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彼德‧布祿克如何改變20世紀劇場?當飢餓者同時擁有豐盛的想像

劇場是世界的,因此布䘵克也是世界的,他與昔日一眾戲劇大師齊名,但他對當代世界劇場的影響,都超越了他們。

戲劇家彼德‧布䘵克。

戲劇家彼德‧布䘵克。攝:Michael Ward/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鄧正健

刊登於 2022-08-06

#彼德‧布䘵克#戲劇與現實

說彼德‧布䘵克(Peter Brook,又譯彼德‧布魯克)是20世紀最具影響的戲劇家(有沒有「之一」尚可斟酌),絕不為過。他剛於今年7月3日逝世,終年97歲,長壽無疑也是其影響力的因素之一。他生於1925年,正值兩次大戰之間,歐洲劇場當未受二戰後各種前衛劇場理論洗禮,仍是現實主義戲劇天下:

那個時候,布萊希特(Bertholt Brecht)還尚未把他的間離效果學說理論化;亞陶(Antonin Artaud)仍在他的超現實主義時期,未有「殘酷劇場」 (Theatre of Cruelty)概念; 荒誕劇代表人物貝克特(Samuel Beckett)跟尤奧斯高(Eugene Ionesco)仍在求學;更令人意外的是,布䘵克有時予人感覺是葛羅托斯基 (Jerzy Grotowski)的繼承者,實情是他比葛羅托斯基年長7歲,布䘵克對葛羅托斯基「貧窮劇場」(Poor Theatre)的實踐,是很多年後的事。布祿克與這些戲劇大師同為當代前衛劇場的開拓者,但跟幾位相比,布䘵克的戲劇更貼近21世紀的當代經驗。

布䘵克是英國人,但我們未必會直說他是「英國戲劇家」。劇場是世界的,因此布䘵克也是世界的,他與昔日一眾戲劇大師齊名,但他對當代世界劇場的影響,都超越了他們。在20世紀後半葉,當戲劇大師們陸續辭世,布䘵克仍以他旺盛的創作力,海納大師們對當代劇場的種種敲問,並付諸實踐,一直持續到21世紀。

「然而,當我們談到劇場時,我們想的卻不是這個。而是紅色的帷幕、聚光燈、無韻詩篇、現場笑聲、昏暗的觀眾席等等,是這些東西混亂地拼湊成我們對劇場的概念,一個無所不包的字。」

2011年4月7日,加利福尼亞州聖莫尼卡的舞台上,上演彼德‧布䘵克的作品。
2011年4月7日,加利福尼亞州聖莫尼卡的舞台上,上演彼德‧布䘵克的作品。攝:Angela Weiss/WireImage via Getty Images

「空的空間」不是劇場理論,是提問的起點

布䘵克最廣為人知的,應該是他於1968年出版的著作《空的空間》(The Empty Space)。此書收錄了他在1965年倫敦大學一個系列講座的四篇演講稿,書中開首一句,很可能是當世被引用得最多的劇場定義: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