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控抗議潮評論大陸深度

不妥協者會妥協嗎?習時代的社會矛盾會走向何方?

剛剛發生的抗議運動,會在歷史上留下什麼浪花?

2022年12月1日,北京,一名身穿防護衣的工作人員爬上被封鎖的社區外的一棵樹。

2022年12月1日,北京,一名身穿防護衣的工作人員爬上被封鎖的社區外的一棵樹。圖: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楊山

刊登於 2022-12-05

#封控抗議潮

在一個週末高密度全中國各地開花的舉白紙抗議運動之後,素來以不妥協的風格著稱的習近平似乎決定向抗議者們妥協了。12月2日,據《南華早報》報導稱,習在之前一天會見到訪北京的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時,曾表示抗議者主要是學生,是因為他們在三年疫情後感到「沮喪」(frustrated)所致。據《南早》援引歐洲官員的描述,習還表示奧密克戎變種致病性較低,可以因此採取更加放鬆的防疫策略了。

也就是在這兩天前後,中國大陸多座城市採取了遠較先前「清零」為鬆弛的防疫政策:廣州快速解封了已經圍封差不多一個月的海珠區,深圳停止了「常態化核酸」(要求市民按照要求在進出任何公共場所和交通工具時都要按照疫情嚴重程度出示48小時或24小時內的核酸陰性證明。這是深圳在全國範圍內率先提出的政策,一度引以為傲),北京則在全市範圍內大規模減少了核酸檢測點,並指乘坐交通工具不再需要短期內的核酸陰性證明。

與之前這些在危機中的應對相比,面對新近的抗議運動時,習似乎一下子就選擇了部分滿足抗議者的要求,這在他的執政經歷中,是非常少見的主動「退讓」。

在2019年香港示威中,習近平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既不做出妥協,也不升級至內地出手。這種沉默事實上促使了反修例運動的目標逐漸升級,強度逐漸提高。而在2022年初的上海疫情中,他最終選擇了用漫長的數個月時間封鎖上海以徹底「清零」的不妥協手法。與之前這些在危機中的應對相比,面對新近的抗議運動時,習似乎一下子就選擇了部分滿足抗議者的要求,這在他的執政經歷中,是非常少見的主動「退讓」。

畢竟,習近平在三年的防疫中一直將動態清零視為中國模式要優越於西方模式的重要證據,也把抗擊疫情作為他個人執政能力的重大成就。這意味着,無論表面上如何解釋,對現任的最高領導人來說,走出動態清零都會是巨大的恥辱。但看起來,他正不可避免地在向這個方向邁出第一步。這當然是各地民衆舉起白紙上街抗議所帶來的非常巨大的變化。

然而,這一變化能夠持續嗎?時隔一週,看起來這場社會運動的動能正在消退,先前被外媒高光關注的政治訴求,也似乎回到了反對苛刻防疫政策的經濟和社會訴求上。嘲諷者認為,抗議人群看到胡蘿蔔就回家休息,就算大棒打到頭上也無所謂了。倒也確實,有許多樂觀者看到防疫政策鬆動的跡象,認為抗議已經達到了訴求和目的。這也使得運動似乎在中國內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海外中國社群仍在各地組織抗議活動,而國內的、年輕人為主的抗議活動已經在政府小範圍放開管控,在維穩系統全面啓動之後有所沉寂——過去的這個週末沒有出現顯著的群體性事件。在廣州等地,剛剛過去的週末有小規模的逮捕行動,而網民也開始關注一些被逮捕但仍未釋放,或「消失」了數日的示威者。

換句話說,剛剛發生的抗議運動,是否沒有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樣具有標誌性意義?又是否不會再在歷史上留下什麼浪花?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