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韓國房地產稅的徵收史,能帶給中國什麼啟示?

幾經修改後的韓國房地產税,已鮮明地帶有對多套住房保有者進行懲罰性徵税的色彩,但其在穩定房價方面的收效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中國即將試點房地產税,在官方看來其主要目的是引導住房合理消費、推動「共同富裕」。具體可以解釋為:通過提高住房保有成本遏制投機行為,使房價穩定在以自住需求為主的價格上;通過向高資產、多套房群體徵税來推動財富的再分配。這與鄰國韓國有相似之處。

韓國從2005年起為穩定房價、推動地區均衡發展徵收房地產税。儘管兩國土地制度不同,但韓國房地產税的落地、實施和收效,從一定程度上或許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也有分析認為,之後中國的房產税徵收可能會更多參考韓國的經驗。

與樓市共起伏的房地產税

第一輪房產税修改距離制度實施不滿一年。由於起徵點較高且納税對象為個人,徵收過程中出現了納税人數僅4萬、納税人將房產贈與配偶者或子女以避税等問題,制度實效性不高。

韓國相對國土面積人口較多,對房地產的居住和投資需求均十分旺盛。自上世紀60年代經濟開發以來,調控樓市、推動財富再分配從未缺席過韓國政府的主要政策課題。在房地產税之前,韓國已針對房地產保有者徵收屬於地方税的財產税(建築)和綜合土地税(土地)。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