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台灣疫情2019冠狀病毒疫情

台灣單日確診破萬,對症藥儲備、中重症患者治療,有哪些隱患?

對症藥物和胸腔內科醫師的短缺,是最大隱患。

2022年4月18日,台灣新北市,一名懷疑2019冠狀病毒確診者坐在醫院外等待安排。

2022年4月18日,台灣新北市,一名懷疑2019冠狀病毒確診者坐在醫院外等待安排。攝:陳焯煇/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 李易安、王怡蓁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2-04-28

#Omicron#Omicron變種病毒#covid-19#台灣防疫#台灣疫情

4月28日,台灣新增本土確診11,517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預估,此波疫情高峰將達單日4萬至10萬人確診。

據台灣衛福部統計,從2022年初至4月27日止,一共42,844例本土病例中只有132例屬中、重症,中重症比例僅約0.31%。不過,如果疫情發展如陳時中所預估,最終有350萬人確診,而中、重症率維持在0.31%的話,將會出現約11,000名中、重症病患。

此外,臺北慈濟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沈君毅對端傳媒表示,去年疫苗涵蓋率低,高齡者及慢性疾病患者染疫後,死亡率較高,不過當時學校很早停課,因此兒童確診數量不多;今年的情況是,疫苗接種率高,但Omicron傳播力強,加上兒童先前還不能施打疫苗,因此出現許多兒童病例。

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副教授蘇剛毅對端傳媒指出,台灣目前往Omicron的高峰期爬升中。台灣正經歷其他國家過去遇到的情況,預期未來將在共存的情況下恢復正常生活,但在這之前,必須做好重症的預防,而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策略。

那麼,台灣現有的藥物是否對症?能否減少輕症病患轉為重症?中、重症病患一旦暴增,醫師人手、病床數量等醫療量能是否足夠應對?台灣是否從上一波本土疫情之中,吸取經驗,做好準備?端傳媒採訪多位前線醫師,試圖回答上述問題,並指出現有隱患。

2022年4月23日,台北車站,一名醫護人員為等待接種疫苗的人收集資料。
2022年4月23日,台北車站,一名醫護人員為等待接種疫苗的人收集資料。攝:陳焯煇/端傳媒

治療COVID-19病患的藥物有哪些?是否對症?

目前用來治療COVID-19病患的藥物,其機制大致可分為三種:(1)阻礙病毒在人體內複製、(2)增強人體抗體,以及(3)減緩人體免疫系統過激所帶來的發炎情形。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