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記者採訪每年一度的香港書展,有個很有趣的「民間開幕禮」採訪傳統:在開幕前一刻,駐守在展館大門後,等待保安員開啟對門的瞬間,拍攝第一批衝進場館的讀者。
根據歷屆採訪觀察所得,這些讀者以學生和家長為主,學生揹著背包跑跑跑,跑到心儀攤位前,接受傳媒訪問;家長一把抓住行李箱,跑到販售補充練習的攤位掃貨,受訪時,往往有個看來是心靈受傷的孩子站在一旁,默默預測大好暑假要做多少作業。
自1990年代至今,香港書展都設在學校放假的月份舉行,全港中小學生三五成群進場打卡掃書,家長蒐羅作業,追星讀者舉牌歡迎明星、補習天王出書。今屆書展上周三(7月20日)揭幕,學校受第五波疫情影響,早於春季被安排「提早放暑假」,導致「真‧暑假」(真正的暑假)要到八月才放兩周,幾十萬學生仍在刻苦上課,缺席這場「民間開幕禮」。這邊廂書展入場人次少了以十萬計的讀者,也許是可預計的。
內地讀者持續缺席的香港書展,需要尋找更多經營手法。而今屆開始拒絕一些書商進場,應該是最矚目也最受關注的舉措,此舉可說是相當成功,吸引香港僅餘的傳媒追訪,亦衍生另類書展得以策展 。

少了敏感書之後又如何?
首天書展讀者疏落零散,跟2019年以前那種如水如鯽的塞人狀態,自難相比;比較上屆我來採訪揭幕日的情況,今屆目測則只有更少讀者進場,這同時反映一個現實:內地讀者持續缺席的香港書展,需要尋找更多經營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