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新香港的舊燈籠:與志師傅聊聊天,手紮燈籠真的通街都是嗎?

他說其實香港坊間賣的竹紮燈籠,幾乎都是工廠量產製作,但在崇尚手作、職人、懷舊往昔等潮流推波助瀾下,多年來仍有美麗誤會。

香港經營逾60年的老字號紙紮店「寶華扎作」第二代傳人歐陽秉志。

香港經營逾60年的老字號紙紮店「寶華扎作」第二代傳人歐陽秉志。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凌梓鎏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2-09-09

#手作#中秋

當台灣中秋人人愛烤肉,香港中秋就是要玩燈籠。近兩三年因社運與疫情爆發,即便時逢中秋,陰翳之影也籠罩香港全城,「那時街上的中秋氣氛比起以往稍微遜色,但還是很多人買燈籠,我(店裡的燈籠)都賣光了。可能即便不能拿到街上玩,仍想買個回家吧。始終是傳統,是集體回憶。」70後紮作師傅歐陽秉志說。

大家都叫他志師傅,是香港經營逾60年的老字號紙紮店「寶華扎作」第二代傳人。每逢中秋,寶華都賣傳統竹紮燈籠,志師傅解釋,少量由他親自紮作,大部分產自內地工廠。「有時記者來採訪,以為全店燈籠都是我紮的。我只有一雙手,想想也知沒可能。」

他說其實香港坊間賣的竹紮燈籠,幾乎都是工廠工人量產製作,但在現世代崇尚手作、職人、懷舊往昔等潮流推波助瀾下,多年來仍偶有美麗誤會,或以為這些燈籠來自手作:「常見傳媒拍其他店的燈籠,其實都是現成廠貨,僅少數由本地師傅製作,報導卻說成全是他紮的。」他失笑。 大概沒誰刻意隱瞞,是簡短報導時而籠統。

「我1997年入行時,大家已說紮作是式微行業。」他估計現時香港全職紮作師傅僅約十多位,「當中會紮中秋燈籠來賣的,可能不出五位。」畢竟要花時間費心思,售價也高,並非普羅大眾首選。「例如我紮一個訂製的,賣500多港元,而一般廠貨則賣100多港元,其他店最便宜的,幾十港元也有。」他依然自製燈籠,其實不為生意,只是放不下傳統:「對我來說,中秋要手紮燈籠,就像新年一定要派利是(送紅包)那樣必須。而且自己紮,感覺是不同的。」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