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中國教育部正式發佈「雙減」政策,已過去了一年。
2021年7月24日,中國教育部發佈《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被稱為「雙減」政策。
按照政策要求,所有K12(小學至高中12年教育)學科類校外培訓服務,都必須在年內停止。
教培行業(註:即補習行業)遭到「團滅」,K9(小學至初中9年教育)英文輔導培訓是重災區。根據《中國企業家》報導,中國大陸有70萬家教培機構,多達1000萬的從業人員瞬間失去了合法的職業地位。2021年8月,《南方週末》援引藍象資本投資副總裁陳晶的估算,一個月內約有20%-30%的教培從業人員被裁,預計行業整體裁員比例可能會達到50%。
一年過去,一些教培人還在業內堅持,更多的則被迫轉行:有的準備去互聯網公司當運營,有的轉去私立學校當老師,有的去做人力行政,有的則仍在待業中。轉行「最成功」的,要數英文老師董宇輝。他跟著已改名為「東方甄選」的原教培企業「新東方」,轉戰到網絡直播帶貨賽道,成為網紅,被官方樹立為轉型成功的教培人模範。
「不論是留下的,還是離開的,這一年,所有教培人都過得很辛苦。」Monica曾在一家知名上市公司擔任教培業務管理層,有著十餘年英文教學經驗。不論是常規考試,還是素質開發,Monica都獲得業界和學生家長的認可。「雙減」政策落地後,她不出意外地被公司裁員。
如今,Monica仍留在教培行業,「大家都有一種不安全感。我們現在很像40年前的韓國。」
1980年7月30日,軍人全斗煥執政時期,韓國出台「7.30教育改革政策」,全面禁止課外補習,提供輔導的老師或者聘請老師的家長,都會受到處分。政府甚至成立了「課外輔導打壓隊」,對老師和學生實施震攝。為了躲避「課外輔導打壓隊」,老師和家長們想出了千奇百怪的法子,比如:讓老師深夜來家輔導,讓老師打扮成親戚或家政工人,躲到郊外甚至在汽車裏進行輔導。
到上世紀90年代末,補習禁令已逐漸形同虛設。2000年4月,韓國最高法院宣布禁止補課的法令違反憲法,並予以取消。法院在判決中表示:「禁止補習侵犯了兒童的受教育權。」
「雙減」政策,和40年前的韓國如出一轍。業內究其原因,有兩種猜想。其一是打擊體制外的精英教育,將高達萬億人民幣規模的學科類培訓市場強行劃撥給公立學校,將市場和意識形態牢牢掌握在體制內機構手中;其二是降低養育孩童費用、鼓勵生育,減緩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的速度。
無論是什麼原因,Monica認為,教育雙軌製的局面沒有改變,因為考試內容沒有變化,社會看重文憑學歷、重腦力輕體力的職業地位和收入差距評價體系沒有變化。看似推進教育公平的「雙減」政策,結果可能適得其反。「雙減」衝擊了偏遠地區及工薪階層的孩童,他們無法像之前那樣參加大班課外補習,僅憑學校的課程根本無法夠得上名校的考試選拔,而有錢人的子女則不受影響,完全可以高價請私教進行一對一輔導。
圍繞教培行業這一年的變化,我們採訪了Monica,以下是她的口述,有刪節。
關係到位,就能獲得國家開的「白名單」
2021年8月,「雙減」政策一下來沒多久,我就從那家上市公司被裁員了。「雙減」政策規定,禁止學科類培訓資本化運營,禁止週六週日、寒暑假補習。這正是民營教培機構盈利的來源。我的公司正好是上市民企,就把K9教培這塊業務整個砍掉,我們幾千人都被裁員了。
我覺得最難的時候,是被裁員之後的一個月,心理壓力很大,因為眼看著同事們都被裁完了,他們投簡歷找工作,投了很多都沒有回覆,各個教培機構都在裁員,你不可能找到工作。
我任職的這家公司和新東方等知名企業一樣,因為是名企,必須嚴格按照政策規定,一點擦邊球都打不了,怕被舉報,這麼大的企業肯定一舉報一個準,所以必須轉型。這些知名企業,比如瑞思教育、作業幫、學而思等,有的轉做成人教育,有的拓展興趣班,比如轉做圍棋、籃球等,像新東方這樣的就徹底告別教培行業,轉型電商直播賣貨。當然,這些業務的規模遠遠比不上K9學科培訓。
我現在在一家獲得國家許可的教培機構工作。
「雙減」之後,K12課外補習這塊蛋糕不許民營企業碰了、不許市場化,但是國家授予許可的一些機構可以做,小孩週一到週五下課後可以來這些機構補習。
這類機構有一些硬性規定,比如辦學場地的大小、具有教師資格證的教師比例、必須使用國內教材且不得超綱等⋯⋯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這個機構和所在城市教育委員會的關係。關係「到位」,就能獲得通過拿到經營資質,關係不到位,就夠嗆。這個就是國家開的「白名單」。
來這些機構應聘,是需要資歷的,從業經驗至少得5年以上。機構肯定傾向於選擇知名度大的資深老師,因為這些老師能為它留住客戶甚至帶來生源。家長們的眼睛也很「毒」,你去給人家(小孩)上過幾次課,家長就知道你有沒有經驗。他們的需求很直接,就是提高分數。
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補習剛需仍然存在。因為考試的內容沒有改變,尤其是名校的考試超出課本大綱,必須靠補習才有考取的希望。
像我這樣從業十多年的老師們,基本都還留在教培行業。畢竟已經在一個行業裏深耕細作,再去一個陌生領域重新開始成本太高,也不太現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補習剛需仍然存在。因為考試的內容沒有改變,尤其是名校的考試超出課本大綱,必須靠補習才有考取的希望。
現在K9的孩子們,一般選擇在週一到週五放學後補習,有的偷偷在週六週日補習,還有的通過網絡補習。
「雙減」政策剛下來時,為了杜絕教培補習,政府為學生們安排了一個叫「校內服務」的補習,週一至週五放學後,讓孩子們留下,由官方指定的機構老師過來給孩子們集體補習,就是把以前家長們自主選擇的課外補習挪到自己碗裏。我現在這個公司也是有資質提供「校內服務」的。
國家對「校內服務」給予財政補貼,至於財政補貼是全部給到合作機構、還是學校與合作機構分,那就是他們的事了。
這個「校內服務」一開始是強制的,後來一些學校的家長集體反對,官方指定的補習就鬆動了,學生要是不想參加可以請假。
學校都要例行查問有沒有去課外補習班。孩子們要提前對好「口供」,練習說謊,要一口咬定「沒有參加課外補習」。
當然,學生們按照家長選擇的這些線下補習都是偷偷進行的,一般由幾個熟悉的家長組團報名,邀請老師到某一家去開小班補習。
這對孩子們的考驗極大,因為每天學校都要例行查問有沒有去課外補習班。孩子們要提前對好「口供」,練習說謊,要一口咬定「沒有參加課外補習」,也要訓練自己不能和要好的同學透露這個秘密,因為一旦走漏消息被舉報,補習老師便再也不能為這些孩子輔導。
這種(自保式地撒謊)對小孩兒的傷害非常大,他那麼小,他得去想得比較周全,說話得滴水不漏。
對我個人來說,收入沒什麼變化。
以前在那個上市公司,因為做到了管理層,我是朝九晚五上下班,負責課件開發和一些管理工作,主要面對老師。現在重新給學生上課,提前一週排課,有課就去上課,沒課的話就在家。
但我們都有一種不安全感。因為以前這個職業是合法的,現在變成了「人人喊打」,家長有需要、但是我們必須得偷偷摸摸工作的扭曲狀態。
除非是非常熟悉和靠譜的家長,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上門給學生補習,因為怕被舉報。
我們業內比較轟動的兩個例子,一個是去年7月河北省衡水桃城五中的老師,「有償辦班」被群眾舉報,當地教育局叫停了補習班,被舉報的老師暫停一年內的職稱級別考試,就不能升職了,處罰還是挺嚴重的。
還有去年8月,瀋陽一對面臨初中升高中考試的雙胞胎,家長請物理老師來補課,雙胞胎最後如願考取重點高中,家長讓小孩上課時偷偷錄音,一個反手就把老師舉報到當地教育局,結果老師退還了全部的補習費用,教育局說處分不處分老師要看家長態度,這個老師又賠償了2000元想跟家長私了,結果這個家長收了錢之後食言,依舊不依不饒,讓老師上教育局寫交代材料。
遇到這種家長,老師就倒霉了。
前段時間,有一個以前在一家數學教培機構任職的老師被查到非法補習。這個老師因為核酸篩查為陽性,大數據流調顯示該師週六參與了「非法」補習,她違反了疫情期間不能聚集的規定,又違反了不能補習的「雙減」政策,處理結果我不知道,應該不輕。
所以老師們現在非常謹慎,一般不給不熟悉的學生上課。我有個同事之前教過一個初中的孩子,那個孩子有一次閒談間提起上過該老師的課,鄰居的孩子聽到了,就希望這個老師過來教,這個老師拒絕了。現在也有家長找我給他們的孩子補習,我一般不去上門補習,主要是時間成本太高。
我現在的工作機構雖然是合法的,但沒準哪一天又被宣布不合法呢?以前還會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做一個規劃,現在無法作任何規劃,只能先把今天手頭的事做好,見步行步。
這個行業最慘的是年輕人
失業和轉行的,大多是入行兩三年的年輕人。有的是國內外名校的碩士,專門學英語教育的,在業內剛做兩三年,理論知識豐富,但實踐經驗才剛剛開始。
「雙減」政策之後,合法的培訓機構需要名師,家長需要提高小孩應試分數的「實戰者」。年輕人沒有鍛鍊的機會了。他們不得不轉行,但是大多數找不到對口的職位。
有幾個英語教育專業畢業的年輕同仁,失業後考慮轉去公立學校,但體制內的學校太難進,他們就去了私立學校。私立學校的薪水極低,繁雜的教學外事務還多,稅前月薪只有六七千元,遠遠低於之前在教培行業2、3萬元的月薪。這麼低的收入在大城市很難生存。
還有一個去英國名校留學的同仁。正是因為看到國內K9教培業務前幾年比較火熱,專門學了英文教育專業,回國之後成為一名教培新手。「雙減」政策之後,他被裁員,後來去了一家培訓機構,針對外國人提供輔導。因為工資低、雜事多,他沒幹多長時間就辭職了,現在在家裏上網學習IT行業的技能,打算往IT行業轉型。
他和IT專業的人才相比,可能沒有優勢,畢竟那些人是科班出身,甚至有行業工作經驗。即使具備了一些IT行業技能,他去轉行的話,只能算剛入門的小白。在英語教育領域他是專業人員,在IT領域他只是一個學習者,不論是薪水還是職位,他都是從頭做起,只能說他未來的路很不容易。
一個專業性的人才,轉型成了直播賣貨的。唉,這個時代發展成這樣了吧,(居然)鼓勵專業性人才都去賣貨。
當時「雙減」政策下來之後,國家出了一個引導教培行業從業人員轉崗的政策,列出一些崗位。我和同事還去看了。結果一看,給我們提供的都是什麼職位?要麼是某公司的物業人員,要麼是某中心負責接電話的客服這類文職人員中比較低端的工作。這些職位,月薪大概為5、6千元,過1萬元的寥寥無幾。給我們個(月薪)幾千元的工作還覺得給我們找出路了(苦笑)。
一般教培人不可能接受這樣的工作。一個是錢的問題,在大城市月收入不過萬的話,是很難生存的;另一個是職業發展規劃,年輕的教培人基本都是名校畢業,是對口專業人才,你讓人家幹一些初中畢業生就能做的工作,和他們職業規劃落差太大,人家那麼多年的專業學習都白費了,太可惜了。
有的年輕人願意放下身段,嘗試一些低薪職位,但有些職位不是想轉就能轉,它還挑剔要對口人才,一看是英語教育專業畢業的,覺得不對口,還不一定錄用。有些公司一看到教培老師應聘簡歷上寫著此前月薪過2萬元,就打了退堂鼓,不再招聘。
一些年輕人為了糊口,不得不暫時選擇互聯網運營、人力資源職位。一些年輕教培老師都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還有哈佛大學這類名校畢業的,讓他們去屈就這種工作,肯定心理落差很大,很受打擊。
「雙減」減掉的是什麼?其實是沒有意識到國內教育現狀未發生改變、以及經濟條件比較差的家庭的孩子們。
在大城市發展,不管是否失業,房租要交,生活還要繼續,時時刻刻都離不開錢。有些年輕人就回老家了;還有些至今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我不知道他們將怎麼撐下去。我也無法估量這些不如意的年輕人數量有多少,但基本上就是剛入行沒多久的都被迫轉行了。
我也有看到新東方的董宇輝老師在直播賣貨。他火了,當然挺好。但是賣貨沒什麼專業門檻,普通人也可以直播賣貨。董宇輝是英文老師,如果在教培領域,他能夠做得更好、能夠幫助更多人。
一個專業性的人才,轉型成了直播賣貨的,我覺得怎麼說呢?唉,這個時代發展成這樣了吧,(居然)鼓勵專業性人才都去賣貨。
除了董宇輝,我所認識的轉型的教培老師們,還沒聽說在別的行業裏做得不錯的。這一年,所有教培人都過得很辛苦。
我現在和一些還在教培行業的老師們聯繫多一些,大家現在也都認清現實了,覺得這個行業沒什麼太大的發展了,平時聊的大多跟學術問題相關,比如高考趨勢、中考趨勢,研究一些考試題目,交流一下彼此遇到的學生的功課情況。
那些家庭條件差的、小地方的孩子,可能成為被「減掉」的人
「雙減」減掉的是什麼?其實是沒有意識到國內教育現狀未發生改變、以及經濟條件比較差的家庭的孩子們。
有些家長覺得課外補習機構倒了,學校作業也少了。但他沒有意識到國內教育現狀並未發生改變。 以英文為例。國內編纂的小學英文教材內容簡單,小學英文又只是一個副科,一個老師帶著40多個學生們一個禮拜只上兩次課。
從語言學習來說,學語言的最佳年齡就是在小學階段,孩子們需要一個英文環境。語言思維跟語感的形成,這個必須要提前去考慮,並且一定要拔高來佈置。
之前教培機構的K9英文輔導已經做得非常成熟了,從課件開發到小班授課,一個老師頂多帶十幾個孩子,一週兩次課,有上課、遊戲、互動,也有繪本作業、日常閱讀、定期考試。小孩在這種環境中,逐漸形成語言思維和語感,以及對學科的喜愛。
從應試現實來看,名校初中在學生剛進校不久,會進行一次摸底考試或者分班考試。沒有經歷過小學補習的學生,考30、40多分的大有人在。補習過的孩子就大不一樣,知識點都學過,不僅應試成績高、能考到90多分,口語也很好,老師再講一些應試教育的內容,很快就能適應。如果從初中才開始學習語感和語言思維,那就太遲了。當你需要額外花費很多時間在聽說讀寫上,要很費勁才能趕上進度時,這樣看來,「雙減」實際上什麼也沒減掉。
以前,教培機構有大班課,不同城市價格不同,大城市一學期4、5000元,小城市一學期約2000多元,家庭條件一般的孩子也能上得起。
「雙減」政策之後,家境不太好的孩子失去了補習路徑。他們可能是被「減」掉的人,在未來的應試考試中和名校無緣,改變命運的機會被剝奪掉。
我在一線城市,我接觸到的家長,不論是富豪還是工薪家庭,沒有因為「雙減」政策就不給孩子補習的,都是絞盡腦汁尋找老師,有的退而求其次找網課提升自己。
一個常見的方式是教培地下化,比如幾個家庭偷偷「團購」補習老師,或者單獨請私教。
一線二線城市的家長在「雞娃」方面是很有經驗的,小孩的補習內卷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家長們會為孩子選擇教培機構補習,對老師們都有一定了解和熟悉。教培機構「團滅」之後,家長會邀請之前上課的老師來補習,幾個家庭像homeschool那樣,請老師在約定的時間上門到某一家授課,從外表看起來很像幾家人聚餐。
這種家庭小班的費用很高,有經驗的老師一小時要500元起跳,一對一上門輔導價格更貴,不是工薪家庭可以擔負得起的。
此外,為孩子尋找合適的老師,也需要花費成本。以前教培機構合法存在時,可以按照優勢推介選擇老師,比如某個教培機構以口語培訓聞名,想學口語就去這個機構。現在,教培老師地下化,尋找一個適合自己孩子的老師變得不容易,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試錯才能如願。
但對於富人就不一樣了。富人完全可以親點名師上門進行一對一輔導,「雙減」對他們來說沒什麼影響。
家長們很清楚,內地社會仍舊重視文憑,重智力輕體力,名校出來的會獲得體面的社會地位和不錯的收入,而職業技校畢業的只能一輩子窮苦辛勞,難以實現階層躍遷。大家肯定都想讓自己的小孩讀名校,而名校的考試內容遠超教材大綱,所以補習是剛需。
「雙減」剝奪了窮人家的孩子選擇自主受教育的權利,可能會加劇階層分化。這種人為造成的教育不公平,會讓強的更強、弱的更弱。
一些小城市的工薪家庭或者收入更低家庭的孩子,可能因為教培機構沒了,就不去補習了。主要還是看家長有沒有意識到,「雙減」政策之外,考試內容和就業現實並沒有發生改變。10年後或者20年後,這些無法參加補習的小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他們的命運將會怎樣?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