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評論國際深度

烏克蘭戰爭,普京倒逼、重塑了一個「團結」的「西方」?

這一個月,普京似乎以一己之力推動了一個不久前還看不見的趨勢。

2022年2月28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德國科隆舉行的反戰示威,出現了一個諷刺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巨型肖像彩車。

2022年2月28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德國科隆舉行的反戰示威,出現了一個諷刺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巨型肖像彩車。攝:Thilo Schmuelgen/Reuters/達志影像

孰可

刊登於 2022-03-23

#烏克蘭戰爭#評論

歐洲自主路線與美國主導的北約存在的衝突

這場戰爭爆發之前,「西方」一度被認為已經成了一個被歷史拋棄的偽概念。冷戰的四十年,北約與華約對峙或許是跨大西洋紐帶最緊密堅固的時期;蘇聯解體後,歐洲內部和美國及北約多次在重大議題上立場分歧嚴重。如果說九一一之後的阿富汗戰爭尚且是有「一定合法性」基礎的、北約共同行動的「美國自衞戰」,那麼伊拉克戰爭中美國不顧法德等北約同盟國明確反對和譴責出兵,事後所謂的「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出兵理由又被證明站不住腳,則被視為美國作為全球霸主的一次無法挽回的信用破產。

伊拉克戰爭全面爆發前的2002年,時任德國總理施羅德就曾經在當年的慕尼黑安全峰會上說,德國參與出兵只可能在有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發生;在下半年的德國聯邦大選的競選期間,更明確表示德國不會參與出兵,被認為是施羅德當時能夠領先對手、獲得選民支持連任的原因之一。一直以來美國向歐洲的北約同盟國施壓要求其增加軍費支出,在歐洲也備受爭議,直至2014年才達成協議,以各國國民生產總值2%為目標前進方向。

用德國歷史學家Heinrich August Winkler的話來說,「西方失去了凝聚力」。此後的歐洲經歷了金融危機、難民危機、中美貿易戰等等,儘管跨大西洋關係的重要性仍然存在,歐盟自身框架也限制重重從未突破,但各國尤其是法德這樣的歐盟主導國也一直沒有放棄加強歐盟自身相對於美國的自主性發展;某種程度上,這也是英國脱歐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當年脱歐派一大論點就是脱離歐盟限制後,英國可以更自由地和美國發展深化貿易伙伴關係。特朗普上台後,其種種政策和作風更是在歐洲官方和民間都批評不斷;中美兩極之下,普遍認為歐洲應當走出第三條路,以免淪為其中一方的踏腳石。

至此,「西方」作為「價值共同體」究竟還在多大程度上存在,起碼是件存疑的事情了。而普京的一場戰爭,令歐洲內部、歐美之間似乎展現出了久已未見的突破和團結。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