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國際深度

【現場】戰時三個月,我們進入烏克蘭,看到雖被戰爭改寫但頑強的生活

越過波烏邊境,我們終於看到了人流——一群排隊等待回家的烏克蘭人。

從波蘭到烏克蘭的邊境管制站中間,約1公里的路程,很多帶著孩子回家的烏克蘭人。

從波蘭到烏克蘭的邊境管制站中間,約1公里的路程,很多帶著孩子回家的烏克蘭人。攝:陳映妤

特約撰稿人陳映妤、Mihir Melwani、Jeremy Chan 發自利沃夫

刊登於 2022-05-23

#烏克蘭戰爭

【編者按】這是端傳媒特約記者陳映妤、Mihir Melwani和Jeremy Chan從烏克蘭現場發出的系列報導的第一篇。他們在俄烏戰爭持續3個月後進入了相對安全的西部城市利沃夫,嘗試一手紀錄在這場震驚世人的戰爭之下被連根拔起的普通人的命運,和他們的應對。本次報導計劃得到了普利策危機報導中心「The Pulitzer Center on Crisis Reporting」的支持。

我們,在烏克蘭

「咿——」尖銳的防空警報聲毫無徵兆地響起,正昏昏欲睡的我一下被驚醒,從床上跳了起來。這是利沃夫(Lviv),這是我們在6小時前剛剛抵達的、進入戰事將近三個月的烏克蘭。我側過頭,發現聲音從同行的香港攝影記者手機裏發出,而另外一名記者也與我一樣,已經從床上跳起。攝影記者笑說:「嚇你們的,我要確認一下你們對警報聲有反應。」他似乎很滿意,側身睡去,但當下,我和另位記者的睡意卻完全消失了。窗外,夜色已深,晚上11時就進入宵禁的利沃夫,室外靜謐至極。

2022年5月21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第87天,我與兩位香港記者Mihir和Jeremy,從波蘭入境烏克蘭,抵達利沃夫,將要在這裏進行一週的採訪。

「為什麼你們要進入烏克蘭?」「媒體報導已經這麼多了,你們現在進入烏克蘭有什麼意義?」不管是籌備時身邊的朋友,還是抵達後在利沃夫酒店大廳和其他外媒記者聊天時,都不時有人會問我們。

這個問題我們也自問許久。戰事持續3個月之久,來自中文世界的關注度已經開始下降,如兩位香港記者所說,「即便已經有很多故事被報導了,也還有很多故事還沒被訴說。」對於記錄過2019年反修例運動的他們,香港的報導經驗驅動著他們來到烏克蘭。與我,從戰爭開始就遠程或是在波烏邊境報導這場戰爭,也認識了許多仍在境內的烏克蘭人。我來到烏克蘭,希望能親身感受他們的反抗與現實,也是作為台灣記者,去講述我們在一線看到戰爭的複雜和殘酷。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