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

反修例運動三年,出獄的少年後來怎麼了?

「每次有人提起,你都會記得:呀,你就係個『監躉』(你就是一個囚犯)。」

阿島、Angus、Chelsea和梓豪(均為化名)。

阿島、Angus、Chelsea和梓豪(均為化名)。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 李慧筠、攝影記者 Stanley Leung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22-06-12

#反修例運動

在勞教中心出獄後不久,阿島(化名)接到中學校長打來的一通電話。校長跟他說,在原校就讀對他而言未必是好事,外間有些沖咖啡的課程,建議他不如去就讀。在電話的另一端,阿島並沒有反駁什麼,幾句寒暄後便掛線。

2019年,阿島在街上被捕,當時他已完成中三課業,學校答應為他保留學位,但申明如果再犯,有機會開除他的學籍。他有對這通電話有心理準備,「他一直說,我只可以聽。他已經用他的方式定奪了我的將來。」那刻阿島強烈地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犯法的年輕人,學校不想收容了。

2019年反修例運動爆發至今3年,警方共拘捕10278人,其中2850人被檢控,他們涉嫌參與暴動、非法集結、傷人等等,當中被控暴動罪的約有765人。如果以報稱學生的人數計算,被捕人中有4010名為學生,當中1150人被檢控。

這4000幾張模糊的面孔裏,我們訪問了其中數名年青人,試圖貼近他們的經歷和感受。他們當中有被原校踢走的初中學生,有在獄中畢業的DSE生,有從大學退學的大專學生,也有帶着案底去面試,卻得不到答覆的大學畢業生。官司和案底,怎樣影響他們的學業路途、求職生涯?3年過去,他們的生命有怎樣的起伏?

「優秀細路」

「接近3年,終於審訊。」在炎熱的6月天,快要18歲的阿島抹抹額邊的汗。他一頭清爽短髮,穿着純白恤衫、運動棉褲和球鞋,乍看跟其他同齡的少年無異。

阿島在2019年、2020年曾經被捕,其中一項刑事案件在2020年判處罪成。他當時因縱火罪被判一年多的感化令,須入住院舍接受監管和遵守宵禁令。感化令期間,阿島讀報才得知律政司認為判詞偏頗,刑期過輕,所以作首宗覆核上訴。

在香港的少年法庭,法官可以判處感化令、判進教導所或更生中心,或把男性少年犯送入勞教中心等等。這些都是「監禁」的替代處罰,不過各個院所的環境文化大有不同。例如,感化令目的是鼓勵改過自新,一般被視為較輕的刑罰。

第一次判刑時,原訟庭的法官形容阿島是「優秀的細路(小朋友)」。但在上訴庭,另外三位法官逐一檢視他的個人性格、行為和背景,最終裁定他的操行沒有特別好,亦非名列前茅,推翻了這個說法。「他們說,我很中等,只是平平無奇,不是那麼高尚。」他說。

教導所、更生中心、勞教中心

在香港,被判監禁的囚犯會按性別、年齡和保安類別劃分,送往不同的懲教院所服刑。年齡介乎14至20歲的年輕囚犯可能會被送往教導所或更生中心。其中,教導所提供感化教導,教導期由最短6個月至最長3年。囚犯須接受半日教育及半日職業訓練和身心發展計劃,獲釋時覓得工作、教育或職業訓練,並接受為期3年的法定監管。 更生中心則是包括短期住宿訓練的更生計劃,共分兩個階段,為期3個月至9個月,囚犯獲釋後須接受為期1年的法定監管。 勞教中心計劃專為14至20歲的青少年男囚犯及21至24歲的青年男囚犯而設。勞教中心強調嚴守紀律、艱苦訓練、辛勤工作及密集日程,囚犯獲釋後,須接受為期1年的法定監管。

阿島很快被改判入勞教中心。勞教中心着重透過嚴格紀律及勞動工作,短時間內為犯人帶來衝擊,提醒他們不可犯案。他說,感化院舍主要活動是上課、運動,跟社工聊天,感覺跟學校差不多。相較而言,勞教要求囚犯步操、守紀律和鍛鍊體能,他整個人變得很緊張、拘謹,「兩邊生活基本上是天淵之別,頭一個星期真的不開心。」

因社會運動被捕的人數當中,18歲以下的青少年約有1754人,其中1255名為男、499名為女。其中,511人被檢控。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