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為什麼「goblin mode」不是「躺平」?當「年度詞彙」來到華文語境

中國的問題西方也有?哥布林模式出自當下網絡文化的個人主義、虛無和享樂意識;躺平要回應的,則在中國語境才有?

一位男士在沙灘倒立。

一位男士在沙灘倒立。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鄧正健

刊登於 2023-02-04

#年度詞彙#goblin mode

《牛津英語詞典》選出「goblin mode」為2022年「年度詞彙」,卻經常被「誤譯」為「躺平」。兩者在語境上的差異,道出了西方跟中國社會難以類比的文化面貌。

每年年底,很多華人地區都會選出所謂該年的「年度漢字」。這個傳統是在1995年起源於日本,內地則要到2006年才開始。但這類「年度詞彙」(Word(s) of the Year, WOTY)則是來自歐美國家。它最早出現於1971年的德國,英語地區中則於1990年在美國出現。選出這類「年度詞彙」的多是權威語言學學術機構,例如德國的「德語協會」(Gesellschaft für deutsche Sprache, GfdS)及美國的「美國方言學會」(American Dialect Society, ADS),後來英語界幾部權威詞典如「牛津」(Oxford)、「劍穚」(Cambridge)及「柯林斯」(Collins)等,在近十多年間都陸續開始公布它們的「年度詞彙」。

這些機構多從語言學角度入手,選擇一個該年在公共領域中較新穎、廣泛流傳而又能反映那一年社會生態的詞彙(words)或短語(phrase),作為該年「年度詞彙」。在性質上,「年度詞彙」可被理解為這家學術機構以語言學角度,表達對當年世界狀況的整體看法和評價。輿論對這些由學術權威選出的「年度詞彙」向來都有一定興趣,一來它不是官方論述,二來透過比較不同機構選出的詞彙,可以勾勒出學者對這一年時局,尤其是社會潮流和趨勢的判斷,繼而引起輿論話題。

這種生活模式通常與消費垃圾食物和媒體、及無視自己的外表等事情有關,亦對立於社交媒體內容中普遍出現(和美化)的健康、有序、高效的習慣和生活。至此,「哥布林模式」已演變成一種對社交媒體所呈現的主流健康生活形象的刻意拒絕。

「他不喜歡我進入哥布林模式」

2022年,出版《牛津英語詞典》的「牛津大學出版社」選出了「goblin mode」為其「年度詞彙」,引起廣泛爭議。有些華語媒體將此詞「goblin mode」意譯為「躺平」,這看似是個相當在地化的翻譯,但既然這是由語言學權威所選,我們應對此詞的精確意思、語意起源及社會應用有更準確的把握,才能理解此詞當選的文化意義。「Goblin mode」直譯為「哥布林模式」,哥布林(goblin)是歐洲民間傳說的一種妖怪,綠皮膚、紅眼睛、長尖耳、鷹鉤鼻,樣子相當詭異。傳統上,哥布林個性邪惡而貪婪,機伶但相當狡猾,他們往往被描述為生活在遠離人類社會的黑暗地下世界,以作為反文明反人性的邪惡秩序象徵。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