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奥斯卡賭局】最佳影片:多重宇宙對女妖?政治正確仍會唱響本屆奧斯卡?

奧斯卡這個獎,除了近年以政治正確帶領主旋律,其實還是一直偏愛具有「阿甘」精神的電影?
《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劇照。

【編者按】好不容易熬過疫情,觀眾卻已被網絡分食改變了去劇院的習慣?電影工業全球發展過去一年中誰沉誰浮,今春戰況如何?第95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將於東八區3月13日星期一早舉行。

在世代更替與價值取向不斷變化之時,奧斯卡總是站在前排,最先抵受行業及輿論的壓力。今年是學院首位華裔主席(楊燕子,Janet Yang)主持下的奧斯卡評選,在多元價值,同工同酬,#metoo,反暴力及種族平等這些議題的巨浪前面,學院還可以從容改革,正視現實嗎?

端傳媒文化組製作特別專題「2023奧斯卡賭局」,以「端」之跨域視角,廣邀中國、香港、台灣、馬來西亞影評人,就重要獎項入圍作品,按照最可能得獎至最不可能得獎,投票打分,秉心預測,再點評影評人認為最可能得獎與最可能抱憾之作。今日刊出是「最佳電影」獎項賭局預測,有香港影評人朗天、台灣影評人馬欣、來自中國大陸的梅雪風坐陣。

文中電影及人名,首次出現附原文,譯名尊重作者所在地域翻譯習慣或有不同。

台灣

馬欣

評分
10分:《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9分:《瘋狂富作用》(Triangle of Sadness)
8分:《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7分:《伊尼舍林的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6分:《TÁR塔爾》(Steven Spielberg)
5分:《法貝爾曼》(The Fabelmans)
4分:《捍衛戰士:獨行俠》(Top Gun: Maverick)
3分:《阿凡達:水之道》(Avatar: The Way of Water)
2分:《貓王艾維斯》(Elvis)
1分:《女人悄悄話》(Women Talking)

馬欣:曾任台灣金曲獎、金馬獎評審,著作包含電影相關書籍《反派的力量》《當代寂寞考》,專欄文字散見於各媒體刊物,如博客來Okapi、聯合報等。

馬欣-最可能摘金之1

《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從三個小人物的處境多重摺射了時代與階級的矛盾,同時還兼具美式幽默,迷因特質、世代代溝外加大開腦洞的動漫般剪輯。

奧斯卡這個獎項除了近年以「政治正確」帶領主旋律外,其實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仍偏愛具有「阿甘」精神(不屈不撓的樂觀)的電影作品。《媽的多重宇宙》不僅在技術面令人驚喜、劇本鋪陳有巧思,核心精神也不只樂觀,還接近了達觀精神,成為一個普世性夠強,又兼容並蓄的作品。

以最佳電影的格局來說,《媽的多重宇宙》全員演技到位,並且能從三個小人物的處境多重摺射了時代與階級的矛盾,同時還兼具美式幽默,迷因特質、世代代溝外加大開腦洞的動漫般剪輯。

將近年流行的「多重宇宙」玩出了新畫風,角色各自的蝴蝶效應也做到了生命思辨。可以說這是一部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的佳作,它能得到美國演員公會的最大獎代表其老少咸宜。對於大評審團制的奧斯卡來說,也容易迎合多數的口味。

在政治正確上,這是少數能將在美國的亞裔生活拍出生活感與自嘲甘苦的作品,所有環節兼顧,又具敘事的突破性,即便得獎也不至於讓奧斯卡像前兩年那樣有了「名不符實」的最佳電影。

《瘋狂富作用》劇照。
《瘋狂富作用》劇照。

馬欣-最可能摘金之2

《瘋狂富作用》(Triangle of Sadness)

這部認真是華麗的嘔吐物,以後設的真實來訴說故事,結局有力,雖然是歐洲品味,但因寫實幽默,仍值得一搏。

在《瘋狂富作用》與《西線無戰事》這兩部作品中我狠狠掙扎了一下(後者是因全球同感戰爭的芒刺在背)。《瘋狂富作用》對全球化後的世界有大夢初醒的諷喻,尤其是喝醉船長與俄羅斯商人的那一段左派右派愈來愈近似,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自我矛盾相當符合當今弔詭現實。

它大船生態如今日全球化的諷喻,直逼當年《寄生上流》的犀利,雖導演魯本·奧斯倫冷硬的風格可能不是奧斯卡主菜,但比起他執導的《抓狂美術館》,有著更多面向的投射。

除了極端貧富差距如兩個國度(保證視而不見的諷刺)外,對於現代自曝自戀的生態、人設取代真實、後現代生活的第二手情感、人類甘願物化的貶值,處處充滿灰色幽默與言語機鋒。

電影以三幕劇呈現,增添了趣味感,尤其是最後在孤島的階級重組,瞬間又一時尚畫面如錯置在落魄的島嶼生活,以這樣符號化的鏡頭語言,凸顯了後資本專制的無孔不入。這部認真是華麗的嘔吐物,以後設的真實來訴說故事,結局有力,雖然是歐洲品味,但因寫實幽默,仍值得一搏。

《TÁR》劇照。
《TÁR》劇照。

馬欣-最可能抱憾之1

《伊尼舍林的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這部電影埋得很深,伊尼舍林小島雖是虛構,但也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前線,是寓言也是預言。

如以反映現代性的話,《伊尼舍林的女妖》吻合現實且充滿隱喻之美,雖是入圍十部中,最具美學的電影,但不可能是奧斯卡的主菜,它有相當門檻。

《伊尼舍林的女妖》不只在講著愛爾蘭內戰,同時也在講國家認同的矛盾,與自我認知的矛盾,這不只是發生在台灣,如今無論歐盟回首歷史,或是個人在這時代巨變的交叉口,都充滿了自我內心的征戰,這是此片最深層的部分。

康姆與派瑞不只是一對好友(或戀人),更是個人對自身價值的矛盾,到底是要死向生,尋求每一天的價值(即便在外界現實如此晦暗未明的情況下),還是像派瑞因循苟且,以舊時代的觀念舉足不前?它反映的不只是時代的當口,也是每個人在今日共同的焦慮與矛盾。

只是這部電影埋得很深,伊尼舍林小島雖是虛構,但也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前線。能感知命運的變化,卻仍在苟且度日的人們,相對於最無緣離開的癡人,如預言一般地大江東去。

這部是寓言也是預言,配樂到畫面都美得令人心碎,我們都將投身時代的湍急之中,康姆與派瑞的人生觀再也沒有「以上皆是」的選擇。

馬欣-最可能抱憾之2

《TÁR塔爾》

尤其以現在瘋迷於各種政治正確、人人開始在其中「自我審查」的狀況,《TÁR塔爾》簡直拆穿了這新的功利假面,給人一種神馳的快感。

《TÁR塔爾》是近年來少見再度散發美國東岸智慧神采的電影,它的台詞有如《攻敵必救》(Miss Sloane,2016)充滿了養分。同時它在呈現名流與公共知識分子的焦慮上,又重現了當年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電影機智魅力。在人物描述上非常立體,尤其對於她位居神壇上的白噪音呈現,則有著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的運鏡精準度與美感。

這是各方面都精準老練,尤其在冒牌者效應、權勢性交、身體政治上,差一分一毫都無法達到《TÁR塔爾》這樣近乎心靈恐懼的效果。一個身為名女人的要強,在描述上充滿了日本動漫大師今敏的鏡像魔幻、視角的壓迫,同時也有著《黑天鵝》的市場價值的思辨,等於它完成了一個俄羅斯娃娃的效果,同時又流淌著現代人在人設背後的寥落。

尤其以現在瘋迷於各種政治正確、人人開始在其中「自我審查」的狀況,《TÁR塔爾》簡直拆穿了這新的功利假面,給人一種神馳的快感。

然即便凱特·布蘭奇(Cate Blanchett)演得再好,鏡頭語言把握得再精準,此片仍帶著爭議,雖是虛構人物,但當今首席指揮瑪琳·艾索普(Marin Alsop)對於《TÁR塔爾》女主角「莉迪亞·塔爾」(Lydia Tár)的人設與她過於貼合有所微詞,為避開爭議,它很難獲選為最佳電影。

《法貝爾曼》劇照。
《法貝爾曼》劇照。

中國大陸

梅雪風

評分
8分:《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8分:《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7分:《造夢之家》(The Fabelmans)
7分:《塔爾》(TÁR)
6分:《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5分:《壯志凌雲2》(Top Gun: Maverick)
5分:《貓王》(Elvis)
4分:《阿凡達2》(Avatar: The Way of Water)
3分:《悲情三角》(Triangle of Sadness)
3分:《女性的談判》(Women Talking)

梅雪風,資深媒體人,影評人。曾任《看電影·午夜場》《電影世界》等多家電影雜誌主編,著有評論集《虛無的質感》。

梅雪風-最可能摘金之1

《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野蠻是不反省的,所以說它永遠都氣勢洶洶,文明是熱愛反省的,所以說它看起來這顯得孱弱。

一部奇異的電影,如此日常又如此抽象。

一對好朋友之間的分手,逐漸走向了失控而詭異的方向。

它有別於其他電影的地方,在於它拍出了弱勢那方的暴力性。

他由於天然地認為自己處在道德的優勢地位,這讓負疚感與他無緣。當他的朋友一次次自殘之時,他最大的慾望是去問清楚為什麼,而不是阻止他朋友受到更大的傷害。

甚至可以這麼說,他朋友自殘越多,他的疑惑越多,於是自己的委屈也越多,他在道德高地上的位置,越發牢不可破。

分手方看起來更像個知識分子,他與他那個似乎善良卻又愚鈍的朋友完全不同。他的敏感讓他有着過強的同理心,於是就有了過強的負疚感,這也是他熱愛自殘的原因,這既是對對方的阻嚇,同時也是他不自覺的進行自我道德清洗的一種手段。

一邊是因為愚蠢而導致的極度自信,一邊是因為聰明而導致的極度的虛無。這是世界上最難以互相理解的雞同鴨講,所以說這兩人的矛盾也就永遠無法被解決。所以這也是比巴別塔看起來更日常卻更深刻的悲劇。

影片中那種荒誕感並不強烈,但也正是這種與日常生活相差無幾的微微怪異感,讓影片有了一種動人心魄的力量。因為濃墨重彩的荒誕是不可怕的,而那些看似正常之下的無理性和殘忍才真正恐怖。

從某種程度來講,影片講的是野蠻和文明之間的關係。野蠻是不反省的,所以說它永遠都氣勢洶洶,文明是熱愛反省的,所以說它看起來這顯得孱弱。

影片中那個女巫,其實指的就是人性中那種古老而又蠻荒的力量,而影片中那個孤島,這是我們人類被困於無聊之中的寫照。而島外的戰爭,則無非是影片中兩個主人公爭鬥的放大版。

影片如此輕盈和精確的抓住了人在當下的某種困境,不動聲色而又略帶譏諷同時又飽啓悲憫地描述了我們人類另一種永遠無法解決的爭鬥。在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中,無論是思想的穿透力還是對於形式與內容的微妙平衡都是一流的。

《媽的多重宇宙》劇照。
《媽的多重宇宙》劇照。

梅雪風-最可能摘金之2

《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它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可憐,卑微,怯懦,卻有真摯的形像的倒影,它某種程度都讓人不敢直視,卻又是我們內心最真實的面孔。

如果說《女巫》帶着一種知識分子階層的矜持與剋制的話,那《瞬息全宇宙》則是新世紀青年人那種葷腥不忌的放肆與張揚。

在這部影片中,影片主創將科幻片裏面的平行宇宙這個概念進行了有效的翻新。它成了我們人生可能性的代名詞。當我們在平行空間裏面穿梭時,其實也就是在人生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的可能性當中沉醉。所以說從某種程度這部電影是一曲有關自由的悲歌,自由的另外一個名字叫做無倚無靠,它其實是絕大多數人都無法消受的東西,它有時候還會成為逃避的一種粉飾性的說法。而平庸生活雖然看起來瑣碎和厭煩,但有着獨有的確定感,這種確定感是所有價值和情感得以成立的最基本的東西。

影片通過這一設定形象地講述了人生當中有關確定性和可能性的廝殺,束縛與歸宿的一體兩面。

而影片中那些看起來似乎是劣質電影標配的屎尿屁,也有着它形而上的意義。它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可憐,卑微,怯懦,卻有真摯的形像的倒影,它某種程度都讓人不敢直視,卻又是我們內心最真實的面孔,對這些東西的接納和寬容,其實就是對真實生活的接納和寬容。

影片主創顯示出了他們對於生活困境的精妙的概括能力,能將我們情感中某種似是而非的東西形象地表達出來,不是普通創作者所能達到的,它需要一種通透的思想力和癲狂想像力的結合。影片主創也顯示了他們對於風格的獨特的想法,低俗而又形而上,癲狂而又深情,天馬行空而又嚴謹縝密,另類而又主流,影片聞起來如泔水桶般五味雜陳,看起來如萬花筒般眼花繚亂,似乎在拿一切東西開玩笑,但其核心卻是為了讓你能夠更踏實地對這個世界敞開懷抱。

《西線無戰事》劇照。
《西線無戰事》劇照。

梅雪風-最可能抱憾之1

《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它唯一批判的對象就是戰爭本身,戰爭中所有人都是純然的受害者,這當然不能說是錯的,但顯然顯得過於的純良了些。

不客氣的說,這就是對以往政治正確反戰意識形態的精緻而又陳舊的複述。

影片以戰士的微觀視角與和談代表團的上層視角並行展開。

在戰士的底層視角里,我們看不到人性在那種被死亡和絕望充斥的環境裏面真正的異化,所以說我們也就沒有像看市川崑(Kon Ichikawa)的《野火》(Fires on the Plain)那樣,被因環境而激發出的人的卑微和醜惡所震驚。它也不是像《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1987)那樣講述體制對一個個體的摧殘。

而在宏觀視角里,我沒有看到類似於《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1957)那樣對於那些所謂上層人物的僞善的揭露,也沒有像《日本最長的一天》(1967)那種對互相沖撞、分裂又相互裹挾着政治生態的精準描述。

作為一個故事來講,它也缺乏像之前的《1917》那種更為精巧和緊湊的結構。它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散文化的的戰場紀實,像一篇面面俱到卻又在緊要處語焉不詳的新聞特稿。

影片上在整體上顯得束手束腳,充滿着在人性尺度和價值觀尺度上的謹小慎微。它唯一批判的對象就是戰爭本身,戰爭中所有人都是純然的受害者,這當然不能說是錯的,但顯然顯得過於的純良了些。

戰爭不是把人變成野獸,而是把人性裏面野獸的那部分釋放了出來。這兩者有着巨大的區別。前者將人和野獸並置,認為是完全不同的物種,後者則將人與野獸混為一談,只是環境的不同他的本性被釋放的多寡的問題。

所有的單向的反思都是無效的,當我們把所有的責任推卸到戰爭這一宏大的事物之上時,實際上也就沒有任何反思,因為反思最終都是要歸結到個體和自身身上的。戰爭時代的亢奮與殘暴既有着時代對每個個體的深度洗腦,但也有着絕大多數個體主動和熱情的哺育,這是一種複雜的互動關係。這裏面顯然不是純粹的民族感情所能涵蓋,對殺戮的渴望對強權的仰慕往往也藉着正義之名在其中大行其是。

影片顯然缺乏這樣的反思。

這部影片看起來更像一組流動的靜物畫,它鉅細無遺甚至可以說是生動地再現了這些人的絕望頹喪,但也僅此而已,人性的異變在這部電影中更是付之闕如。同時它顯然也不想像傳統的好萊塢電影一樣,陷入煽情的窠臼,於是它刻意地不去展現主人公們的前史。這種現代主義色彩的簡約賦予影片一種存在主義的冷硬,卻也讓我們無法真正深入這些人的內在世界。

因為沒有這種深入,即使是一個人生命的隕滅,也沒有好萊塢傳統戰爭電影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則更多的只是一種禮貌性的概念上的喟嘆。

《貓王艾維斯》劇照。
《貓王艾維斯》劇照。

梅雪風-最可能抱憾之2

《悲情三角》(Triangle of Sadness)

電影終歸要回到人身上,回到人的生存境遇上面,回到我們的軟弱上。在那些理念無法觸及或者完全概括的模糊地帶,才是電影或者藝術真正有價值的地方。

相較於導演的前作《方形》,這部電影堪稱災難。

如果說《方形》有着一種微妙的精確的反諷,那麼《悲情三角》則是簡單粗暴的怒罵。如果說《方形》是在講中產階級那種葉公好龍似的僞善,而《悲情三角》的火力則覆蓋從有錢人到底層社會。

《方形》有很多很小卻精到的劇情設計,比如美術館裏面的那堆如屎堆般的藝術品被清潔工當作垃圾清掃了,比如那個猩猩扮演者在現場失控讓那班道貌岸然的紳士淑女們猝不及防,不得不放下他們那矜持禮貌的微笑而大聲尖叫起來。而《悲情三角》裏面缺乏這種曖昧又讓人會心一笑的時刻,它擁有的更多的是一種強烈的情緒,比如影片中所有的有錢人都開始如同噴泉一般狂吐,這裏面充斥的一種歇斯底里的憤怒和狂歡。

總體而言,《方形》是諷刺,卻又帶着一絲溫柔,主人公自覺或不自覺的呆在一個悖論裏面,維持着他們的高貴或者體面。《悲情三角》則相當直白,最後所有人都在一個寓言的環境裏面,脫下他們的底褲,呈現出亙古不變的真理來。

這部影片向我們證明電影並不只是理念的載體,當你想說的東西過多過盛時,它難免會讓整部電影顯得乾燥,甚至是枯燥。道理太過於條分縷析了,它無法真正承載這個世界的複雜和曖昧。

電影終歸要回到人身上,回到人的生存境遇上面,回到我們的軟弱上。在那些理念無法觸及或者完全概括的模糊地帶,才是電影或者藝術真正有價值的地方,也是真正能夠觸動人心的地方。因為它太難太費解了,所以需要用藝術用電影去重現它,其他的地方都太容易懂了,所以只需要用道理去概括它。

香港

朗天

評分
10分:《阿凡達:水之道》(Avatar: The Way of Water)
9分:《伊尼舍林的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8分:《奇異女俠玩救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7分:《法貝曼:造夢大師》(The Fabelmans)
6分:《TÁR》
5分:《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
4分:《上流落水狗》(Triangle of Sadness)
3分:《沒有聲音的女人們》(Women Talking)
2分:《貓王》(Elvis)
1分:《壯志凌雲:獨行俠》(Top Gun: Maverick 1)

朗天:香港作家、影評人、文化活動策劃、大學兼職講師。曾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後退出。2016年加入鮮浪潮電影節董事會。著作多種。

《阿凡達:水之道》劇照。
《阿凡達:水之道》劇照。

朗天-最可能摘金之1

《阿凡達:水之道》(Avatar: The Way of Water)

有時奧斯卡會「爆冷」選出藝術味較濃或有特別趣味的作品,故此,有力挑戰它的僅是《伊利舍林的女妖》和《神奇女俠玩救宇宙》 。

以奧斯卡歷屆奪標準則衡量,《阿凡達:水之道》準是熱門中的大熱門。無論製作規模、視野格局、敘事世界的宏大、主題的遼闊、台前幕後陣容之鼎盛、配合視聽科技之先進,都是同年影片之冠。

更關鍵的是影片的終極指向:它既繼續肩負整個亞美利堅的國族文化反省主題,復開啟了一連五集的敘事系列,肯定它,就是肯定業界回應社會的製作野望,而這一點,正乃一直代表荷里活業界品味、利益和關注的奧斯卡所樂於擁抱。假如說2009年的《阿凡達》已將美國白人對原住民的種族贖罪意識發揮得淋漓盡至,這部遲來的續集便進一步在溫和左翼的路上,尋找當代美國人面對世界所能選擇的出路。

出走(撤退)、父權的挑戰與重建、以柔克剛的抗爭......凡此種種,收窄在家庭價值的破與立故事衝突裡,以最通俗、一般觀眾都會甫看便明白的象徵一一展示。有時奧斯卡會「爆冷」選出藝術味較濃或有特別趣味的作品,故此,有力挑戰它的僅是《伊利舍林的女妖》和《神奇女俠玩救宇宙》,同格的《法貝曼:造夢大師》和《西線無戰事》當完敗在其手下。

朗天-最可能摘金之2

《伊尼舍林的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導演大膽以哥連‧法路(Colin Farrell) 代表的身體角度敘事,配合充斥全片的動物凝視,引誘你召喚布烈遜去詮釋閱讀。

齊澤克(Slavoj Žižek)分析尊‧卡本達(John Carpenter)的《極度空間》(They Live, 1988)時說過:「自由教人受傷。」(Freedom hurts),要穿透意識形態看到真相,須接受暴力的洗禮。

看《伊尼舍林的女妖 》,乃知要認真生活,志切存在(實存),不再「隔岸觀火」(影片角色都在愛爾蘭內戰的對岸旁觀戰火),竟要付出如斯慘烈的代價。情節上,一對好朋友分手,一方以接近不可理喻的決絕態度,另一方因此難以接受,結果各自付出巨大的代價。

突入內面,除了有太顯而易見的政治比喻(內戰與兄弟鬨牆的荒謬諷刺),更重要的,其實象徵了精神和身體的永恆衝突。導演大膽以哥連‧法路(Colin Farrell) 代表的身體角度敘事,配合充斥全片的動物凝視,引誘你召喚布烈遜去詮釋閱讀。觀眾到最後不難悟出要認真生活,精神上的代價就是沒完沒了的形下糾纏,還要克服閹割的恐懼與痛苦、無家可居、失掉一切家當的無可依傍;肉體要付出的則是被離棄與孤獨。

朗天-最可能抱憾之1

《TÁR》

結局以骨場「金魚缸」的排座跟樂團座次遙相呼應,令當事人終須直面自己內面的不堪,隱隱力發千鈞。

借一個雄性女指揮家由事業高峰滑落的故事,思考藝術家有沒有倫理上可領「免死金牌」的資格。究竟我們可否因為一個藝術家的才華和魅力,而置其人格操守於不顧?影片告訴我們不可以!

成為一個藝術家之前,我們首先要好好做人。導演別具匠心地把主角性別設定為女同性戀者,讓他的批判利刃更徹底的直刺陽剛性(masculinity),細緻描寫受雄性思維及文化模式宰制的個體如何逐步走上末路;「懂得」的觀眾自看得瞿然心驚,「不懂」或「不關心」的觀眾也能醉心於女主角姬蒂‧白蘭芝的精湛演技,並盡情欣賞有條不紊,劇力滿滿的敘事布局。

影片對聲音的處理(如主角不斷備受噪音困擾,最後被隣居以噪音製造者指控,成為音樂家的最大噩夢式反諷)尤其值得讚賞,而結局以骨場「金魚缸」的排座跟樂團座次遙相呼應,令當事人終須直面自己內面的不堪,隱隱力發千鈞。

饒是如此,影片的性別政治主題儘管十分符合近年荷里活主流意識形態,由於格局始終屬於人物小品,加上競爭對手太強,它摘下最佳電影的機會不大。

《女人悄悄話》劇照。
《女人悄悄話》劇照。

朗天-最可能抱憾之2

《沒有聲音的女人們》(Women Talking)

導演有意借一個架空並相對隔離的處境,將父權社會下女性處境和女性主義抗爭策略,以最赤裸卻又不失諸簡化的方式呈現出來,既打破性別定型,復強調陰柔特質。

這部關於去或留辯論的電影,獲獎的機會不大,但其實是「陰性書寫」的上佳示例。儘管放在性壓逼和高舉陰性價值的框架裡,觀眾願意的話,仍可跨越故事情景作進一步的思考。畢竟在今天反智和反文明大勢下,這是難能可貴的知性作品。

導演莎拉‧寶莉(Sarah Polley)援其演員及運動份子的經驗入調度,有意借一個架空並相對隔離的處境,將父權社會下女性處境和女性主義抗爭策略,以最赤裸卻又不失諸簡化的方式呈現出來,既打破性別定型(女人是懂得理性思考和論辯的),復強調陰柔特質(說服他人的方式不是要擊倒她,討論的過程也公開透明而顧全他者感受,她們甚至不識字,因而不太被父權色彩的語言框限),難得的是懂得用開放的男性去襯託她們(或互相映照),彰顯兩性合作及教育下一代的重要。

美中不足的是未免過於「政治正確」,始終好像帶著性別研究教科書去拍攝(事實上也頗忠於同名原著,甚至可能太忠於了),幸好影像語言尚算豐富,法蘭絲‧麥杜文(Frances McDormand)飾演代表「無」的疤臉老婦更是一絕。

讀者評論 3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當今的奧斯卡,已經不會輕易支持《阿凡達:水之道》這樣的好萊塢大片了

  2. 【台湾 马欣】部分的《塔尔》英文名有误

  3. "尤其以現在瘋迷於各種政治正確、人人開始在其中「自我審查」的狀況,《TÁR塔爾》簡直拆穿了這新的功利假面,給人一種神馳的快感。" 你看过电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