Game ON深度

人工智能訓練師孫羽茜:當AI學會說 NO,以及其他更真實的問題

「遊戲依賴於人的參與才成立,人工智能也是如此。它需要人類陪伴才能成長,我們需要對它投入情感的付出和教育。」

特約撰稿人 楊靜

刊登於 2023-04-16

#人工智能#Game ON

編者按:目前關於人工智能、尤其是聊天機器人的討論中,缺乏和遊戲相關的嚴肅對話。這一部分是因為遊戲領域有自己的垂直媒體和社群,另一部分是因為遊戲的娛樂性太強,在嚴肅討論中往往會被置後。但其實,遊戲對人工智能的應用既有深厚的歷史又有廣泛的案例。在我認識的遊戲設計師和藝術家中,孫羽茜是這個領域中最有趣的一位,她很早就在作品中加入聊天機器人的NPC角色,不斷探索如何將人工智能設計得更能賦予玩家滿足感和意義感。從早期創作對玩家愛答不理的聊天機器人李白,到在在線社群幫助玩家去未來旅行冒險的Wander,再到多人遊戲中提供沉浸體驗的冒險家NPC David 和 Catherine,孫羽茜一直在實踐用虛構的AI傳遞真實的溫度。在創作遊戲作品和藝術作品同時,她也在攻讀和這個領域相關的博士學位。這期 Game On 訪問了孫羽茜,詳細談她在開發聊天機器人過程中的親身經驗、觀察到的奇妙之處和衍生問題,比如 AI 學會說 NO 之後人類的反應,以及在 AI 取代畫師之外更為真實迫切的問題,以下是訪問後整理的文字:

大家好,我是孫羽茜。

我目前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攻讀博士,專注研究聊天機器人。和這個領域的其他學者相比,我的切入點也許比較特別,我是用創意和藝術的角度展開工作的,我的很多作品涉及電子游戲相關內容。

我認為電子游戲很像人工智能科技的試驗場,所以在我的研究中,聊天機器人會被放置在一個虛構的背景之下工作,譬如說在一個故事中擔當虛擬角色,刺激玩家的反應和反饋。而我則會觀察和分析這種互動和傳統互動有什麼區別,研究這種虛構的人工智能 NPC 能否有效地給人類講故事,使人類與之產生情感聯結。

李白與軟件體

這些年,我的很多作品在美術館裏展出,熟悉我的玩家和觀眾看到這些作品後,會覺得我做的東西都是人工智能相關的。其實,真正拿聊天機器人做作品,是從2021年開始的。不過,2018年我在清華美院讀書時,確實已經嘗試做人工智能相關的作品,但當時的技術和今天比非常初級,人工智能的話題也不熱門,尤其是聊天機器人這種東西是沒人關注的。記得當時我和幾位同學做聊天機器人作品時,甚至任課老師都會懷疑這個作品有什麼用。可是我們就很想做,那時我有一個預感:機器給人的感受是人為設計賦予的,而我要專門去設計這個部分。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