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專題大陸深度

「雙減」落地一年:教培地下化,一些學生或成為被「減去」的人

考試內容、社會評價體系都沒有變,看似推進教育公平的「雙減」政策,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2012年,中國安徽省合肥市,一名學生為高考作準備。

2012年,中國安徽省合肥市,一名學生為高考作準備。攝:Stringer/Reuters/達志影像

特約撰稿人 沈佳如 發自北京

刊登於 2022-08-01

#雙減#教育培訓#就業

距離中國教育部正式發佈「雙減」政策,已過去了一年。

2021年7月24日,中國教育部發佈《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被稱為「雙減」政策。

按照政策要求,所有K12(小學至高中12年教育)學科類校外培訓服務,都必須在年內停止。

教培行業(註:即補習行業)遭到「團滅」,K9(小學至初中9年教育)英文輔導培訓是重災區。根據《中國企業家》報導,中國大陸有70萬家教培機構,多達1000萬的從業人員瞬間失去了合法的職業地位。2021年8月,《南方週末》援引藍象資本投資副總裁陳晶的估算,一個月內約有20%-30%的教培從業人員被裁,預計行業整體裁員比例可能會達到50%。

一年過去,一些教培人還在業內堅持,更多的則被迫轉行:有的準備去互聯網公司當運營,有的轉去私立學校當老師,有的去做人力行政,有的則仍在待業中。轉行「最成功」的,要數英文老師董宇輝。他跟著已改名為「東方甄選」的原教培企業「新東方」,轉戰到網絡直播帶貨賽道,成為網紅,被官方樹立為轉型成功的教培人模範。

「不論是留下的,還是離開的,這一年,所有教培人都過得很辛苦。」Monica曾在一家知名上市公司擔任教培業務管理層,有著十餘年英文教學經驗。不論是常規考試,還是素質開發,Monica都獲得業界和學生家長的認可。「雙減」政策落地後,她不出意外地被公司裁員。

如今,Monica仍留在教培行業,「大家都有一種不安全感。我們現在很像40年前的韓國。」

1980年7月30日,軍人全斗煥執政時期,韓國出台「7.30教育改革政策」,全面禁止課外補習,提供輔導的老師或者聘請老師的家長,都會受到處分。政府甚至成立了「課外輔導打壓隊」,對老師和學生實施震攝。為了躲避「課外輔導打壓隊」,老師和家長們想出了千奇百怪的法子,比如:讓老師深夜來家輔導,讓老師打扮成親戚或家政工人,躲到郊外甚至在汽車裏進行輔導。

到上世紀90年代末,補習禁令已逐漸形同虛設。2000年4月,韓國最高法院宣布禁止補課的法令違反憲法,並予以取消。法院在判決中表示:「禁止補習侵犯了兒童的受教育權。」

「雙減」政策,和40年前的韓國如出一轍。業內究其原因,有兩種猜想。其一是打擊體制外的精英教育,將高達萬億人民幣規模的學科類培訓市場強行劃撥給公立學校,將市場和意識形態牢牢掌握在體制內機構手中;其二是降低養育孩童費用、鼓勵生育,減緩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的速度。

無論是什麼原因,Monica認為,教育雙軌製的局面沒有改變,因為考試內容沒有變化,社會看重文憑學歷、重腦力輕體力的職業地位和收入差距評價體系沒有變化。看似推進教育公平的「雙減」政策,結果可能適得其反。「雙減」衝擊了偏遠地區及工薪階層的孩童,他們無法像之前那樣參加大班課外補習,僅憑學校的課程根本無法夠得上名校的考試選拔,而有錢人的子女則不受影響,完全可以高價請私教進行一對一輔導。

圍繞教培行業這一年的變化,我們採訪了Monica,以下是她的口述,有刪節。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