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場》在創刊辭最後一句寫著︰香港,是香港人的主場;守護主場,是我們絕不退讓的立場。可是,《立場》終要退場。
副採訪主任陳朗昇在下午5時許步出辦公室,對留守在外的記者道:「好傷感的一日」。他一度眼泛淚光,「多謝!多謝讀者嘅支持。」最後又向記者點頭致意:「行家們加油,行家們一定要堅持下去。」
這是《立場新聞》的最後一夜。
《立場》在下午4時許發出停運公告,寫上︰《立場》編採方針獨立自主,致力守護民主、人權、自由、法治與公義等香港核心價值,至2021年12月29日停運。至晚上11時起,該網網站逐步關閉,過去7年的新聞,沒法再搜尋。
「以前是幫人寫訃文,今次是自己死亡」
《立場》記者Louise(化名)本來放假,早上9點甫起床才發現「全世界突然好大件事,老總被拉」。
警方國安處當日清晨拘捕6名《立場新聞》高層或前高層,指涉嫌違反《刑事罪行條例》第9及10條「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被捕者為前總編輯鍾沛權、4名前董事周達智、吳靄儀、方敏生、何韻詩、署任總編輯林紹桐;而正在大欖懲教所還押的鍾沛權妻子、前《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亦因涉嫌參與在《立場》發表煽動刊物,再被國安處拘捕。有消息亦稱,創辦《立場》的董事蔡東豪正被警方通緝,另有4人包括副採訪主任、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陳朗昇亦遭搜屋。與此同時,警方在《立場》位於觀塘的辦公室撿走33箱物品,並凍結該公司港幣6100萬元資產。
從同事群組、網上新聞看到相關消息,Louise當刻有點不知所措,決定回到辦公室。其實,大家也回去了。辦公室同事互相擁抱,有人哭得口罩濕透。Louise滿腦子想着報導的事,手上還有一個報導已經無法刊出,而同事用心製作的本年「大事回顧」專題,也趕不上發布。
Louise曾於《蘋果日報》就職,前公司被搜查、高層被捕及告上法庭,她並非首次經歷。「以前是幫人寫訃文,今次是自己死亡……」她語帶平靜,說這一刻仍未流下眼淚,可能因為情緒滯後,也因《蘋果》這個前車之鑑,她和同事對於立場停運,或多或少已做好心理準備。
「可能已經rehearsal(排練)了一次……不是rehearsal,自己工作的前公司已死了一次,那時最傷。」但是,她形容《蘋果》死前是延續兩、三日的笑喪,同事仍會合照留念,想要麻痺悲痛。「《蘋果》的死亡過程有幾日,那種經歷是長痛,今次《立場》是短痛。」她說,「今次是突然停止更新,辦公室裏沒有什麼可以做。」
離開《蘋果》時,她覺得還有空間可以努力,並決定要在《立場》留到最後一刻,「只可以說這一刻提早來臨。」入職《立場》不久,她覺得這裏的工作節奏比較快,也有很強烈的自由氣氛。「不會禁止什麼題目,各類形式都可以,有人可以支持做互動專頁等等,多媒體也拿過獎。沒有什麼審查,這是它珍貴的地方,同事很珍惜。」
這些失去了,她覺得被掏空,「這大半年,你覺得好像空咗一忽(空了一部分)。」在不同媒體工作過,她覺得《蘋果》人力足夠涵蓋港聞、突發、副刊新聞,也能做重磅的追蹤、調查報導,《立場》相對是小媒體,專注幾種新聞,但連這個空間也消失了。
但這幾年的採訪工作裏,她聽到很多各種痛苦的、開心的故事。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說,故事是塑造族群的重要因素,「我很想在傘運之後做些事,但找不到;我覺得做記者找到了,故事是香港的意義。」她說,「這對離散的族群很重要的,如何把故事說下去。」
Louise初初從來沒想過要做記者,入行工作的第一年,一個上司問她:「鍾唔鍾意做記者?(喜不喜歡做記者?)」她也沒有回答他。「到這一刻我才答到,我可能是鍾意,但我不知可以堅持幾耐。」她頓一頓說,「去到盡頭你就知道。但我不知道,現在這一刻是不是我的盡頭。」
「甚麼地方還可接住想繼續新聞理想的人?」
隨着《蘋果》和《立場》倒下,Louise覺得香港已經少了很多高質素的新聞。《立場》以往以有限成本做突發和調查新聞,「連我們都沒了,會更加差。」她說,這不只是政治危機,還有財政危機,例如網媒《獨立媒體》每月公布財務報表,顯示他們經常蝕錢。
「再有《假新聞法》會更糟糕。所以大家要珍惜媒體,不是說你不看新聞就不看,你可不可以付費支持媒體?現在你不支持,等於未到舉白旗﹐已經自動投降。」她說,在最迷茫的時候,《蘋果》救了她一次,《立場》救了她一次,現在「不知道還有沒有地方,可以接住想繼續新聞理想的人」。
有心的媒體盡力經營,堅持報導真相,惟仍要得到公眾支持才可生存。「不是說新聞工作者絕種,公眾就要放棄這個行業,其實是要更加支持尚在的媒體。以前我們(《立場》)被稱救生艇,現連救生艇都穿了個洞,你可以做什麼呢?這是公眾要想的問題。」
她更擔心後來的年輕記者,以及整個新聞界斷層、越來越少人入行的問題。翻查資料,2019年反修例運動期間,新聞系是當年大學聯招(JUPAS)報讀人數升幅最大的學系之一,報讀城大傳理系為Band A(頭三個志願)的人數升逾七成。然而,2020年各大學新聞系被報為Band A的總人數跌15%,今年再跌13%。
「我慶幸自己做了幾年,才見證到(新聞空間收窄)激烈的一刻,有多點應對技巧,怎樣發揮得最好。但之後的年輕記者可能會比較擔心,因為未學習到,未成為夠成熟的記者前,要面臨新聞審查、自我審查,而這把刀可能是比以前更激烈。」
《立場》所「觸犯」的紅線
Louise所說的激烈,是面對模糊的紅線,人人自危。香港記者協會於本年中發布2021年言論自由年報,主席陳朗昇在記者會上曾提及,《港區國安法》實施一年,傳媒面對模糊的「紅線」,有時不得不自我審查,「我們很想知道寫報道、做評論,談及甚麼問題及地方會觸到紅線。是講制裁、獨立、討論、還是就一些議題去做評論都有這種情況?但我們都不得要領。」據《紐約時報》報導,香港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於今年9月在外國記者會演講,表示香港仍有言論自由,因為《立場新聞》仍然如常運作。只是3個月後,陳朗昇的工作單位就觸及《國安法》,又被凍結資產,並一夜閉關。
國安處高級警司李桂華於拘捕行動後召開記者會,公眾終於知道今次真正的紅線在哪。李桂華表示《立場》部分文章意圖引起憎恨,稱「行動非針對新聞報道而是文章有無煽動意圖」,並舉例指在反修例運動中有關「抗爭者被失蹤、被侵犯」、「中大事件形容綠色軍裝防暴警察用槍對準遠處的黃頭盔」等等,是惡意指控、沒有根據的說法。
及後有媒體亦引述消息指,案中牽涉逾20篇文章被指涉及煽惑,其中5篇被要求短時間內下架。據《香港01》的消息稱,今次國安處拘捕行動針對的文章,包括今年2月刊登身處德國、前「鍵盤戰線」發言人鄺頌晴的專訪,內容提及要求德國政府就國安法立法而制裁中國;一篇題為「生為維吾爾人就是罪」的訪問,當中受訪者批評新疆再教育營的情況;一篇區家麟撰寫、題為「《蘋果》創刊號社論:我們屬於香港」的文章,文中提到國安法取代所有法律,破壞了人權和法治。
消息又指出,《立場新聞》涉多次轉載潛逃外國人士的文章,包括羅冠聰、許智峯、梁頌恆、張崑陽等,內容均涉及呼籲國際制裁香港。
另據消息,警方要求《立場》短時間內刪除的5篇文章,包括2019年中大衝突、前立場記者何桂藍專訪、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獲頒「中國傑出民主人士獎」。
翻查資料,上月13日,警察公共關係科總警司郭嘉銓曾去信《立場》總編輯,認為一篇題為「畢業生憶徒步前行護校 哀山城人文精神消逝」的報導偏頗,內文引述兩名報稱畢業於中文大學的匿名人士對2019年11月12日晚「中大暴力事件」,內容不盡不實,批評報導令讀者誤以為警方針對學生,煸動仇警情緒,同時亦美化暴徒在中大的違法行為,會分化社會;兩星期後,懲教署於11月25日以新聞稿形式譴責《立場》有關大潭峽懲教所智慧監獄的系列報導抹黑及妖魔化「智慧監獄」管理模式,誤導公眾。該兩篇文章昨亦均已下架。
被點名的先兆
紅線的線索,可在建制派報章的報導及評論裏略知一二。過去兩年,《立場》多名董事均曾被建制陣營點名抨擊,如吳靄儀、練乙錚今年5月被自稱深圳衞視新聞主筆的「瀟湘散人」發文攻擊,指過往言論鼓吹「港獨」;《蘋果》被凍結戶口及高層被捕後,鍾沛權與《蘋果》副社長陳沛敏的夫妻關係則被《大公報》社評指證明《立場》是「反中亂港」的媒體。
6月17日,警方國安處以涉嫌違反國安法,拘捕5名《蘋果》高層,並凍結資產及銀行戶口,令公司難以營運,決定解散。
同日,建制派媒體《大公文匯網》亦評論點名《立場》「將會是下一個被整頓的傳媒機構」,為連續數日的威嚇埋下伏線。短短5日間,《立場》遭到多次狠評:6月19日,建制派報章《文匯報》 的評論一邊大力批評《蘋果》,一邊斥《立場》是「極端反中亂港的傳媒」、「在香港國安法下,不能不管」;6月22日,港區人大代表、工聯會會長吳秋北則在社交媒體警告網媒《香港01》、《立場》、電視台有線新聞及《100毛》,擔當「反中亂港的平台或助攻,最終自取滅亡。」
6月24日《蘋果日報》正式倒閉後,《文匯報》翌日又點名批評《立場》「近日全力營造警方『濫權』的形象,企圖誤導公眾及引導國際輿論」,指「《蘋果日報》雖倒了,但這種顛倒是非的風氣,仍需要繼續淨化和撥亂反正。」
轉載北愛爾蘭抗爭經驗文章,被指涉違國安法
翻查資料,建制派媒體猛烈的攻擊,始於5月8日。單單在5月8日至10日內,至少有七則報道及評論抨擊《立場》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指《立場》「煽『獨』、播『獨』」。
《文匯報》、《大公報》於要聞、評論版指,《立場》在5月4日當天轉載一篇題為《從北愛爾蘭抗爭經驗看香港抗爭運動的未來》的文章,其中引用愛爾蘭共和軍(IRA)在英國發動暴力攻擊作為例子,如1972年的「流血星期日(Bloody Sunday)」等,再談到香港「抗爭」的未來發展,提到港區香港國安法落實後,「抗爭」活動空間受到限制,但「勇武行動反抗之心不死」﹐批評《立場》充斥煽動暴力的內容。
香港特區政府前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指,文章與香港大律師公會主席夏博義近日以北愛爾蘭來比喻香港的言論互為呼應,質疑這是境外勢力擬把「香港北愛爾蘭化」的先兆。
即使《立場》不久後已將上述文章刪除,但立法會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前議員馬逢國、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張國鈞及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勇等人亦表示,文章內容涉嫌違反國安法,縱使《立場》刪除文章,不等於得到免責,並促請特區政府與執法部門嚴肅跟進。
另外,《文匯報》(5月9日)有報道針對《立場》早前其他的轉載文章,指《立場》於國安法實施後公然轉載煽暴文章。《立場》今年1月轉載題為「香港抗爭當務之急:與跨國移民公義組織結盟」的文章,文中揚言「香港抗爭的『國際綫』要是能聯繫各樣的社運組織,與之建立合作」,以「對抗中共的力量」。
另外,《文匯報》指在反修例運動期間,《立場》轉載題為「如何從獨裁走向民主?──從香港看非暴力抗爭對抗獨裁政權的可能性」的文章,文章稱「由歷史經驗得出的『3.5%法則』告訴我們,只要反抗政府的人數達到人口的3.5%,政府的權力就會被嚴重瓦解」,指《立場》「煽動『凝聚人民以及政權執行人力(公務員、警察、軍隊)的支持』」;去年二月,《立場》轉載題為「抗爭的權利(Right to Rebel)─香港人勇武抗爭的合法性」的文章,批評《立場》「試圖將所謂的勇武抗爭『合法化』」。
社運的大型現場,《立場新聞》從誕生走進公眾視野
作為年資尚淺、線上營運並集博客與新聞報導於一身的《立場新聞》,何以轉瞬接替經營26載的異議老報《蘋果》,成為港府及建制陣營下一顆的眼中釘?
2014年12月,雨傘運動剛曲終人散,香港社運界正瀰漫着一股失敗主義之時,《立場新聞》發佈創刊辭宣言要「立足香港主場」、「以香港為本位」,守護民主、人權、自由等核心價值。其後的4年裡,《立場》在不同的社會議題、政治議題下,形成一定的讀者群,臉書專頁累積約25萬粉絲,並透過眾籌計劃維持獨立編採。
不過,真正令《立場》走入公眾視野,是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當時《立場》的粉絲人數激增至110萬,影響力及讀者量亦以倍速增長,同年被市民票選為所有報章、網媒之中具最高公信力,整體則排名第三。有學者曾分析,《立場》冒起與其反修例運動的報導和別具個人風格的現場直播有關。
運動期間,《立場》的報導以即時性見稱,每逢遊行集會均會頻繁更新消息,主要在官網及示威者常用以溝通的加密通訊軟體Telegram推送即時局勢。對未能親臨現場的網民而言,另一條緊貼示威的渠道則是《立場》的現場直播。與傳統媒體不同,這裏的記者沒有「字正腔圓」的新聞腔,卻以極富個人色彩的旁述贏得網民喜愛——如「立場哥哥」陳裕匡因喜愛「棟篤笑」(脫口秀),常會以輕鬆語氣旁述警民對峙,旨在緊張時刻也能「讓觀眾的情緒能支持下去」;又有次因聽到警方連環施放催淚彈,他難掩驚呆而一連「嘩」了六聲,網民甚為受落。
《立場》的畫面並不高清穩定,手指入鏡、畫面起格甚至斷線是常態,皆因記者在運動期間主要以「單機」遊走,有時甚至要自備冰袋為過熱的手機降溫。雖然僅憑一機直播,《立場》的觀看人數仍長期高企,或可歸因於主流媒體欠缺的機動性:記者鑽縫過隙,既可走進示威者的行動核心,又可跟上警察防線的進退,呈現出類近VR式(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的新聞體驗。
除了報導反修例運動,另一個令《立場》廣受網民支持及信任的原因,或與其鮮明的政治色彩有關。早於6.9的大遊行前,《立場》就在社交媒體換上「反送中 抗惡法」的頭像,抗議《逃犯條例》修訂草案有權將港人移送中國受審,其後又在7月換上「Stand with HK」的字樣,語帶相關地將示威口號串連媒體名稱「立場新聞」(Stand News) ,表現出親民主及示威者的傾向。這為《立場》招來建制派各方面的打擊,如頻被《大公報》、《文匯報》狙擊為「極端反中亂港的傳媒」,並遭香港警察及撐警人士襲擊及針對,甚至一度有記者被捕。
當前線記者與示威者遭遇類同,不少網民紛紛以相憐的「手足」(示威者彼此間的稱呼)看待《立場》的站位。儘管《立場》從未承認此等稱謂,更有記者撰文強調新聞從業員與示威者並非同一陣線,仍難避免這種身份投射,以至每當《立場》報導不利示威者的新聞,如未有為相片裏的人頭打格等,均會被較激進的本土派批評是「出賣手足」,威脅不再捐款,陷入新聞判斷與民主陣營間的兩難。
當政治不會容許轉而從政的「立場姐姐」
乘着報導反修例運動斬獲曝光度的並不限於《立場》自身,還有旗下多名記者,其中最為人熟知的要數曾直播多宗重要事件的「立場姐姐」何桂藍。2019年盛夏,何桂藍正在歐洲讀碩士,卻在暑假回港時趕上蓄勢待發的社運。最終,她決定留下記錄,成為《立場新聞》特約記者。
2019年7月1日晚,示威者闖入並佔領立法會,警方不久後宣布清場。有4名示威者堅持留守會議廳,一批已離開的示威者重返當地呼籲四人「要走一齊走」。何桂藍於直播中採訪其中一名示威者,問她冒着生命危險折返的原因,後激動落淚,遂成為其成名作。她認為,由於反修例運動的特點是「無面孔」(faceless movement),外界原本投射向示威者的焦點,暫託到記者有名有姓的身份,自己才因此受人注意。
事隔不足一年,何桂藍有感政治制度局限了記錄者的角色,宣布從政並參選2020年立法會,希望把握自己擁有的名氣和政治能量加入抗爭。最終,她與黃之鋒、袁嘉蔚等抗爭派聯合參與民主派初選,並以新界東選區第一名出線。然而,她的選舉提名被政府宣布無效,並在2021年2月與其餘46人被控國安法,現還柙於大欖女懲教所。
隨著反修例運動落幕,國安法上場,香港的記者常說,做得一日得一日。只是沒想到,《立場》要退場了,最後也捱不到去2022年。
成立于占中时期的媒体?
回想第一次觀看立場直播,感覺好像看戰地直播一樣,鏡頭不停搖晃,記者充當攝影師並給為當前景象旁述,這是我在以往看所謂「大台」中未曾看過的,比較深刻印象是昇哥已自己多年當記者的經驗來分析時局,在此希望眾記者平安。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干点别的,或者到别地干。时代重量从未pua少数人去牺牲。保重。
其實好奇端怎麼選擇新加坡?台灣不是更好一點嗎
岔開。之前在端看過一篇,提到一省兩區以外有種罵中層官僚而不碰領袖的傾向;毋庸略嚼今天端晚報轉述林鄭的新話,也曉得香港也還有這類「建制」報章,標題常常向特區政府開炮。嗯,日後也要靠多些它們嗎?
再認真的說,中間以至建制傳媒未來或可能有的洗牌,也可能看到些權和利爭奪的端倪。
@raeye2 自由亞洲電台 RFA
@raeye2 暫時還有眾新聞,只是不知道還可以撐多久
可以看眾新聞,特別是中國組節目。不過既然講港府與中共壞話即屬於煽動,可能亦無法生存太長時間。
端应该是有高人指点
《立場》算是典型的左翼自由派報章,想不到現在的香港也容納不了;下一個被消失的大概是HKFP、獨媒吧。
端在新加坡,不得不说有先见之明
本土派媒體接連被打擊,倘若最熟悉中國行為方式又與中港台以及更廣闊的華人社群的端能在安全的空間倖存下來,承接本土媒體受眾,使香港本土派更多關注中國,建立中港之間的更多民間聯繫,如果是這樣,恐怕壞事也有一些積極轉向的可能性。
唉……
端要没事啊
前两天立场预告说29号要放达明一派的采访,一直在期待,结果29号早上就看到什么「串谋发布煽动刊物罪」。连叹气都没有力,只能希望2022年端能好好活下去
新加坡也不是什麼言論自由的地方,只能說是兩相其害取其輕。
端8月份把总部搬到新加坡,现在看来实属明智之举
端,保重。一切還未結束。要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