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前總統馬英九於3月27日啟程前往中國大陸,展開為期12日的返鄉祭祖行程,這是兩岸自1949年分治以來,首度有中華民國卸任總統踏上中國大陸土地。馬英九此行隨行人員,除了家人外,另有馬英九基金會與馬辦成員,此外另包含三十多名「大九學堂」的台灣大學生。
馬英九一行人搭乘中國國航CA196班機在27日下午4點21分抵達上海浦東機場,來自台灣與中國的媒體約20多人在停機坪紀錄這歷史性的一刻。中國方面,由國台辦副主任陳元豐、上海市委常委張為、上海市台辦主任鍾曉敏等人接機,並向馬英九握手致意。
問一:馬英九去了哪裡?說了什麼話?
「我們的國家分成兩個部分,一個叫台灣地區,一個叫大陸地區,都是我們中華民國,都是中國。」
回顧馬前總統此趟返鄉祭祖行程,先後造訪南京、武漢、長沙、重慶、上海,期間並與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會面。28日,馬英九抵達南京參觀中山陵及中山紀念館,並首度公開發表談話,他指出,追求和平、避免戰爭,是兩岸中國人的共同責任,只有和平奮鬥才能振興中華。
馬英九表示,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當年孫中山念茲在茲的多項建國主張,都已陸續分別在台灣與中國實現,這對兩岸人民與後代子孫的生活與福祉至關重要。他現場揮毫「和平奮鬥 、振興中華」八字,強調兩岸需共同努力,追求和平、避免戰爭,致力振興中華,「這是兩岸中國人不可迴避的責任,我們一定要努力實現。」

不過同日下午發生一段插曲。馬英九參觀南京總統府時,在一間掛有中華民國國旗以及孫中山遺像的空間提及,孫中山比自己大98歲,在1912年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我在2008年也是⋯⋯(當了)這個⋯⋯」這段畫面與發言傳回台灣後,在社群媒體上立即引發熱戰,質疑馬英九為何不敢明言自己當的是中華民國的總統、只以「這個」帶過。不過,馬英九在28日的行程中,在揮毫寫下「和平奮鬥、振興中華」八字後,落款寫的是民國年與西元年,此前在孫中山紀念館致詞時也稱自己為「前總統」。
同日傍晚5點40分,馬英九與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會唔,兩人各自發言,馬稱自己在「台灣總統」任內推動兩岸交流。信長星則以「馬英九先生」稱之,稱馬擔任過「國民黨前主席」及「台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則提及「馬習會」時,他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為「習先生」。馬英九說,希望兩岸交流、合作且建立互信,並希望中國大陸能多認識台灣人民的心理狀態,共同推動避戰與謀和。
另外,馬英九引起關注的發言,另有3月30日前往武漢參觀「英雄城市抗疫保衛戰展」,行程結束後馬對媒體表示,他敬佩當地醫院院長的領導,讓疫情初步做到好的控制,使疫情未大幅向外擴張,稱讚「是對整個人類的貢獻」;此外,馬英九也稱,「我們的政府造成你們的困擾」。此發言遭民進黨發言人卓冠廷批評,馬英九是替中共防疫歌功頌德、替世界罪人開脫。
而在4月2日的行程中,馬英九率團參訪湖南大學並在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的會議室與學生座談交流,其中台灣學生為28人,湖南大學學生有32人。馬英九在結尾致詞時表示,「我們的國家分成兩個部分,一個叫台灣地區,一個叫大陸地區,都是我們中華民國,都是中國」。
馬英九更說《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二條定義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不管在台灣或在大陸,憲法上都屬於一個中國,他稱「我們是台灣地區,你們是大陸地區」。馬英九引用中國憲法前言指出,「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強調這是事實很清楚。
值得留意的是,4月3日馬英九從湖南長沙前往重慶,會見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袁家軍去(2022)年中共二十大晉升為政治局委員,具有軍工背景,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專業博士、曾任「神舟」飛船總指揮、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深得習近平信任,此次親自設宴接待馬英九。
而掌管對台工作的國台辦主任宋濤,也親自陪同馬英九搭乘武漢到長沙段的復興號高鐵,在馬英九返台前晚,於上海設宴為馬餞行。宋濤肯定馬英九此行對兩岸和平發展的推動,但也強調「家裡事自己商量,不容外人插手」,絕不容忍台獨勾聯外部勢力,終將注定失敗。
問二:中國媒體如何報導馬英九行程?
社群媒體上的反應則沒有對馬英九一行人太過友善。有網民諷刺地說「討飯的來了」,還有評論認為馬英九表面「藍營」,實際「深綠」。
中共中央直屬、在中國級別最高的黨報《人民日報》兩次報導了馬英九的行程。4月2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在第三版報導了「馬英九攜家人在湖南祭祖」,報導沒有提及馬英九的任何頭銜,只以「馬英九」先生相稱。
4月7日,《人民日報》報導了中國國務院台辦主任宋濤為馬英九送行的消息,仍然只稱「馬英九先生」。同一天的《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習近平和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另譯馬克龍)會談的消息,第四版則刊登了李強、趙樂際等政治局常委和馬克宏會見的消息。外交部部長秦剛和沙烏地阿拉伯(中譯:沙特)外交大臣會見的消息也刊登在第四版。
相較之下,同樣部長級別的宋濤會見馬英九則被放在第六版,不僅在版面上更靠後,同一版面的其他新聞也是如「津興鐵路貫通」之類的國內新聞。而外交部和國台辦發言人譴責蔡英文訪美的新聞,則放在第四版。
如果和被中國定義為特別行政區的香港對比,3月17日的《人民日報》報導外交部長秦剛會見香港特首李家超,放在了第二版,比第三版的外交消息更靠前。2022年7月1日,《人民日報》報導習近平會見卸任的香港特首梁振英,也放在第二版。
總體上看,馬英九的消息在版面上更靠後,固然因為和他會面的官員是部長級的國台辦主任,而非國家領導人,但在同樣是部長級別的報導對比中,他的版面安排也靠後,這能看出他的報導規格低於香港特首。
和《人民日報》具有同樣政治地位的電視新聞節目《新聞聯播》,也在4月6日報導了馬英九的訪中行程。和《人民日報》省略頭銜不同,《新聞聯播》稱馬英九為「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這則新聞排在七則譴責蔡英文訪美、「美台勾連」的消息之前。
在馬英九踏足的南京、武漢、長沙、重慶、上海,地方的一把手都接待了他,幾份地方省級黨報也都在頭版報導了省委(市委)書記會見「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的新聞。在省級層面,無論接待人和黨媒報導重視程度,馬英九都被以最高規格對待了。
相比於官方媒體不吝正面提及「中國國民黨」,社群媒體上的反應則沒有對馬英九一行人太過友善。有網民諷刺地說「討飯的來了」,還有評論認為馬英九表面「藍營」,實際「深綠」,這種把台灣藍營人士稱為「暗獨」的說法在近年中國輿論場頗為流行。
社群媒體上討論最多的,還是和馬英九同行的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擺拍踢警車、戲稱「反攻大陸」的照片,廖的行為引起了很多網民的憤怒。還有人從臉書等社群媒體找到和馬英九同行的學生的筆記,筆記中提到的「中華民國」、「馬總統」、「敵國官員」也讓許多網民再次表示「和平統一不可能」。但這些民間的反感聲音沒有得到官方的支持,反而有些人被刪帖。
問三:台灣執政黨、在野黨怎麼看?
「在全球聲援烏克蘭的聲浪中,中共持續與俄羅斯站在一起,馬英九看不清中國本質?」
在馬英九27日啟程前,執政的民進黨在20日舉行記者會,新聞部主任張志豪批評馬英九身為前總統,卻在中共對台灣文攻武嚇之際前往中國,此舉就是擁抱綏靖主義,向國際社會釋放台灣對中國侵略擴張作出讓步的錯誤訊息。
張志豪更指,馬前總統在中共操作宏都拉斯與台灣邦交生變,並持續以軍機擾台,造成台海情勢緊張,馬前總統卻選擇此時赴中,完全不顧台灣民眾的不滿情緒。他說,在全球聲援烏克蘭的聲浪中,中共持續與俄羅斯站在一起,質疑馬英九看不清中國本質。
立法院民進黨團也於同日記者會質疑,馬英九此趟行程是自己選擇,還是被選擇的?民進黨團呼籲馬英九確保中華民國前總統的尊嚴,不要變成中共統戰的樣板,莫傷害台灣主權,祝福馬英九有尊嚴地過去、回來。
時代力量黨主席、立委王婉諭說,馬英九作為國家卸任元首,在中國搶奪邦交國的此時此刻,應該取消訪中行程,並對中國行為表達嚴正抗議。她指出,如果馬英九執意訪中,對國際社會釋放錯誤訊息,就得承受台灣人民的批判與檢驗。她也呼籲馬英九應堅定國家卸任元首的立場,要求共機停止滋擾台灣、撤下對台飛彈。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則於臉書發文表示,2012年前行政院長謝長廷卸任後也曾到訪中國五天,當時被媒體吹捧、讚許「飲水思源」,如今輪到馬英九卻變「賣台統戰」。他表示,法律有無罪推定原則,什麼事都還沒做,就說他是被收買統戰,何必這樣,有的有問題再罵還來得及。
至於馬英九所屬的國民黨,黨主席朱立倫於20日表示,國民黨的立場就是捍衛中華民國、堅守民主自由,更希望兩岸和平、區域安全,祝福馬英九赴中交流順利,也希望對兩岸和平有正面幫助。
對於馬英九在中國的行程,朱立倫認為,不管在中山陵、南京總統府,馬英九都清楚表達中華民國、及前總統的立場,也提及他過去擔任總統任內對兩岸的努力。朱立倫批評,民進黨雞蛋裡挑骨頭,明明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還說沒有看到沒有聽到,這樣的態度,國人無法接受。
問四:台灣卸任元首有哪些禮遇?可以赴中嗎?
目前台灣適用卸任禮遇的總統僅馬英九一人,除每月有25萬元禮遇金,另有保健醫療、8至12名安全護衛等禮遇。
依據2023年台灣總統府預算書內容,前總統馬英九卸任禮遇經費編列881萬1,000餘元;此外,據《卸任總統副總統禮遇條例》規定,卸任總統享有邀請參加國家大典、每月致送25萬元禮遇金,另還有處理事務人員、司機、辦公室及各項事務等費用,每年800萬元,第二年遞減為700萬元,第三年遞減為600萬元,第四年遞減為500萬元,第五年以後不再遞減。同時,另有保健醫療、8至12名安全護衛等禮遇。
目前台灣適用卸任禮遇的總統僅馬英九一人,年初,國民黨立委王鴻薇提案要將卸任總統副總統禮遇從25萬元下修至每月7.5萬元,由於本案將影響國民黨前總總馬英九的卸任禮遇金,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曾銘宗回應,「只要社會有共識,我們就贊成。」
然而,由於馬英九出訪期間為台灣友邦宏都拉斯與台灣斷交、與中國政府建交的時刻,民進黨立委范雲更質疑,馬英九行程為抗日行程,是要抗議日本為和平所做的努力,還是要抗議日本阻撓中共入侵台灣的企圖。她批評,馬英九作為一個前總統,如果連中華民國的尊嚴都無法捍衛,怎麼好意思繼續享受人民納稅錢為他埋單的種種禮遇。高雄市議員黃捷也批評馬英九以祭祖知名、行辱國之實,要求取消馬英九的卸任元首禮遇。
這並非馬英九首度被要求取消總統卸任禮遇。2020年馬英九曾公開表示中共攻台「首戰即終戰」,引發台灣社會議論,不滿馬英九言論的民眾連署要求政府「停止對馬英九繼續提供卸任總統的禮遇」,該連署在一週內突破四萬人次。
至於卸任元首能否赴中,實際上,馬英九2016年卸任後先是受到《國家機密保護法》第26條出境管制三年,但2019年民進黨修法,授權原核定機關最多可延長三年、並以延長一次為限。馬英九最後遭出境管制再延長兩年,目前境管已期滿。
即便如此,馬英九如欲前往出國,仍須依照《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辦理,並於赴中前、及返台後向總統府申報相關行程;此為報備性質、無需總統府核准。
問五:馬英九為什麼可以高喊「中華民國」?
馬英九成為自說自話,如果是有利於統戰的,中共就報導並接受,如「都是中國人」、炎黃子孫、兩岸一家、或九二共識等。
中國政治評論員、前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副編審鄧聿文在《美國之音》刊文分析,北京未阻止馬英九在中國說中華民國,除要降低兩岸對抗的烈度,也考量到2024年台灣的總統選戰,助國民黨上台執政。
鄧聿文分析,民進黨不喜歡中華民國的稱號,也攻擊國民黨人士到中國不敢當著官員但領導人講中華民國、是賣台。但如今,北京讓馬英九在中國喊出中華民國,打破民進黨對國民黨的攻擊,可以向台灣民眾宣稱,國民黨比民進黨勇敢,有能力讓對岸接受中華民國的存在,維護兩岸和平,不讓兩岸走向兵凶戰危,更好維護台灣的利益。
在馬英九7日下午返台前夕,國民黨同日上午召開「馬前總統訪陸成就,擦亮中華民國招牌」記者會,肯定馬英九此趟中國行「讓台灣聲音聽得到,和平交流做得到,護國尊嚴也看得到」,並親身實踐「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林祖嘉強調,馬英九訪中行程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充分擦亮中華民國的招牌,堅持捍衛中華民國,並親自闡述「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他說,馬英九這次在中國總共講了四次「中華民國」、三次「總統」,在中國人士面前講,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如前文所述,中國媒體在涉及馬英九行程的報導,均未提及「中華民國」、「前總統」等頭銜,多以「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或是稱之「馬先生」。台灣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沈有忠向端傳媒表示,中共雖未制止馬英九在中國的公開發言,但事實上也間接否認,因為全數被「消音」,在中國媒體上都未見任何與中華民國有關的報導。沈有忠指出,馬英九成為自說自話,如果是有利於統戰的,中共就報導並接受,如「都是中國人」、炎黃子孫、兩岸一家、或九二共識等。
而對國民黨而言,沈有忠分析,馬英九的發言,國民黨也是選擇性接受,例如只凸顯馬英九在中國喊出中華民國、前總統等字眼,但對其中的「一中」論述則不敢表示贊成,顯見國民黨並未對馬英九在中國的論述全盤接受。
政治評論員、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吳崑玉則對端傳媒表示,馬英九訪中行程重點不是馬見了誰、說了什麼話,而是在中國喊出「一個中國」就夠了,此舉代表台灣還是有夠份量的政治人物支持「一個中國」。
他分析,中共在習近平上台後,加緊對台「反獨促統」的攻勢,藉國際外交打壓,製造台灣孤立印象,並「散佈美國不會支持台灣」的輿論,但被蔡英文訪美會見麥卡錫所打破,意味中共近年對台工作與對美外交全面失敗,而馬英九赴中則讓中共得以在國際上大肆宣傳此一消息,造成台灣內部意見分歧印象,也給台灣的統派打氣,以免連國民黨都放棄一個中國的訴求。
至於馬英九在中國喊出「中華民國」,吳崑玉認為應該有與中共取得一定默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馬英九在封閉的場合說,但中國媒體一字不報,只報馬英九講「一個中國」。他說,在中國媒體或國際媒體上看不太到馬英九喊中華民國的新聞,但允許台灣媒體發稿回台,讓九二共識得以復活,是一種策略性戰術轉進。他說,習近平對「九二共識等於一中,沒有各表」此一政策有所鬆手,但還在控制範圍內,為避免馬在國家領導人面前「各表」,因此沒有安排國台辦主任以上高階政務人員會面。
吳崑玉說明,馬英九此非國是訪問,規格不如2005年連宋訪中、或2014年習宋會,中國媒體露出相當於地方新聞而已,效果有限、僅台媒在炒作。他總評馬英九此行程是「馬耳東風,馬馬虎虎,死馬當成活馬醫」,除了成為中共大外宣的人型看板外,沒有其他作用,如說九二共識因此實質復活,也過於自吹自捧,九二共識版圖不會因此擴展。
儘管台灣社會有聲音認為,馬英九的訪中行程為兩岸和平帶來曙光,但馬此趟行程與總統蔡英文的「民主共榮之旅」出訪時間點重疊,在前、現任總統於7日先後返台後,中共山東艦穿越第一島鏈進入西太平洋海域,並派出多架次軍機軍艦擾台。8日上午,解放軍東部戰區宣布,將自8日至10日於台灣海峽和台灣北部、南部、以東海域,展開為期三天的「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
在解放軍軍演最後一日,台灣國防部表示,自上午6時起至下午6時止,共偵獲91架次共機,其中54架次逾越中線及進入西南、東南空域,擾台架次創新高;另偵獲12艘次共艦。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