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

台灣促轉會走入歷史,轉型正義的「未竟之業」何去何從?

最大的威脅是故事被遺忘,就好像變成標本被放在某個地方。

促轉會代理主委葉虹靈在其收拾中的辦公室。

促轉會代理主委葉虹靈在其收拾中的辦公室。攝:陳焯煇/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 王怡蓁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2-05-29

#轉型正義

台灣進入民主化已超過30年,但作為台灣第一個專責處理轉型正義工作的獨立機關——促進轉型正義會(促轉會),卻遲至2018年才正式成立。四年任期後,促轉會將於2022年5月30日正式卸牌,走入歷史。

促轉會辦公室坐落在台北市大安區的謐靜的社區裏頭,200公尺內,滿是高級餐廳、學校。端傳媒採訪的時間,落在解散的前一週,代理主委葉虹靈辦公室堆滿紙箱、凌亂的文件,委員王增勇的辦公室則幾乎清空,剩餘的促轉會人員則在一格一格的辦公桌上氣氛嚴肅地埋頭趕結案。要畢業了,鬆一口氣嗎?他們或笑或搖頭說,還不到最後一天呢,但之後終於可以再度回到監督者的角色,對機關內的人來說,都輕鬆不少。

根據《促轉條例》規定,威權統治時期的時間為1945年8月15日到1992年11月6日,共47年。台灣的轉型正義最核心要處理的是,威權統治時期有多少人受害?壓迫體制如何運作?除了保存歷史記憶、釐清過去的壓迫行為,還有未來該怎麼做。

從1987年解嚴後,台灣開始推動轉型正義工作,歷經政黨輪替,因為社會整體與執政黨的漠視,直到2018年,才首次出現任務型機關促轉會。歷經2年任期及2次的延任,促轉會從選址掛牌開始,就被居民抗議為惡鄰設施,到被稱為「東廠」的事件,歷經三任主委,成員幾經更迭,在2022年5月30日正式解散。未來,促轉會的工作任務將分散到六個部會,行政院將設置「人權及轉型正義處」,並透過召開「推動轉型正義會報」,由行政院長整合監督轉型正義工作。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