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被上司性侵的經歷後,她跳樓明志——林于仙案後,權勢性侵得到重視了嗎?

「進到司法程序我才知道,對方有權有勢,妹妹只是小職員,出事了沒報警。就算她還活著站出來揭露,又有誰會相信她呢?」
林于仙的照片。
台灣 #metoo 性別暴力 社會

「一個精緻的女孩是不會說出去的,因為太髒了,自尊心往往是一根傷人傷己的針,但在這裏,自尊心會縫起她的嘴。」

「社會對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強暴一個女生,全世界都覺得是她自己的錯,連她都覺得是她自己的錯。罪惡感又會把她趕回他身邊。罪惡感是古老而血統純正的牧羊犬。」

這些文字出自過世的作家林奕含所撰一書《房思琪的初戀樂園》。2020年7月3日,當時29歲的林于仙在臉書貼文引用了這兩段文字,以千字文控訴將近三年前,一位廖姓前主管性侵她。發文數小時後,她從任職的新北市衛生局頂樓一躍而下,當場死亡。

成為會員

即享端傳媒全站暢讀

立即訂閱

端 X 華爾街日報 雙會籍

年末優惠65折,支持2024年的華語獨立新聞

約HK$1.8/天

評論區 16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1. 報案後,加害者如果沒有馬上被關,接下來的生活該怎麼辦?
    這句好痛

  2. 東海學社工系講師--東海大學,少一個字

  3. 權勢性交真的很難很難,這條罪名要成立的前提是被告同意(不同意的話就會落到強制性交),但同意並不真摯,但怎麼證明同意不真摯?只能嗣後尋找一些些蛛絲馬跡。而且也不可能僅從權勢關係存在,就認定有權勢性交,除非你要主張有權勢關係的人之間不可能有完全合意的性行為
    而法院在這類案件要求的證明門檻其實已經降到非常低的程度了(甚至到了動搖無罪推定的程度),有時候只要被害人歷次的證詞連貫無矛盾,那法院就會偏向認定成罪,但無奈這案子被害人自殺,那就更難走下去了

  4. 「林阿棋」,文中寫成鄧阿棋

  5. 为什么别的文章可以保存长截图,这篇不可以呢…?qwq

  6. 非常同意需要提升公務體系和法官等,對性侵案件中幽微細膩難解的觀係與處境的了解。台灣社會的老老少少也需要意識到,對受害者咎責不只是一種掩耳盜鈴,也無法證明自己就是多麼聰明理性。

  7. 樓下提到法官心證的部分,說起來想到昨晚看的公視主題之夜秀,裏面有一位講者提到一個挺有趣的觀點,大意是相比於修改法律條文,讓法官建立性別意識更重要。因為這類性侵案往往需要法官的心證去識別出這這段關係裏侵害另一方正當合法權益的部分,因此法官需要有良好的性別意識去識別這段關係裏不公義的部分。

  8. 好奇關於廖男跟蹤騷擾的部分,雖然也許難以直接找到證明性侵的證據,不知道有沒有機會找到相關的線索或是佐證(例如兩人對話中可能談到過去的事)。或是至少扭轉廖男自承無辜的角色,給予法官多一些別的心證?也有可能跟蹤騷擾當當事人過世後就無法處理了就是。

  9. 你看那張“台灣權勢性交罪量刑多落在1年以下”的圖表,2017年至2022年2月有一千多宗一審案件

    1. 感謝讀者指出;非常抱歉,圖表的數據的確很可能有誤,正在核查,確認後會再更新。

  10. 因為你看錯了,一千多的是民間團體接到的案子,不是法院審理的

  11. 2018到2021年一共只有58宗起訴,為什麼2017到2022年初有一千多宗審理?

  12. 我有兩個十歲出頭的女兒,很能體會受害者本人與家屬的痛苦。我與孩子每晚睡前有聊天的習慣,去年我們聊過林于仙、林奕含與韓國張紫妍的憾事。她們聽完後都覺得不可思議,居然有這些恐怖的事,我向她們解釋什麼叫權勢性侵,什麼人會成為權勢的一方,熟人佔施害者比例之高,受害者為何會猶豫、顧慮,延伸解釋前幾年通過的通姦除罪之必要,還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當時國一的姊姊說學校有教過強制性交跟權勢性交。隱約從林奕含事件後權勢性交才逐漸得到關注,學校也是近年才開始相關教育。過去社會較傳統,很多事難以啟齒,這一代的青少年看似比前人幸運很多。但無法否認,很多孩子的學生生涯都是在學校、安親班、補習班度過,親子缺乏輕鬆交流的時間與機會,沒有習慣聊親密的話題也是令很多孩子無論在校園或網路遇到麻煩時,難以對家人傾吐煩惱的原因。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一旦親子關係疏遠,他們會偏向同儕與網路世界,親子溝通會愈加不易。不加以批判,只是傾聽,無釐頭,說幹話都可以,隨時聊聊各式各樣話題,保持對孩子一定程度的瞭解真的非常重要。另一篇自殺跳樓的網暴情況在現今青少年的網路世界真的不是異象。小孩開始希望有手機時,我先跟她們分析了社交媒體的優點與缺點,給她們打預防針。為了溝通方便,學生都有班群,但畢竟人格的形塑還未健全,是非觀還在摸索,她們常常看戲似地叫我看群裡各種奇葩對話⋯眾人前閨蜜翻船,一言不合就互相攻擊。這個網路世代比我們當年有自信,勇於表達自我,但也比較不顧情面及禮貌。所幸多數事件往往就像大俠盧小魚的瓊瑤篇一樣,他們既能無緣無故爭吵,自然也能無緣無故和好,很drama。孩子們都決定入群只為瞭解班上事務訊息,而不發言,同學以為她們沒在使用,自然也不會在發生爭執時要求選邊站,她們為此感到輕鬆自在。我常常戲謔口吻表示,青少年的世界好恐怖,生存不易,如果發生嚴重霸凌的事,一定要讓老師或家長知道。總而言之,無論學校或法律做了多萬全的應對,都比不上家庭教育作為第一防線重要。教孩子明辨是非,權威不等於合理,不等於完全正確,要學習分辨,質疑與拒絕。保持良好親子溝通,父母才會有機會成為憾事發生時孩子願意主動求助的對象。

  13. 相當好的一篇,尤其對刑罰和法條的爬梳和反思。

  14. 很棒的一篇。恕我孤陋寡聞,從來沒聽過這件事,讀到這篇梳理詳盡的文章才第一次知道這樣可怕的事件。雖然我是生理男性,但在職場上確實親眼見過不少案例,例如其他女性同事被上司不經意的言語騷擾(今天屁股好俏啊)、也聽聞新來的同事說她是為了逃避主管的權勢騷擾才離開前公司......願逝者安息、願遺族心得撫慰,也希望在此悲劇之後台灣的相關制度能更加完善、避免更多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