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首兩星期,香港衞生署每日錄得個案穩步上升,徘徊在2000至3000多。疫情爆發至今逾兩年半,累計呈報確診個案近130萬宗(包括核酸陽性檢測及快速抗原測試陽性個案),共9440人死亡。
3月,第五波疫情大爆發,香港大學醫學院用數學模型推算,當時已有約440萬人受感染,超過人口六成。 院長梁卓偉當時稱,香港須決定抗疫方向,在「清零」和「走向風土病」選擇,不過遲或早,病毒最終都會成為風土病。
7月15日,兼任政府專家顧問的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床教授孔繁毅,聯同微生物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龍振邦、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薛達,在港大「AsiaGlobal Online」撰文,估計香港總感染人數達400萬至500萬人。他們提倡政府逐步放寬社交措施,透過自然感染和增強接種率,在冬季之前達到「混合免疫」。
對於入境人士,港大專家建議將隔離日子縮短,並改為居家檢疫,配合電子手環和安心出行,禁止他們在檢疫期首7天到訪餐廳和酒吧。他們又指,輸入個案對本港醫療系統沒有構成巨大壓力。
7月6日,特首李家超上任後首次出席立法會問答會,被問及防疫策略時,表示不同意「躺平」,不能任由確診個案上升,並以「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和減少死亡、重症和感染個案作為工作重點。
而政府新上場第10天,即表明有意引入類似中國大陸健康碼,以「紅碼」和「黃碼」分別識辨確診者和檢疫人士,限制他們活動。此舉是繼安心出行和疫苗通行證之後,港府再採用科技手段抗疫,消息隨即觸動市民神經。李家超則在7月18日重申,當有清晰數據分析後,就會推出「紅黃碼」措施。

問一︰為何要推行「紅黃碼」?會有什麼生活限制?
綜合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在7月11日記者會上的簡介,以及特首李家超在7月12日見記者時的說法,港府正研究在安心出行程式中加設「紅黃碼」。在首階段,「黃碼」只針對經機場抵港的酒店檢疫人士,目標是縮短隔離期,並有可能轉做居家健康監測和「點對點管理」,讓檢疫人士上班上學,亦不會影響他們乘搭交通工具。
「紅碼」則適用於確診者,阻止他們違反檢疫令,減低對社區風險。獲「紅黃碼」的人士會被禁入醫院、長者院舍和須除口罩的地方。對於居家隔離人士已須配戴電子手環,為何還增設「紅黃碼」,盧寵茂表示「電子手環可以拆掉,要有多一道防線」。他亦多次強調現時機制不能確保所有市民遵守檢疫安排。
盧寵茂指,香港現時有1.2萬名確診者居家檢疫,但未有回應多少人曾違反檢疫令,「問到『偷走』,即是沒有人知道。」翻查資料,截至7月6日,共有254人因違反檢疫令被定罪,獲判監或罰款。
對於適用範圍在將來會否擴大至其他人士,特首李家超指措施需「因時制宜」,規限「可按實際情況在第二階段有所變動」。
7月13日,盧寵茂在接受南華早報訪問時提到,「國際投資峰會」會於11月舉行,在有條件下,抵港人士或可免檢疫入境,由酒店隔離轉做醫學監察,但仍須做核酸檢測。他建議可透過「黃碼」,禁止他們到訪酒吧等高風險場所。
他亦稱「紅黃碼」不是限制市民自由,反而是擴大自由度,因入境人士的酒店檢疫期可縮短。加上他預計香港在9月會迎來新一波疫情,屆時最多1萬人住院,「紅黃碼」能堵截感染,以免又收緊社交距離措施。
在一週內,官員多次在不同場合為「紅黃碼」作解說,惟一直未有公布具體推行細節。盧寵茂首度提到「紅黃碼」時,指政府有意設立機制,阻止需要強檢的「高風險人士」進入如餐廳等高危場所。但官員們在往後的記者會上,再未提到針對人士會涵蓋須強檢者。
對於安心出行實名制,盧寵茂雖然在無綫電視節目「講清講楚」和7月11日記者會都曾提及這項新措施,但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7月14日指出,安心出行和疫苗接種紀錄綑綁,已有部分實名制功能,現時沒有計劃強化實名制,更不可能加設自動追蹤功能。他補充,由2023明年2月份開始,香港所有電話將採取實名登記,屆時安心出行會自然地具實名功能。
早在2022年2月,時任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在一個立法會會議上被問及安心出行實名制,指程式下載量達700萬,若現在推行實名制登記,會需要很多時間,加上疫苗通行證有追蹤功能,不會實施安心出行實名制。
問二︰「健康碼」和安心出行實名制會衍生甚麼個人資料隱憂?
現時市民可選擇把疫苗通行證上載至安心出行,在進入處所時出示電子或紙本二維碼,證明符合疫苗接種規定。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估計,要實施「紅黃碼」,安心出行會與疫苗通行證連接,按用戶的感染情況實時轉色,屆時紙本二維碼或不適用。
而現時安心出行毋須電話卡、網絡和個人資料,用戶能直接掃描場所的二維碼,完成記錄,方保僑指,隨着2023年推行電話卡實名制,若政府掌握用戶電話號碼,某程度意味可以掌握其位置。
他估計,其中一個將電話號碼和安心出行綁定的程序,會與手機支付平台做法相似,用戶需輸入電話號碼以獲得驗證碼。在獲得用戶電話號碼後,政府或可直接致電用戶,「至少打給他們問是不是忘記做檢測」,或經過電訊商將用戶定位,範圍為100米半徑,與長者平安手機原理類似。
「綁定了電話卡變相除了有實名制之外,其實亦有追蹤功能,大家都要認知,因為這不是秘密。」他說。
至於實名制,他指政府已掌握市民大多數的個人資料,最重要是程式自身會否加設追蹤功能,現時安心出行程式亦沒有要求該功能的權限。盧寵茂在7月16日再強調,「安心出行」引入紅黃碼只為識別確診者和酒店檢疫旅客,並不設追蹤功能。
香港互聯網協會開放數據小組召集人、數據科學家黃浩華指,要達到安心出行和感染狀態即時連接的效果,甚至隨着以後「紅黃碼」適用範圍或擴大,將會牽涉更多個人資料,資訊保安和私隱方面存有隱憂。
他提到,安心出行過往受到業界質疑保安風險評估不足,相信要推出新功能,政府須提高軟件質素,「其實尚未做足或做得好的時候,貿貿然將這個軟件升級到這個功能,前期功夫是否要做得好呢?」
黃浩華認為,政府須在私隱保障和抗疫之間取得平衡,並做好解說,「官方在這件事上沒有一個很完整的說法,何時要收集資料,或者收集資料後對社會效益是否有用。會否有個情況是,你本身要處理的人不多,但變了700萬人、600萬人都要在私隱、個人資料的擔憂裏面。」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在2021年3月曾就安心出行應用情况進行民意調查,訪問712名市民,發現有半數人未曾安裝或使用過該程式。在可作多項回答下,有5成人選擇「擔心個人私隱外洩」為不使用原因,其次是「不相信政府」。所有受訪者中,有4成人同意政府可能將「安心出行」應用程式所記錄的個人訊息用在無關防疫的地方上。
截至2022年6月,安心出行下載次數已達800多萬次。
據明報報導,2021年9月,警方曾就一宗打鬥案,翻查在場人士安心出行紀錄。警方稱不能透露個別案件的調查細節,未有回應是否用安心出行查案。而創科局當時回應查詢時,指安心出行紀錄只儲存在用戶手機內,不會上載至政府系統。
而近日河南省村鎮銀行儲戶和維權人士健康碼無端變紅,變相被阻出行,引起質疑指健康碼淪為維穩工具。有記者曾問李家超「紅黃碼」會否做變做「政治工具」,他強調措施只會用於抗疫,「如任何人嘗試在這方面製造事端,我可告訴他,這絕對不是事實,大家亦不需相信」。
問三︰醫生怎樣看「健康碼」和實名制成效?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在7月10日指,安心出行可幫助政府追蹤患者和密切接觸者。他亦建議可向曾進入高風險處所人士發健康碼,在檢測陰性後才可進入處所。對於確診者,則要配合電子手環,預防他們離開住所或探望他人。
惟香港大學生物化學系教授、病毒學家金冬雁,質疑「紅黃碼」對抗疫成效。
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從2022年3月進行「每日的新冠病毒感染時點患病率」的研究,招募1萬名參加者,要求他們在指定日子自行測試並呈交結果,以作估算在那些日子中感染病毒的人口比例。金冬雁舉例,在過去1個月,患病率最低點大約是0.1%,即1萬人內,有0.1%人新確診和未康復。若把比率放在香港700多萬人口計算,那天全港有約7000人感染病毒,遠比現時公布每天徘徊在約3000宗確診個案多,「其實有更多的人是感染了而不知道,而不是說很多人感染後周圍走。」金冬雁說。
他續稱,這也意味着社區內有人選擇不申報。他們和隱形患者都沒有正式確診,「紅黃碼」無法控制他們活動。他同時憂慮「紅黃碼」會達到反效果,令患者不敢申報,以免為自己帶來不方便和連累家人、朋友需要檢疫。至今政府未說明「紅黃碼」是否適用於密切接觸者。
金冬雁又表示,暫時未見香港的確診個案有飆升的跡象,加上本地平均即時有效繁殖率處於1.5至1.6,即一位患者只傳染1.5至1.6人,對再推「紅黃碼」的成效成疑。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於7月14日在電台節目上回應安心出行實名制,同樣認為防疫成效低,應以着重在疫苗接種和口服藥工作,以預防重症和減低對市民影響為先。
問四︰「健康碼」、實名制在其他地方的防疫效果怎樣?
港府官員一直強調「紅黃碼」有助「精準抗疫」,阻止「少數」確診者和高風險入境檢疫人士將病毒帶入社區,但未在科學理據上作闡述。在記者會上,盧寵茂被問到上海和澳門在設立「紅黃綠碼」後仍未阻止疫情爆發,他表示兩地的人口、年齡分佈和接種情況等不同,難作比較,亦不會盲目跟隨其他地區的措施。
上海早於2020年2月實行「隨申碼」的「紅黃綠碼」。紅碼代表確診者及密切接觸者等,黃色則是完成隔離、處於健康監測期和未完成核酸篩查人士等,禁止他們出入公共場所;綠色則可以通行。可是,健康碼和嚴謹的防疫措施也無阻上海在2022年3月爆發疫情,感染人數達40萬人,最終封城兩個多月。封控區域內,市民須配合進行核酸檢測,否則「隨申碼」將轉為黃碼。鄰近的澳門亦有實施健康碼,但新一波疫情還未受控。
台灣雖然沒有健康碼,但早在疫情初期便啟動「電子圍籬」,利用手機和基站通訊時發出的信號強弱,計算手機用戶的位置。若用戶離開檢疫範圍,系統便會通知當事人、政府各單位和警察。這適用於居家隔離和檢疫人士,他們電話號碼等資料被整合在系統內,只須電話待機便有效追蹤。
及後,程序升級至「電子圍籬2.0」,擴展以大型活動區域範圍的基站作設定,配合進場實名制登記等,偵查機主的位置。指揮中心曾利用系統發現有自主健康管理者違反規定,看五月天演唱會。
台灣2021年疫情爆發,曾在5月、確診個案每日達3位數字時推出「簡訊實聯制」,市民在進入處所前掃描二維碼,然後將簡訊傳送到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1922。台灣政府稱,簡訊紀錄儲存在電信業者,僅供指揮中心控調使用,保留28天,不會留下個人資料給商戶。
雖然措施非強制性,但不少商戶、餐廳和銀行等都設有二維碼,需要客戶把簡訊發給1922完成登錄。而沒有手機或不願使用「簡訊實聯制」的市民,則可以紙本代替,處所可能要求他們留下姓名或電話號碼等個人資料。
1年後,台灣每日確診個案超過5000宗、數字不斷攀升時,時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於4月底宣布不再公布確診者足跡,並取消「實聯制」。政府改為鼓勵民眾使用「社交距離APP」,透過藍牙信號作感應,若用戶與確診者接觸超過2分鐘且距離2公尺內,便會發出通知,無須註冊和輸入個人資料。截至2022年7月,台灣的確診個案維持每天2萬多宗。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