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女王留給港人的遺產大盤點:庶民版香港史,與如今對比太強烈?

所謂民心,不是你叫子民去做什麼或不做什麼,而是你為子民做過些什麼?

英女王留給港人的遺產大盤點:庶民版香港史,與如今對比太強烈?
2022年9月11日,香港,民眾到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外獻花悼念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逝世。

在今天的香港,如何談論英女王,可能都變成一種政治表態。

歌頌懷緬的話,也許會被批為「戀殖」,甚至是對保守帝制那不合時宜的擁載,背離民族的感情共識;另一邊若單純以掠奪式殖民主義背後的帝國侵略歷史去鞭韃,又可能完全忽視伊利莎伯二世在世界這巨變七十年間,作為其中一位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精神領袖的實用功能。

特別是我輩香港人,大部份和英國王室有關的記憶,都圍繞着這位老太太,不至於掛在口邊,但她的肖像和皇家徽號(ER),在七十至九十年代大家的成長期中確實無處不在——這是外在能見的,而更多的「存在」雖然不形於色,卻默默改變了香港社會的制度、建設,而歷任港督的作為,也都統一被算進女王的帳簿之中。

女王過身,香港人哀悼之聲在社交媒體洗版,若說是出於對當下現實的不滿而作出的所謂「懷緬的反抗」,當然是最顯淺地去理解此刻不少香港人心態之原委;但當人人說「懷念」,懷念的到底是什麼?這卻是一種非過來人不能言傳的經歷。當那句濫調是「一個時代的結束」,而那究竟又是一個怎樣的香港時代?

在此刻連說「香港曾經是殖民地」都被視為政治不正確的環境下,去還原那代香港人心中的英女王,看來更成了一代庶民版香港史不可或缺的一章。否則,我們生長的、那半個世紀的香港史,日後就可能被誤解。

為何叫「事頭婆」?

在20世紀下半期即伊利莎伯二世登基後的「香港故事」裏,那數代香港人記憶中,她當然不是那易於親近的母親,但同時亦遠非那種民族主義者力斥的殖民暴君。英國在香港的殖民史,其中是極複雜的殖民經歷、政策及實踐過程,在此刻連說「香港曾經是殖民地」都被視為政治不正確的環境下,去還原那代香港人心中的英女王,看來更成了一代庶民版香港史不可或缺的一章。否則,我們生長的、那半個世紀的香港史,日後就可能被誤解。

這當中有不少私人閱解,但相信也有極多那時代的共通印記。在此討論的,是經1967年暴動後着意改造的香港,在該年代或以後出生的香港人,構成現今香港人的主體,跟上一代那種在社會設施未及完善,也更為階級分明及更被宰制的殖民地經驗明顯不同。一切得從香港坊間對英女王的通俗名堂說起,對的,我們先要說的,是「事頭婆」的意義。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