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

基隆中元祭:不再打破頭後,年輕參與者如何看待百年傳統的變與不變?

基隆中元祭迄今已有168年的歷史,在這百年洪流中,有哪些改變了?又有哪些不變?

2022年8月11日,民眾在基隆八斗子放水燈。

2022年8月11日,民眾在基隆八斗子放水燈。攝:陳焯煇/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 王怡蓁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2-08-21

#鬼月#基隆中元祭#世代#性別平權#台灣#民俗祭典

【編者按】農曆7月是台灣傳統鬼月,從7月1日鬼門開後,台灣將經歷達一個月的鬼月,期間除有許多禁忌外,全台各地也會舉辦各式祭儀活動,本文介紹的基隆中元祭,名列台灣國家文化資產,從老大公廟開龕門起,基隆陸續展開許多民俗活動,舉凡斗燈遶境、水燈遊行、放水燈,再到主普壇普度、跳鍾馗等,皆為中元祭的重要活動。

基隆中元祭迄今已有168年的歷史,在這百年洪流中,中元祭在時間的淘洗後,有哪些變與不變?端傳媒訪問製作水燈的工藝師杜烽睿,他曾是台灣最年輕的「文化國寶」,左手剪紙為無形服務,右手剪髮為造型捉刀,透過杜烽睿之手,他所設計的水燈乘載了哪些意念?

多位受訪者告訴我們,在這流傳數百之久的傳統祭典中,亦存在著世代與性別議題。中元祭係由15個宗親會(同姓氏組成的聯誼會)輪值舉辦,每15年一輪的制度,也面臨到傳承斷裂的議題。藝術家李奇鴻以自身實際參與的經驗提及,宗親會普遍呈現人口老化與缺乏女性身影的現象。

即便中元祭隨著時代演進逐漸觀光化,但祭儀的目的未變;潮濕的港都基隆一樣多雨,但有更多年輕人帶著對故鄉的使命回家,他們想讓市民與更多人看見基隆。在百年傳統的變與不變中,看見他們如何推動改變,與維繫那些不變。

「我在基隆廟口附近長大,一到中元祭時,家家戶戶會搬著板凳出來家門前看熱鬧。後來,我去到中美洲當起背包客,想起這段兒時記憶,特別規劃前往墨西哥看亡靈節。對我來說,基隆中元祭的精彩度不輸亡靈祭,但差別在於,他們無論老老少皆少全民參與其中,看待死亡的態度不是懼怕。這讓我想到,中元祭也可以做一些不一樣的事。」雨都漫步創辦人蘇筱嵐說。

農曆7月被台灣人稱為鬼月,在佛、道教中,農曆7月15日會舉辦普度法會,這個日子在台灣稱為中元節。全台各地在家戶、社區或是公司行號前擺出供品,讓「放假」的好兄弟(台灣對於鬼的尊稱)飽餐一頓。各地習俗略有不同,最特別的是,基隆是透過15個宗親會(同姓氏組成的聯誼會)輪值辦理中元祭典,舉市熱鬧、歡騰,與其他縣市的氛圍顯有不同。

基隆中元祭,整個流程是這樣的:先是在農曆7月1日老大公廟(又稱義民廟)開龕門,象徵鬼門開;13日在基隆市區舉行迎斗燈遶境活動,今年由主普黃姓宗親會斗燈為首,接續各姓氏宗親會斗燈與花車;14日在市區進行封街水燈遊行,晚間11點水燈再移至八斗子海上燃燒;15日在主普壇進行普度儀式,以跳鍾馗進行送孤,並將大士爺等神尊燒化;最終在農曆8月1日關龕門,將主普手爐交接給下一年度的宗親會。

2022年8月11日,基隆放水燈遊行。
2022年8月11日,基隆放水燈遊行。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2年8月11日,基隆放水燈遊行。
2022年8月11日,基隆放水燈遊行。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2年8月11日,基隆放水燈遊行。
2022年8月11日,基隆放水燈遊行。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2年8月11日,基隆放水燈遊行。
2022年8月11日,基隆放水燈遊行。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2年8月11日,基隆放水燈遊行。
2022年8月11日,基隆放水燈遊行。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2年8月11日,基隆放水燈遊行。
2022年8月11日,基隆放水燈遊行。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2年8月11日,基隆放水燈遊行。
2022年8月11日,基隆放水燈遊行。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2年8月11日,基隆放水燈遊行。
2022年8月11日,基隆放水燈遊行。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2年8月11日,基隆放水燈遊行。
2022年8月11日,基隆放水燈遊行。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2年8月11日,基隆放水燈遊行。
2022年8月11日,基隆放水燈遊行。攝:陳焯煇/端傳媒

從歷史來看,基隆先民多為中國福建漳州泉州移民,漳人於雍正年間便於基隆地區拓墾居住,而泉人則較晚於嘉慶年間才來到基隆,因平原地區已由漳人開墾,泉人遂往山邊墾殖。而兩族群間語言與信仰皆不相似,在拓墾的過程中因利益問題分類械鬥情事不斷。1851年(咸豐元年),雙方衝突不斷,並於1853年,漳泉間爆發大規模械鬥事件,死傷一百餘名,甚為慘重。

事後,地方父老認為雙方經常大打出手、死傷無數,因而相約雙方識者協議,將百餘名械鬥亡者的遺骨合埋老大公墓(現稱老大公廟)供奉,象徵雙方和解。此外,雙方也協定,漳泉兩方會以普度賽會的形式,取代過往動輒的械鬥,這也是中元祭「以賽陣頭取代打破頭」的由來。

1855年開始,11個宗親會(張廖簡、吳、劉唐杜、陳胡姚、謝、林、江、鄭、 何藍韓、賴、許)輪流擔任主普舉辦中元祭,直到1979年,擴大為15個宗親會(增加聯姓會、李、黃、郭),中元祭舉辦迄今已有168年歷史。

此外,由於基隆的港口背景與清法戰爭(1884至1885年)的因素,在基隆死去的多是各國異鄉人,因此,普度桌上還供奉了法國麵包、壽司、三明治、紅酒等異國料理。流傳百年的基隆中元祭被台灣行政院觀光局列為「無形文化資產」的節慶活動,2008年被文建會(台灣文化部前身)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活動,為台灣史上第一個被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的民俗活動。

不過,在年輕人眼裡,傳統祭祀活動不一定符合當代需求,傳承逾百年歷史的民俗活動,又有哪些變與不變?端傳媒採訪在基隆成長,又到外地求學工作再返鄉的年輕人,試圖從他們的眼中,看見這個屬於基隆的中元祭。

水燈工藝師杜烽睿。
水燈工藝師杜烽睿。攝:陳焯煇/端傳媒

以水燈記錄基隆歷史的陰陽剪刀手

水燈就像一張邀請函,邀請海上的好兄弟接受供祭、聞經懺悔;房子是讓人休息的地方,而點火燃燒後形成一道光,為先人指路。三層樓高的意涵代表天、地、人,前頭有華麗裝飾,後頭則是一片樸素,「有前無後」就是傷心的事到此為止。

32歲的水燈工藝師杜烽睿嫻熟地製作三層樓高的劉唐杜宗親會水燈,他將仙女人偶塗上膠水,插入上頭綴著珠光寶氣的水鑽裝飾與七彩虹條的水燈上。他自信介紹起今年水燈的特色,「今年的比去年大一寸,會長大到輪值主普那年。每年的主題都不一樣,而且要隨著時代演進,今年我就以七彩的裝飾象徵婚姻平權的概念。」杜烽睿補充,他還把鳳凰做得很大隻,「代表鳳儀天下,性別平等,彰顯女性的力量」。而一旁的親戚正在製作燈座,再過兩天,這座豪華的水燈將要在八斗子的外海施放啟程。

「水燈就像一張邀請函,邀請海上的好兄弟接受供祭、聞經懺悔,」杜烽睿表示,房子是讓人休息的地方,而點火燃燒後形成一道光,為先人指路。三層樓高的意涵代表天、地、人,前頭有華麗裝飾,後頭則是一片樸素,「有前無後」就是傷心的事到此為止。杜烽睿說,「我製作的水燈比起傳統水燈還要來得華麗,是因為我希望它看起來更歡樂、也更像是藝術品,」他補充,之前還做過中西合併、中日合併的建築方式,也是由於基隆自身的地理位置與歷史發展,因而有許多不同國家的亡魂長眠此地,他希望透過水燈能讓他們得到慰藉。

杜烽睿兒時住在八斗子附近,自小熟悉宮廟文化,摺蓮花、紙船,也跳過陣頭、演過歌仔戲的小生,每到中元祭,有「做熱鬧」人家約了就去,像是宮廟出陣頭、做水燈,放水燈,他全數參與。他憶起放水燈時場面熱鬧,加上煙火秀,岸邊總是擠滿觀賞這場盛會的民眾。

水燈工藝師杜烽睿製作的水燈。
水燈工藝師杜烽睿製作的水燈。攝:陳焯煇/端傳媒
水燈工藝師杜烽睿製作的水燈。
水燈工藝師杜烽睿製作的水燈。攝:陳焯煇/端傳媒
水燈工藝師杜烽睿製作的水燈。
水燈工藝師杜烽睿製作的水燈。攝:陳焯煇/端傳媒
水燈工藝師杜烽睿製作的水燈。
水燈工藝師杜烽睿製作的水燈。攝:陳焯煇/端傳媒
水燈工藝師杜烽睿製作的水燈。
水燈工藝師杜烽睿製作的水燈。攝:陳焯煇/端傳媒
水燈工藝師杜烽睿製作的水燈。
水燈工藝師杜烽睿製作的水燈。攝:陳焯煇/端傳媒
水燈工藝師杜烽睿製作的水燈。
水燈工藝師杜烽睿製作的水燈。攝:陳焯煇/端傳媒

青少年時期的杜烽睿還沒加入宗親會,偶爾在宮廟幫忙摺紙船,有藝術天份的他把紙船越做越大艘,在水燈遊行時被稱讚,長輩紛紛口耳相傳「這個年輕人很厲害!」,在八斗子這樣的小漁村裡,杜烽睿的事蹟立即傳開。19歲那年,劉唐杜宗親會(相傳此三姓氏為同一宗族)的長輩要他幫忙做水燈,他一口答應,但沒有正式製作水燈經驗的他,心裡很是擔心,但已經應允的事再怎樣也得硬著頭皮上陣。他開始翻閱書籍,甚至去糊紙店買紙紮屋研究骨架結構,他笑稱人生買的第一棟房子是紙紮屋

10多年來,他無師自通製作水燈。2012年時,年僅21歲的他被國家列冊登錄為「文化資產技術保存者」,成為台灣最年輕的「文化國寶」。而該契機則是劉唐杜宗親會輪值主普當年(2011)為建國百年,杜烽睿為此打造了寬12呎、高7呎,以往主普的水燈不超過8呎,但杜烽睿以這座約莫一層樓高的巨型水燈,打破歷年紀錄!

平常杜烽睿是一名美髮師,右手持著剪刀為客人設計髮型。到了農曆7月,便跟髮廊告假,化身為水燈工藝師,最特別的是,他是用左手製作水燈。「有一次我把水燈的裝飾拿回髮廊剪,同事突然發現,平常我用右手剪髮,剪水燈裝飾卻用左手,我也很驚訝,換回右手,就剪得歪七扭八。」杜烽睿因此被稱為陰陽剪刀手,左手負責無形、右手服務人間,他笑稱自己是「從天上、人間服務到陰間,一手包辦」。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