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香港立法會選舉結果塵埃落定,建制派在民主派缺席下大獲全勝。這是港區國安法強勢落地、「完善選舉制度」以來的第二場選舉(註:首場選舉為2021年9月的選委選舉),不但深刻地改變了香港政治生態,還成為中國爭奪民主話語權的一場展演。
對中國大陸官方輿論機器來說,香港立法會選舉無疑是至關重要的意識形態事件,需要做充分的輿論導向和論述包裝,肯定新遊戲規則的認受性。在選舉前後,究竟大陸官方輿論機器如何鋪排、呈現甚至粉飾這場改造後的選舉?當中又有何策略?本文將爬梳大陸官媒和官方輿論,分析官方輿論機器如何打響這場定義「香港民主」的輿論攻勢。
選前:渲染「新選制」帶來「優質民主」,但整體議題熱度低
在立法會選舉之前,中國大陸官媒的報導以渲染新制度優點為主。儘管香港立法會選舉是重點新聞事件,但官媒並沒有深入介紹各候選人的政綱和理念,也沒有像香港傳媒用「建制派」和「非建制派」劃分不同候選人,而這些報導並未引起大陸民間普遍關注,熱度也相對低,甚至不及其他香港的民生議題。
十月末,立法會換屆選舉提名期開始前,官媒開始刊出相關報導。10月22日央視新聞引述港府回應,國安法和2021選舉制度修訂為香港得以重回一國兩制正軌的轉折點。10月28日央視新聞報導政務司司長李家超的總結:在去年12月「反中亂港分子」離開立法會後,「立法會重回正軌,審議質量和效率大大提升」,在本立法年度通過46項政府議案,為20年來新高。
直至提名期結束,官媒報導方向以資訊更新為主,跟進報名參選人數、港府官員就立法會選舉發言、有人涉嫌違反選舉條例被拘捕等事件。在立法會投票日前一個月,參選人開始推動選舉工程,官媒亦開始烘托新選舉制度帶來的數個「新優勢」。12月6日,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出版典禮暨《粵港澳大灣區志》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上致詞,稱「愛國者治港」的新選舉制度是搞「五光十色」。「五光十色」自此成為官媒形容參選者背景的熱詞。
官媒嘗試塑造出一個多元參與而有競爭性的選舉。在新華社報導中,強調153名候選人中有一半為首次參與公職選舉,例如有來自專業界的精英翹楚、有社會基層、中小企業經營者;有操普通話的港漂、在台灣出生的人士、加入中國籍的老外。此外,報導同時突出今屆選舉是回歸以來首次沒有「自動當選」的情況,並形容此為「回歸良性競爭」。
新華社還形容此次選舉並非「單聲道」,候選人「來自不同政治團體、政治派別,代表不同政治光譜」。不過眾所周知,北京已用新的遊戲規則以及封鎖民主派參選,剩下能「入閘」的所謂非建制或者自稱民主派人士,基本都不獲民主派光譜的選民信任。而官媒避重就輕,也鮮去觸及這些所謂非建制派與非建制派選民的關係。
民調被批用學術外衣搞煽惑
投票率是香港輿論關注焦點。港府官員出席不同場合時均會呼籲投票,而香港民意調查機構亦像往常一樣調查投票意欲。另一方面,亦有少數人鼓吹杯葛選舉、投白票。在這種政治環境下,官媒除了著墨新選舉制度的優點,還在選前重點抨擊鼓吹杯葛選舉的人士,以及香港的民意調查機構。
香港民意研究計劃前身為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從11月中旬開始進行立法會選舉民調,包括網上及電話調查共6輪,問題涉及投票意願,當中包含設「白票、廢票、不投票」的選項。當廉政公署在12月4日稱,不排除香港民研有違法的可能後,官媒即強烈批評香港民研的民調。在12月9日,人民日報評論指其「影射立法會選舉市民投票意願慘淡,意圖用所謂『民意』挾持社會......用學術外衣搞煽惑」,並進一步稱其「配合參與反中亂港活動」。
值得留意的是,被建制派委派的民調組織香港研究協會,調查時亦有提及「一定不投票」的問題,然而官媒並未點名批評,廉政公署亦稱相關民調會否構成煽動不能一概而論。
投票前一週,官媒和官方輿論開始多番發文,強調中國民主制度的道路自信,反擊國際社會對香港政制的批評,並批評無黨員出選的民主黨。12月14日,英國發布《香港半年報告》,批評北京修改香港選舉制度,導致非建制人士幾乎完全被排除在立法機構之外,做法違反《中英聯合聲明》。中國外交部回應,指該報告事在選舉前夕干預香港事務、擾亂特區秩序,又批評英國在人權問題上「沒有資格當教師爺」。12月15日,外交部發布《中國的民主》白皮書和《美國民主情況》報告,稱民主方式多種多樣,但民主目的都一樣,應是解決人民需求問題,並由各國人民自主決定;而香港「完善」過後的選舉制度,是符合實際情況的「香港特色的民主制度」。在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評《任由羅健熙之流恣意妄為,香港民主黨就很危險了》,一方面指責民主黨在主席羅健熙的操縱下走向激進,違背了政黨初衷,被西方勢力利用,另一方面呼籲民主黨內有識之士盡快覺醒,重新思考政團的定位。
按照官媒說法,前幾年的香港「反中亂港」「外部勢力」猖獗一時,香港的民主法治需要步入新階段,今次選舉為重要里程碑。官媒輿論重點渲染,但本屆立法會選舉在中國大陸輿論場上的討論聲量遠遠不及2019年反修例運動,亦不及其他香港民生議題。根據微信指數(平台方基於關鍵詞搜索量、微信公眾號文章及轉發量等計算的指數,用於衡量熱度),從11月20日至12月20日的數據,立法會選舉並不總是最受關注的香港議題,在很長的時間段裏「港康碼」(即香港健康碼)和「北部都會區」和這兩個話題都比「香港立法會」的熱度高。只有在12月19日投票日和12月20日投票結果公布後,「香港立法會」的熱度才直線上升。另外,根據微博熱搜和熱議話題榜單,香港立法會相關的話題在選舉期間亦未曾衝上前十的位置。
投票日及其後:避重就輕投票率,轟西方抹黑香港民主發展
投票當天,官媒主要選擇性報導高投票率的信息,重點形容今次選舉秩序有序、市民熱情參與投票。新華網19日下午近5時發文,指選委會界別投票率已達90%、功能界別中十幾個界別投票率已經過半,當中沒有提及直選的低投票率。在未有完整投票結果出爐前,新華社亦在晚上發表快評,稱「百萬港人用實際行動粉碎謊言與污衊」,以此佐證市民踴躍投票。
在選舉結果陸續公佈後,官媒無一提及直選地區投票率為歷屆最低的信息,更遺漏直選投票率只有30.2%這一關鍵信息。事實上,官媒多番強調的選委會界別9成多投票率,僅由1426人所投出,而功能組別的選民數字(登記選民為219254人,有70490人投票),亦遠遠不及直選。
針對投票的場景,多家官媒均提到票站「大排長龍」,形容市民在寒冷天氣中「踴躍、積極」投票,惟端傳媒記者現場所見,票站氣氛與19年區議會相距甚遠,大部分票站都沒有出現所謂的人龍。而當日因港鐵、巴士公司推出免費乘車,大量市民外出郊遊、玩樂,地鐵月台、巴士站台均出現比節假日更擁擠的景況,就此現象官媒卻隻字不提。
在投票日這天,官媒依然甚少報導參選人的新聞。當中少有的例外是環球時報發布獨家報導,在投票日前夕採訪前民主黨副主席、現為新思維主席狄志遠。狄表示自己得到建制派人士幫助、能夠拿到足夠的提名票,說明中央希望見到「多元」立法會,泛民在香港政治、社會中依然有很大空間。另外,環球時報亦發布具港漂背景的參選人洪雯的報導,洪為經濟學者,她表示中央已出手解決政治問題,候選人需要讓大家看到解決民生和經濟的思路、方案。
「完善選舉制度」前,立法會選舉分為地區直選與功能組別兩部分;本屆選舉,則有地區直選、功能組別及選委界別。地區直選的投票率被視為可用來檢視市民對新選舉制度的接受程度。最終投票率在20日凌晨公布,地區直選投票率僅為30.2%,為九七主權移交以來歷屆立法會、區議會中最低。對比上屆立法會的58.28%和2019年區議會的71.23%,投票率大幅下跌。特別的是,本屆登記選民創下歷年最高、比上屆立法會足足多出100萬,但投票人數依然低於上屆選舉。
「五光十色」指的是身分多元?
在地區直選中,建制派拿下全數20個席位,功能組別30席僅有自稱非建制派的狄志遠從建制派手中拿下一席,選委界別亦全數由建制派奪得。總體而言,按照香港傳統語境中的政治光譜來劃分,立法會議席幾乎由「清一色」的建制派佔領。不過,官媒在選後依舊強調立法會將迎來「五光十色」的新局面,「新局面」的含義為資深政界人士、學者、會計師、律師、大巴司機、「港漂」等不同身分。
在官媒的評論中,今次選舉去除「泛政治化」、立法會擺脫「無限內耗空轉」的局面,可以解決香港深層次矛盾,即民生問題。新華社《匯聚起香港明天更磅礴的力量》一文寫道,「五光十色」愛國者參與香港事務,可以更有效地落實更項經濟、民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齊心協力為香港按下發展快進鍵》一文則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是香港當前第一要務,並提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十四五規劃是為香港提供發展空間。
和選前一樣,官媒還要重點反擊國際社會對香港選舉的批評。英國、美國、澳洲、加拿大和新西蘭組成的五眼聯盟12月20日聲明,表示「對香港選舉制度的民主成分受到侵蝕表達嚴重關注」、「今年年初推出的選舉制度改革減少直選議席,建立新的審查制度,嚴格限制選民在投票上的選擇」。七國集團與歐盟緊隨其後,聯合聲明批評選舉削弱香港在一國兩制原則之下的高度自治。中央廣電總台就此迅速回應,稱西方對香港是「作秀式」抹黑,稱「愛國者治理是國際公認的基本政治倫理」。其後官媒連續反擊,《人民日報》連續兩日發表題為《「五眼聯盟」必須收回干預香港事務的黑手》和《橫加干涉香港事務的霸權行徑將成為歷史笑柄》的評論;《西方政客的陳詞濫調,香港市民早聽夠了》一文直斥:「某些西方政客想再給中國香港兜售『民主方案』,當民主『教師爺』,實話告訴你們,你們不配!最好先買個鏡子照照自己,抗疫失敗、種族歧視、族群撕裂、反智民粹,這難道也想兜售給別人麼?你們千瘡百孔的制度與低劣的人權記錄,早就沒有一點吸引力了。」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時下最流行的短視頻社交平台抖音呈現的立法會選舉出現另一個景象,在香港傳媒不受注視的全國政協委員霍啟剛成為熱門話題。關於立法會選舉最熱時評為環球網發布,有三萬網友點讚。抖音上「#霍啟剛當選香港立法會議員」更一度登上熱搜41位、社會榜TOP11,當中環球網發布郭晶晶獻花祝賀的帖子,頗受網友好評,有人稱「夫婦和睦的人,事業才能蒸蒸日上」,還有人看好霍啟剛是「未來特首人選」。
而在微博上,「#香港特區立法會選舉結果」標籤下最熱門的微博,是霍啟剛當選後郭晶晶到場送蔬菜花祝賀的影片,這條微博獲得4.7萬點讚,熱門網友留言寫道:「就該這樣愛國的人當選」、「好男人好女人 當今社會的清流了!」
最重磅的輿論工具:《香港民主白皮書》
在這次選舉前後,官方最重磅的輿論動作是由國務院新聞辦發佈《「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白皮書(下稱《香港民主白皮書》)。
白皮書是官方針對特定問題的立場書,雖然沒有法律效力,但常被中國政府用於發佈重要政策或權威表態。據紐約時報2014年的報導,就「地區」問題國務院共發佈過關於西藏的白皮書9次,台灣的2次,新疆的2次、香港的則只有1次:在2014年6月10日、「佔領中環」民間投票前夕的《「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
《香港民主白皮書》是針對香港問題的第二份白皮書,當中的關鍵詞是「民主發展」。北京選擇在選舉投票日翌日發佈全文近2.7萬字的白皮書,可見官方是有備而來,特意在常規的新聞稿和官媒輿論之外,提供一個更全面、更權威的輿論導向和論述框架。換言之,白皮書不但要合理化經改造的立法會選舉,而且要為整個香港的民主發展定下基調。
當國務院推出《香港民主白皮書》,整個輿論環境對香港立法會的關注隨即上升。
在微博上,出現兩個關於白皮書的話題,均進入熱搜榜前50。央視新聞發起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的民主發展白皮書」話題,截止下午1時半,閱讀量超過4700萬;人民日報發起「#香港在英國殖民統治下沒有民主可言」,截止下午2時,閱讀量達到近6000萬。這兩個話題在熱搜榜上的最高排名一度進入前20,超過「#香港特區立法會選舉結果公佈」,後者僅短暫出現在熱搜榜40多位。在央視新聞白皮書的微博下,熱門網友留言寫道「港英時代總督都是英首相任命的,哪來的民主?港人有投票的權力嗎?」,其他網友亦附和「被殖民了還說民主的,不是自欺欺人就是有受虐傾向!」
從內文看,《香港民主白皮書》共分六章,各章標題層層推論,分別為「香港在英國殖民統治下沒有民主可言」、「回歸祖國開啟了香港民主的新紀元」、「中央政府堅定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民主向前發展」、「反中亂港勢力阻撓破壞香港特別行政區民主發展」、「香港特別行政區民主發展重回正軌」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民主發展前景光明」。
從論述策略來說,《香港民主白皮書》的書寫建立在一組二元對立的基礎,「民主發展」建設的一方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破壞的一方則是「英國殖民管治」、「所謂的『民主派』」和「反中亂港勢力及其背後的外部敵對勢力」。根據這樣的劃分,白皮書批評英國對香港實行典型的殖民統治,屢次禁止在香港進行民主改革;即使英國政府在殖民管治晚期大幅引入和擴大選舉,也是「别有用心的政治操弄」。與此相對,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被描述成香港民主制度的「設計者、創立者、維護者和推進者」,也是香港民主發展堅定的「主導者、支持者和推動者」。白皮書還表示,中央建立發展香港民主的決心、誠意以及付出的巨大努力一以貫之,有目共睹,惟三次為「雙普選」目標努力,不斷遭到干擾和阻撓。白皮書抨擊,反中亂港勢力及背後的外部敵對勢力是阻礙香港民主向前發展的罪魁禍首。
就香港立法會選舉和未來的民主前景,《香港民主發展白皮書》讚揚新選制令民主發展重回正軌,充分彰顯廣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參與性和公平競爭性,既充分體現「愛國者治港」原則要求,又修補了選舉制度的漏洞和缺陷(即「安全性嚴重不足」,使反中亂港勢力通過選舉進入政府治理架構),因此是民主制度的「優化提升和與時俱進」。另外,《香港民主發展白皮書》亦提及,香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盲目從形式上追求西方式民主,實際上帶給香港的並不是真正的民主,而是分化惡鬥、社會失序、經濟失衡、管治失效,香港居民並没有真正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民主」。白皮書強調,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民主標準,香港民主制度「不應照搬任何其他地方的模式」,而是要「探索具有香港特色的民主發展道路」,當中的關鍵是「在中央主導下依法有序推進,建設優質民主」。
《香港民主白皮書》或許是近年首份官方文件,用顯著的篇幅明確表示:香港要發展有香港特色的民主。最後,白皮書亦「留下光明的尾巴」,稱「完善選舉制度」為實現雙普選目標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央將繼續完善符合香港實際情况的民主制度,為最終實現雙普選的目標而努力」。在《香港民主白皮書》發布後,多個官媒發文跟進,重複《香港民主白皮書》的核心觀點。
當香港成為中國「民主」話語權的競逐對象
回顧整個大陸官方輿論機器中的香港立法會選舉,官方呈現的香港立法會選舉是認受性高、參選人多元,並將愛國和民主兩個價值有機結合,進而促使香港的良政善治,改善香港的民生問題。這種描述,在香港本地反對聲音撲滅時,成為聲量響亮的單聲道。
在更深層的角度來說,這次立法會選舉對北京爭奪對港政策和民主話語權至關重要。選舉後發布的《香港民主白皮書》是2014年《一國兩制白皮書》和本月初發布的《中國的民主》白皮書的延伸和補充。長期以來,中共治港合法性面對兩大話語挑戰:高度自治和民主普選。前者指香港社會對「一國兩制」的認知是,除外交和國防屬中央管理外,香港享有高度自治權;後者則是香港懸而未決的核心議題,指基本法列明香港的立法會和特首選舉最終將達至「雙普選」。
如果說,2014年《一國兩制白皮書》突破的地方在於祭出「全面管治權」壓制香港社會的「高度自治論」,那麼2021年的《香港民主白皮書》則是全面宣示北京對港的「雙普選」立場:香港要「探索具有香港特色的民主發展道路」,這樣的民主是「不能把民主簡單等同於選舉,把選舉簡單等同於直接選舉,把民主進步簡單等同於增加直選議席,而要看有關安排有沒有擴大民意代表性,能不能反映廣大居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願。香港特別行政區民主的發展,不僅要完善、優化相關選舉制度,還應當積極探索協商、諮詢、聽證、對話等多種民主形式,開拓更多民主渠道,重在提升民主質量,追求實質民主。」
換言之,中共重新定義民主的形式,確立民主不止是直選型民主,而是包含協商、諮詢等形式,從而合理化對香港選舉制度的改制。
在12月9-10日,美國召開首屆全球「民主峰會」,一場中美間爭奪「民主」話語權的意識形態論爭展開,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峰會前夕、12月4日發佈《中國的民主》白皮書應對,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這樣的民主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
固然在這場民主話語爭奪中,中國的「人大政協」制度才是「中國民主」的主要內容,但香港的新選舉制度亦有話語作用,用以指出盲目追求西式民主的弊病,肯定中國式民主的優越性。即將踏入202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已然過去,特首選舉很快迎來。或許可以預料,立法會改制後,是時候特首選舉也登上「香港民主發展」的進程,成為高唱中國式民主勝利和優越的成果。而這一次選舉,就連低投票率這種雜音也不會存在。
辛苦作者粪坑冲浪
用五光十色形容,還以為是磕了什麼藥還是假酒。這種民主跟動物園以動物為主沒兩樣,飼養員在有限的範圍裡諮詢一下什麼要吃,什麼不要吃,最後還是飼養員決定。動物只能選擇吃和不吃,如果選擇不吃就是衰弱餓死,要不就出逃,一不小心被射殺。園沒了這隻就換隻新的動物來。
從一系列中共的表述之中,可以看到一整套似是而非的罐頭話術。比如“廣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參與性和公平競爭性”,一般頭腦簡單者,見到中共列舉的幾個表象,頭腦中自動省略了自我分辨的步驟,直接就滑落到以上中共所給出的結論之中。若果要拆,你必須寫長過話術幾倍的內容,從選舉的目的與本質開始講起,再一一與現實對照方可解清楚。所以自由世界若無法抱有打輿論戰之覺悟,針對性地開發出及時的懶人包,則任何反駁均會成為小圈子的學術遊戲。
中共這套論述,我認識部份香港人真心相信。
他們有一些共通點,小學畢業,看東方日報,睇TVB……
假大空
對於一個有慣性撒謊的專制政權,這不算什麼。
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你也是,既然权利如此傲慢,那民众何不选择无视?
我見過有些大陸人把民主等同於投票,如果簡單的投票,有得解釋了,有競爭的,沒有競爭的,匿名,沒有匿名的都是投票
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
他們也知道他們在說謊,
他們知道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
我們也知道他們知道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
但是他們依然在說謊。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贊尼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