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端對談

塔爾(TÁR)對談:權力沒有性別?藝術可以獨立於藝術家嗎?

虛構真空權力場,還是呈現了真實的權力問題?

《Tár》電影劇照。

《Tár》電影劇照。網上圖片

端傳媒記者符雨欣

刊登於 2023-03-16

#TÁR#塔爾##metoo#女性主義

《塔爾(TÁR)》是近期上映電影中最可期待的 LGBTQ 題材的電影,卻在 LGBTQ、女性主義者之間引發不一的觀感,甚至截然不同的討論。這部電影講述一個登上行業巔峰的女同志指揮家 TÁR,因 #Metoo 而一夕跌落神壇的故事。曾出演過《卡露的情人(Carol)》的 Cate Blanchett 擔綱主角,出演過《燃燒女子的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的 Noémie Merlant 擔任配角,這兩部電影此前聲名在外,因此早在《TÁR》未上映前就收割了一批粉絲的期待。

無庸置疑的是,這部電影製作精良,影片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剪輯、最佳攝影等提名。但即便是 Cate Blanchett 的粉絲,也很難說自己就非常喜歡這部電影。現實世界中古典音樂界鳳毛麟角的女同志指揮家阿爾索普(Marin Alsop)也公開批評電影「冒犯」,電影引起的討論主要圍繞在:在呈現 #Metoo 問題時,為什麼要把主角設計為一名女同志而不是男性?更進一步,電影對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到底是什麼態度?

主創團隊對於這些問題最直接的回應來自 Cate Blanchett ,她在一次受訪中說,電影不是關於性別的,而是關於權力的,「如果事件中心是一個男性,我不認為可以這般細緻入微地探討權力腐化人心的本質,因為我們太了解那是怎麼一回事。我認為權力是一種可以腐化的力量,不理性別是甚麼(power is genderless)。」

但,權力是沒有性別的嗎?Cate Blanchett 的這句回應恰中問題核心: #Metoo 所要揭示的權力結構到底是怎樣的?性別在權力中是如何運作的?電影抽空了性別之後的權力環境難道不是真空的嗎?藝術是否能獨立於藝術家存在?

除此之外,我們留意到,電影致謝拍攝地點的寫法是:Made on Location in New York, Germany and East Asia。這引申到對電影的後殖民解讀和批判——當 TÁR 跌落神壇來到亞洲,「亞洲」到底被如何刻畫、在電影中是什麼功能?而在電影中被作為一種藝術象徵的亞馬遜原住民音樂和圖騰,又被如何作為符號使用,他們又是否失聲?

《端傳媒》邀請三位酷兒來就此對談。她們分別是:唐凌,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教 Queer Media的社會學學者,同時是一名獨立音樂人;馬齊Yura,酷兒媒體、百合文化研究者,聲稱進影院就是為了欣賞 Cate Blanchett 的每一根皺紋,卻難言對這部電影的喜歡;修彣則是自由撰稿人,關注人權與性別議題,每年12月都會在家舉辦女同志電影私人放映會。三位都對(女)同志題材的電影、文學、音樂文本有廣泛閱讀。

以下為對談節錄。

端=端傳媒
唐=唐凌,馬=馬齊Yura,彣=修彣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