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科技深度

意識是甚麼?能創造藝術的人工智能有意識嗎?

機器人不能證明自己不是哲學殭屍(不過你也不能)。

2022年,一幅由人工智能算法Midjourney「繪製」的藝術作品贏得了美國科羅拉多州年度博覽會藝術競賽「數碼藝術」類的首獎。

2022年,一幅由人工智能算法Midjourney「繪製」的藝術作品贏得了美國科羅拉多州年度博覽會藝術競賽「數碼藝術」類的首獎。圖:Jason Allen/Midjourney

特約撰稿人 朱孝文 發自倫敦

刊登於 2022-10-22

#意識#朱孝文#人工智能

(朱孝文,人工智能研究員)

2022年,一幅由人工智能算法Midjourney「繪製」的藝術作品贏得了美國科羅拉多州年度博覽會藝術競賽「數碼藝術」類的首獎。其中一名大賽評審指這幅作品具有強烈的文藝復興風格,她也被精妙的構圖深深吸引:「你會很想知道(畫中人)看到了什麼?」而靠著Midjourney贏得首獎的Jason Allen接受採訪時就說:「Art is dead, dude. It’s over. AI won. Humans lost.」(朋友,藝術已經死了。一切都結束了。人工智能贏了,人類輸了。」

這句話當然牽涉「藝術是甚麼」的永恆問題--如果我們相信藝術旨在表達人的存在狀態,例如對死亡的恐懼﹑對生命的質疑,那麼由人工智能創作的是不是藝術,就實在見仁見智,但如果藝術純粹是美感的表達,那麼人工智能或者真的能當藝術家了。但對我來說,更有趣的是「人工智能贏了,人類輸了」這句話。人類似乎一直很害怕被人工智能取代,而人工智能能「創作」藝術,似乎又比做其他事情更可怕--我們慣於以「靈感」甚至「神諭」來形容音樂和藝術,所以雖然早已接受人工智能可以短時間處理巨量數據,但如果演算法能作曲作畫,似乎又跨過了另一條門檻。

所以在Allen獲獎後,社交媒體上充斥著「人工智能要取代我們了」的慨嘆。這種「取代」的說法,似乎讓人類對機械人可否獲得意識一直特別執著。此前Google工程師指LaMDA機器人已有具體人格,也造成了一波關於意識的討論。也許這種恐懼源自人類對道德灰色地帶的本能抗拒:如果機械人有意識了,我們要不要將它們當成人?但也許這種執著還有另一個原因:雖然在過去百多年,科學發現遠遠超出此前數百萬年的人類歷史,但我們知道的愈多,發現自己不知道的同時也愈多。而「意識」也是如此矛盾:我們人人都能夠「感受到」它,也「知道」它的存在,但它實際是甚麼,如何生成?到現在似乎還沒有人有確切的答案。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