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大陸深度

在野:「動態清零」不可持續的原因,與官僚系統徹底缺失的道德責任

掌握着權力之舵的人以「宏偉」的設計賦予抗疫鬥爭以合法性,官僚體系賦予它工具,而最終社會的癱瘓則賦予它「道路暢通」的信號。

2022年11月10日,中國北京,穿保護衣的防疫人員準備消毒一個被封鎖的小區。

2022年11月10日,中國北京,穿保護衣的防疫人員準備消毒一個被封鎖的小區。攝: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在野

刊登於 2022-11-12

#防疫限制#中國防疫#過度防疫#動態清零#評論

在野,中國「反血汗工廠」運動的行動者與研究者

今年以來,奧密克戎病毒猛烈衝擊中國堪稱世界最嚴格的防疫圍牆,以潮涌之勢席捲全國,確診人數屢創新高,令抗疫鬥爭的制度優勢失色。雖然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感染數字微不足道,但是在「動態清零」的總方針下,各地方政府以「大無畏」的政治勇氣與病毒比速度,「以快打快」,靠着全員核酸檢測、全部集中隔離、全域靜態管理的「三板斧」進行一場唐吉坷德式戰鬥,主要的戰場從年初的上海轉到年中的新疆再到眼下的廣州,然而結果並不遂人意,不但沒有讓奧密克戎清零,反而造成了一樁樁人道主義悲劇。

貴陽的隔離轉運大巴凌晨發生交通事故,讓27個生命消失在黑暗中;蘭州一名三歲男孩煤氣中毒,醫院離家僅僅十分鐘的距離,因為到處封鎖耽誤搶救不幸死亡;內蒙古呼和浩特一位婦人跳樓,她的女兒要衝出樓門求救,但門被焊死了無法出去。這些慘痛的現實事件在社交媒體上傳播,衝擊每個人道德良知的底線,在共情、悲痛、憤怒之外,人們不禁要問這些悲劇為什麼會發生?還會繼續發生嗎?

從單純科學的角度看,奧密克戎病毒雖然傳播速度快,但毒力低於早期武漢的原始毒株,而且在接種了有效疫苗的情況下,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大大提高而重症率和死亡率都明顯降低。基於這樣的事實,中國的防疫策略理論上到了需要調整的時候,特別是抗疫鬥爭所付出的經濟社會代價越來越大,財政不堪重負,民衆困苦哀嚎。

社會工程學治理邏輯的失效

中國的防疫邏輯實際上把人當作病毒的載體和具象,治理病毒就順理成章地變成治理確診者和密切接觸者。

即使國務院層面強調要防止簡單化、「一刀切」,堅決整治「層層加碼」,但是防疫任務的實際執行是官僚體系自上而下進行的一場運動型治理,表明動態清零已經從臨時性的防疫策略演變成肆無忌憚的社會工程,被投射了領袖的雄心和權威。領袖表達了他「親自部署、親自指揮」的抗疫大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創造人類同疾病鬥爭史上的英勇壯舉的浪漫想象,緊隨其後的就是沉着理性的官僚主義程序問題,讓病毒清零的社會工程野心與運動型治理機制的權力、資源和管理技術混合在一起,形成了現代社會罕有的防疫制度「優勢」。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