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台北當代2022:欠缺在地連結,縮減公眾導覽,疫中隔空的「國際」是真國際嗎?

當博覽會以「國際」自居,展商參與了就是躍上了國際?國際是指在台灣的「國際」,還是真正跨出國外、展現了能量的國際?

2022年5月20日,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觀眾在觀看藝術品。

2022年5月20日,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觀眾在觀看藝術品。攝:陳焯煇/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翁浩原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2-05-22

#當代藝術#藝術博覽會

正當世界逐步回歸與病毒共存之際,亞洲幾個地方才正式與疫症親密接觸。5月19日,台灣確診數錄得9萬餘例,是自2020疫情爆發以來台灣最高確診數,卻也是睽違兩年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簡稱台北當代)首度回歸台北的貴賓預展日。

三年前,由前Art Basel Hong Kong總監任天晉(Magnus Renfrew)創辦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為台灣本土藝博會市場,帶來前所未有的國際當代藝術,也讓台灣重新被國際看見。舉辦兩屆後,去年逢疫情停辦一屆,今年在疫症正熾時終於再辦,故人又見,三年前的聲勢猶在許多關注者的記憶裡,而回首當初的期冀今日可有實現?在對藝術市場買賣關心之外,台灣之於世界在藝術層面的參與、活動本身對台灣本土創作界的連結,和與民眾的藝術共享,可在多大程度上達成?

公眾導覽縮至僅有一場

但今年僅有一場對公眾開放的導覽,不過專屬貴賓的導覽活動並無停止。

在貴賓預展前夕,許多人熱切的討論,究竟收藏家或是愛好藝術的人們,會不會因此而卻步,畢竟「藝博會」除了是藝術交易的地方外,更是人與人連結、訊息交流的地方。展會顧問之一的藝術家,同時也是知名台灣收藏家的紀嘉華,在臉書發聲,他會親身力挺,出席台北當代。雖然無確切的統計數字,不過大多數的藝術展商們,都認為貴賓預展的人潮超乎預期,非常多人出席,至於買氣如何,只能說是幾家歡樂,幾家愁,銷售這件事無論是承平時代,或是疫情時代,都是得靠自己。

可能也是因為疫情的關係,今年的嚮應和公眾導覽活動相較於前兩屆少了非常多。像是開展前的全城畫廊之夜,並無太多畫廊共襄盛舉,或是推出重要大展;美術館亦然,除了北美館X-Site的開幕以外,幾乎沒有特別活動。在公共面向方面,2020年邀請藝術家林明弘大膽演繹點亮台北101,在東區藝廊放映精選藝術作品,讓沒有買票的大眾,也能接觸藝術;2019年更舉辦15場,由現已停止營運的台北當代藝術中心(TCAC)提供公眾導覽,但今年僅有一場對公眾開放,不過專屬貴賓的導覽活動並無停止。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