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近,華人時節刻度,有自己的節奏。還記得華人傳統隸書上那些貌似玄虛的文字嗎?子丑寅卯、東西南北、吉神八字、相沖相煞⋯⋯它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牽引著華人社會的生活模式。古時皇帝用「黃曆」、百姓用「農民曆」——今日的台灣也依然如此稱呼。而相傳到了廣東,因「書」與「輸」同音,人們為吉利更名為「通勝」,也是至今香港的叫法。過去現在,習慣用曆書的人,以此參考每日生活或大事準則,求得個人與自然間的協調秩序。
若說傳統曆書畢竟多為年長者使用,近年卻有一股更普遍的創意日曆風潮掀起。原本相差無幾的傳統日曆,被創新變出許多樣子,更成為禮物熱門選項。在台灣募資平台「嘖嘖」搜尋「日曆」二字,起碼可以找到40個發起於2021年的日曆項目,且涵蓋主題豐富:台灣風俗、流年運勢、療愈插畫⋯⋯從海洋到太空、從雀鳥到森林,一應俱全。在這些籌款項目中,有超過半數籌成功達標,其中「風華綻放」臺灣花磚日曆、「虎虎生風」貓日曆、「讀曆書店」,更以逾千萬台幣的亮眼成績收官。
其實,氣候危機早已令我們每年的冬天未必很冷(又或可能過分寒冷),季節、時令的樣貌都在逐年變化,人類對時節的感知未必如自身以往的經驗,這時,可還渴望用「日曆」來刻度時間?兼且使用手機行事歷早已是時下人們習慣,買一本紙本日曆又意味著什麼?時逢新春,我們邀訪了三組製作創意日曆的團體:Five Metal Shop、讀曆書店、種籽設計,看看在當下一本精心設計的紙本日曆到底魅力何在,創意日曆的風潮又是否頂峰仍在?

時節:「農民曆」的現代轉身
什麼人買五金行日曆?有一類是「也喜歡『過日子這件事情是自由、很個人』這樣概念的人」。
封面上鮮豔黃色隱約透著橙條虎斑,簡單印著「365 | 2022」藍色字樣,「五金行日曆」走的是前衛設計路線——用色大膽,間以抽象線條與圖案元素,保留傳統日曆的基本樣式與質感的基礎上,著力於視覺效果的放大與延伸。隨手揭開,可以感受到紙張輕薄柔軟,內頁的線條、色塊、圖案卻多以跳脫的螢光色為主,兩者之間形成強烈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