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深度

南極磷蝦油是「最可持續」漁業?最後一片純淨海洋的環保爭議和政治競逐

隨著磷蝦油在健康食品市場上風行,越來越多國家加入捕撈南極磷蝦的競逐行列,使得南極陷入未知的生態危機。

插畫:Rosa Lee

Richa Syal

刊登於 2021-11-11

#健康食品#IUU捕撈活動#可持續發展

【編者按】「Oceans Inc.」是端傳媒近期參與的一項跨境合作調查報導,關注海洋上的非法、不報告和無管制的捕撈活動(IUU)。該系列報導由Environmental Reporting Collective(ERC)與來自十數個不同國家的編輯、記者通力合作完成。端將陸續發表來自「Oceans Inc.」的深度報導,本文是第三篇。歡迎閱讀第一篇:《【長篇調查】死在中國遠洋漁船上的印尼漁工》和第二篇:《越南、中國、菲律賓、印尼、大馬:沿南海而生的普通漁民,掙扎在爭端前線》

捕撈磷蝦被稱為是世界上最可持續的海產捕撈作業之一。每年有幾個月,超過10艘的國際漁船會踏上漫長而顛簸的航路,抵達南極,在那裡捕撈磷蝦。這些磷蝦隨後會被製成號稱具有保健功效的磷蝦油膠囊,以高出魚油膠囊三到四倍的價格販賣。近幾年來,南極磷蝦油在健康食品市場上越來越受歡迎。

磷蝦是地球上數量最豐富的物種之一,光是在南極估計就有超過4億公噸,而漁船目前每年捕撈的磷蝦,只佔總磷蝦數量的不到1%。如果只看這個數字,很難想像捕撈這些有著閃亮黑眼睛的甲殼類動物,會對南極的生態系統帶來任何影響。

此外,捕撈磷蝦的漁船一般被認為從事負責任的捕撈活動。這些漁船會主動報告它們的所在位置,並嚴謹計算捕撈的磷蝦數量。更重要的是,管理南極磷蝦捕撈業的國際組織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CCAMLR)認定,捕撈磷蝦對於南極的海洋生態系統並未帶來任何危害。

然而,環保人士警告,捕撈南極磷蝦可能會嚴重危害南極生態。

在調查非法、不報告及無管制漁業(IUU fishing)的過程中,由跨國媒體和記者組成的Environmental Reporting Collective(ERC)發現,過去幾年間,來自俄羅斯、中國、挪威等國的漁船越來越積極地在南極洋捕撈磷蝦,希望能在號稱可持續的磷蝦捕撈業中佔有一席之地。新加入的漁船體積更大、能捕撈的磷蝦量更多,大幅增加了過度捕撈的風險。

海洋生態保護組織亞洲海洋(OceansAsia)的研究主任菲普斯邦達洛夫(Teale Phelps Bondaroff)指出,漁船開始加快探索「未開發」的海域是一個令人憂慮的現象。他呼籲大眾應該關注這個議題,因為南極磷蝦油的風行,明顯是推動捕撈活動擴張的因素之一。

為了降低捕撈磷蝦對南極洋生態帶來的影響,環保人士近年來不斷呼籲制定新的保護措施。不過,在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2021年10月底舉行的年度會議中,成員國再度否決了制定新保護措施的提案,使得南極洋這片「原始海域」的未來持續籠罩在未知的風險之中。

南極磷蝦。
南極磷蝦。

捕撈磷蝦的大國競逐

人類在南極捕撈磷蝦的歷史始於上世紀60年代,由蘇聯打先鋒。蘇聯一開始只是將捕撈磷蝦當作一個實驗計畫,但10年後逐漸轉成規律捕撈。日本在1975年跟進,一些其他國家則隨之加入,使得磷蝦捕撈量在80年代早期達到頂峰。在這期間,蘇聯一直主導著磷蝦捕撈業的市場。

在蘇聯於1991年瓦解之後,捕撈磷蝦的活動隨之減少,只有一些零星國家仍繼續從事捕撈活動,捕撈量也大幅下降。直到2003年,一個新興巨頭出現在南極海域。

這個新興巨頭是來自挪威的阿克海洋生物公司(Aker BioMarine)。該公司隸屬於挪威億萬富翁勒克(Kjell Inge Røkke)持有多數股份的產業投資公司阿克集團旗下。阿克集團的業務橫跨石油和天然氣、營造、海洋生物科技和能源等不同產業,磷蝦捕撈業是該集團最近期的業務拓展項目之一。

自從阿克海洋生物公司加入捕撈之後,磷蝦捕撈業的規模就開始增長。不只俄羅斯投資了6億4000萬美金(約合49億7500萬港幣)擴大磷蝦捕撈活動,韓國也增加了註冊漁船的數量。

幾家中國公司也加入競逐行列,打造了被業界形容為「耀眼」、「吸睛」的大型高科技漁船。這些漁船長100公尺、寬20公尺,面積約等於一個足球場,不只能捕撈,還能每天立即加工1,000-1,300公噸的磷蝦,宛如漂浮在海上的磷蝦油工廠。

不過,漁船要抵達全世界捕撈磷蝦最盛行的南極半島周邊海域並不容易。離南極半島最近的港口是阿根廷南部的烏斯懷亞(Ushuaia),以及智利南部的蓬塔阿雷納斯(Punta Arenas)。要從這兩個港口前往南極半島,必須先經過被船員和探險家公認為世界上最艱險海域之一的德雷克海峽(Drake Passage)。

在海況比較好的情況下,航程不過有點顛簸;在比較糟的情況下,漁船上的船員們則必須應對超過12公尺高的大浪。一般來說,中型漁船需要兩到三天才能穿過海峽,抵達南極。

「德雷克海峽是浪最兇猛、風最大的海峽,」位於挪威、研究北極政策的智庫北極研究所的訪問研究員烏由波瓦(Ekaterina Uryupova)說。

她解釋:「要經過德雷克海峽去南極捕撈磷蝦,一艘小船是絕對不夠的。漁船必須準備好應對各種嚴峻的天氣和海況。抵達南極之後,漁船還必須找到捕撈磷蝦的最佳地點,然後在磷蝦填滿冰庫之後,走同樣險峻的海路回返,」

既然捕撈磷蝦的過程如此艱險且所費不貲,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國家和公司選擇投身其中,前往世界的盡頭捕撈磷蝦呢?

 2019年1月18日挪威阿雷松德的碼頭,磷蝦船南極耐力號。
2019年1月18日挪威阿雷松德的碼頭,磷蝦船南極耐力號。

「比魚油更好、更環保」的磷蝦油

南極磷蝦(學名:Euphausia superba)的大小和一枚迴紋針相當,以往通常被用為水產養殖和其他寵物或牲口的飼料。近幾年來,由於磷蝦油被發現具有比魚油更高的保健功效,磷蝦油的健康補給品越來越受歡迎。

含有南極磷蝦油的產品號稱可以更有效地將Omega-3脂肪酸釋放到血液中,有助於維持心臟和大腦的健康。美國軍方甚至曾考慮將南極磷蝦油納入軍隊膳食的一部分。

同時,隨著魚油供應鏈的品質受到越來越多質疑,過度捕撈的議題引起關注,健康補給品的廠商開始大力宣傳磷蝦油的高可持續性和高品質,將磷蝦油定位為「更好、更環保」的魚油高級替代品。一個在亞馬遜上銷售的磷蝦油產品如此宣稱:「用來製造我們磷蝦油產品的磷蝦都來自原始的自然海域,並在良好的情況下加工完成,保證了最高的營養品質。」

南極磷蝦油產品一般比魚油產品貴上三到四倍,但仍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歡迎。市場研究預測,磷蝦油的健康補給品市場從2021到2023年的複合年均增長率將超過13%。

漁獲量的減少也可能是促成這個趨勢的原因之一。目前,全世界大約五分之一的野生漁獲被用來加工成魚油和魚粉(一種大量用於養殖動物飼料的成分)。這些產業的供應鏈大多極度不透明,幾乎無法得知魚是在哪裡被捕獲,以及捕撈的方式。此外,針對這些產業的調查暴露了大量的濫捕和無管制的行為。

例如,在秘魯,至少30%的出口魚油(即TASA和Austral Group15)都與過度捕撈幼年鯷魚和低報漁獲量的行為有關。市場份額最大的兩家公司還涉嫌在Covid-19疫情期間違反漁業衛生安全規定。

其他包括印度和越南等國家在內的漁業也被發現有不負責任且具傷害性的非法、不報告和無管制的捕撈行為,影響範圍擴及歐洲和北美的魚油產品零售商。

相較之下,捕撈磷蝦的漁船至今仍未被發現有不實回報捕撈量的行為,南極磷蝦的供應鏈顯得更為透明。磷蝦捕撈業的業界人士表示,在南極洋的整體磷蝦捕撈量非常少。每年,只有少於1%的磷蝦被捕撈。

雖然這個數字大體上是真實的,但環保專家指出,捕撈磷蝦的佔比低,並不代表沒有過度捕撈的問題。此外,現行監管磷蝦捕撈業的機制以整體捕撈量作為評估產業是否可持續的標準,其合理性也受到質疑。

環境非政府組織南極和南極洋聯盟(Antarctic and Southern Ocean Coalition)的資深顧問韋爾納(Rodolfo Werner)指出,要評估捕撈磷蝦是否可持續,應該先檢視管理捕撈作業的方式:「到頭來,整體捕撈多少磷蝦並不是重點,捕撈的時間和地點才是關鍵。」

南極磷蝦。
南極磷蝦。

引發爭議的可持續認證

2010年,阿克海洋生物的南極磷蝦捕撈作業受到海洋管理委員會(MSC)的認證,表彰其捕撈作業達到可持續標準。海洋管理委員會是一家獨立的非營利組織,向達到可持續漁業國際標準的漁業捕撈作業和海產產品頒發認證。

在那之後,阿克海洋生物一直反覆受到該委員會的認證,並在接受稽查之後得到了高分評級

然而,這個認證決定在2010年就引起了極大爭議。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的環境小組批評,海洋管理委員會忽視了捕撈磷蝦可能破壞生態的證據:「該認證給人『捕撈南極磷蝦是可持續的』的錯誤印象,這並不是事實。」

韋爾納也反對海洋管理委員會的決定:「海洋管理委員會的認證一般是頒發給特定的漁業捕撈作業,而非特定公司。我們反對的是,這個認證讓阿克海洋生物得以聲稱磷蝦捕撈作業是可持續的,但他們完全無法掌控其他磷蝦捕撈業者的行為。」阿克海洋生物是第一家取得海洋管理委員會磷蝦捕撈可持續認證的公司。

海洋管理委員會則堅持發放認證的合理性,指出磷蝦在海洋的數量眾多,捕撈量僅佔極小一部分。

不過,反對捕撈人士還是成功地說服了一些大型連鎖超市。在2010到2018年間發起的幾個連署請願活動,促使了英國連鎖超市森寶利(Sainsbury’s)和維特羅斯(Waitrose)、健康產品連鎖店荷柏瑞(Holland & Barrett)以及美國全食超市(Whole Foods)等零售商停止銷售磷蝦油產品。

綠色和平(Greenpeace)是最積極反對捕撈磷蝦的組織之一,在2018年發起了反對擴大捕撈磷蝦作業的抗議行動。綠色和平表示,捕撈磷蝦的漁船在靠近企鵝棲息和鯨魚覓食的區域航行,會危及整個南極食物網。

菲普斯邦達洛夫贊成綠色和平提出的憂慮:「磷蝦是南極生態的關鍵物種,對於其他動物的存續十分重要。少了磷蝦,以磷蝦為食的動物也會死亡。」

面對抗議行動,阿克海洋生物在2018年發佈了ㄧ份可持續聲明,表示「沒有證據指出捕撈磷蝦對磷蝦數量造成的影響,會危害到鯨魚、海豹和企鵝的生存。」直到今天,該公司還是堅持同樣的主張。

「我們嚴肅地看待這些議題,因為這關係到我們的利益,」阿克海洋生物可持續和南極事務主任斯科格蘭德(Pål Skogrand)說:「但是,聲稱某些事情可能發生,和某些事情已經發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到目前為止,我還沒看到任何科學研究顯示,捕撈磷蝦已經對企鵝產生影響。」

環保人士對阿克海洋生物發佈的可持續聲明表達強烈反對。他們認為,當漁船靠近野生動物進行捕撈作業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區域性的影響。

雖然雙方僵持不下,但2018年7月,由阿克海洋生物等數家最大型磷蝦捕撈公司組成的「負責任的磷蝦捕撈企業協會」(ARK)罕見地發佈了一份聲明,宣布將在冬季期間主動停止在南極半島附近的一些區域捕撈磷蝦。這些區域在冬天是企鵝的繁殖棲息地。

2010年1月23日,一隻企鵝站在南極洲東部融化的冰塊上。
2010年1月23日,一隻企鵝站在南極洲東部融化的冰塊上。

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要探討捕撈磷蝦到底是否可持續,就必須先認識南極洋的地理環境。

在南極半島周圍的海域被稱為48區(Area 48),擁有多樣的物種。根據2019年的生物量估計報告,該區域生活著約6,260萬公噸的磷蝦。

目前在南極作業的14艘磷蝦捕撈漁船,大多數都在48區進行捕撈作業。這些漁船通常會先從位於阿根廷東南方的南喬治亞島(South Georgia)開始捕撈,等到氣候變暖,再往南前往南極半島。這個航路上的其中一個捕撈熱點是南奧克尼群島(South Orkney Islands),每年12月到2月的夏季時期大量磷蝦會在這裡聚集。夏季也是捕撈磷蝦的主要季節。

漁船在南奧克尼群島捕撈之後,會繼續往南航行直到南極洲最北端的南極半島。最靠近南極半島的海域被稱為48.1次區(Subarea 48.1),是捕撈磷蝦的最主要區域,也是數百萬隻企鵝的棲息地。「負責任的磷蝦捕撈企業協會」聲明要在冬天企鵝繁殖季自主停止捕撈的區域,正是48.1次區內離企鵝棲息地40公里內的海域。

「要捕撈磷蝦並不簡單,而且成本很高。一般漁船都會前往穩定有大量磷蝦存在的海域捕撈,」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執行秘書阿格紐(David Agnew)說。

僅管阿克海洋生物堅稱沒有證據指出捕撈磷蝦會危害到企鵝的生存,也從2018年起加入了在冬季停止捕撈的自律行動,但2020年的一份研究顯示,集中捕撈磷蝦已經減少了陸生掠食動物在南極洋能獲取的磷蝦數量,對企鵝造成了負面影響,像是某些種類的企鵝已經出現數量減少的現象。

南極磷蝦的數量也被證實正出現改變。一份今年6月發佈的研究指出,由於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磷蝦數量預計到本世紀末將減少30%。

另一篇發表於2019年的研究則顯示,由於海水溫度持續升高,南極磷蝦很有可能大量往南方遷移。如此一來,以磷蝦為食的動物之間的競爭將會愈加劇烈。

「這可是南極,磷蝦不可能無止境地往南遷移。到某個時間點,牠們會被南極大陸阻擋。也就是說,磷蝦可以生存的區域正在縮小,」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南極洋保育計畫的海洋生態學家布蘭森(Nicole Bransome)說。

然而,一些科學家也支持阿克海洋生物的論點,指出在磷蝦捕撈之外,企鵝還面臨許多更複雜、可能更具傷害性的其他威脅。另一方面,雖然研究指出企鵝繁殖和覓食的區域,與漁船作業的區域有所重疊,但事實上,企鵝和捕撈磷蝦的漁船極少同時出現在同一海域。

在挪威北極研究所(Norwegian Polar Institute)研究南極洋的定量生態學家勞瑟(Andy Lowther)指出,像是當企鵝在位於48.1次區內的布蘭斯菲爾德海峽(Bransfield Strait)繁殖時,捕撈磷蝦的漁船大部分都在其他地方作業。如果海況允許,漁船通常會在3月到5月進入該海峽,那時候大多數企鵝的繁殖活動已經結束。

研究南極企鵝聚落變化情況等題目的組織Oceanites的創辦人納文(Ron Naveen)則持不同意見。他認為,捕撈活動在企鵝繁殖季節時帶來的干擾,以及捕撈的磷蝦數量仍可能會對企鵝造成威脅。

不過,勞瑟和納文都表示,目前仍缺乏足夠的資料斷定捕撈磷蝦對企鵝的傷害是否屬實。勞瑟指出,作為捕撈磷蝦熱點的南奧克尼群島是環保人士最關注的區域之一,但在該區域所收集的生態資料最少。

「企鵝繁殖季節結束後,幼鳥必須要離巢自力更生。當年幼的企鵝在2月底、3月初第一次下水時,我們並不知道牠們會去哪裡,這是最大的未解之謎,」勞瑟說。

目前仍不清楚,年幼的企鵝是否會碰上捕撈磷蝦的漁船,並受到影響。同時,研究人員也不清楚,越來越高的磷蝦捕撈量是否會在下一個繁殖季開始之前,壓縮到成年企鵝的食物來源。

「情況不是只有『捕撈造成傷害』或『捕撈未造成傷害』兩種論述那麼簡單。事實是,我們什麼也不知道。目前兩邊說法都各有根據,」勞瑟表示。

2010年1月1日,一隻海豹躺在南極洲東部聯邦灣丹尼森角。
2010年1月1日,一隻海豹躺在南極洲東部聯邦灣丹尼森角。

受質疑的磷蝦捕撈管理機制

南極磷蝦捕撈業由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管理。該委員會於1982年成立,是國際約束機制南極條約體系(Antarctic Treaty System)的一部分,主要是為了處理有關捕撈磷蝦對南極海洋生物所造成影響的議題。

目前,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由包括中國、俄羅斯和挪威等25個成員國和歐盟組成。該委員會負責制定監管磷蝦捕撈的生態保護措施,每項措施都需要成員國一致同意才能通過。目前已落實的保護措施包括限制允許捕撈的磷蝦數量、監控漁船,以及限制漁船裝備等等。

2010年,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在48區落實了嚴格的磷蝦捕撈限制,將數量上限訂在62萬公噸,僅佔該地區磷蝦數量的不到1%。如果捕撈數量達到上限,所有在48區的捕撈活動必須停止,直到下一年度的捕撈季節開始。

「在南極半島的磷蝦捕撈活動非常集中,漁船都在靠近海岸的特定區域重複捕撈。這些區域的一邊是企鵝棲地,另一邊則是大量鯨魚覓食的海域,」韋爾納說:「漁船可以任意捕撈,直到達到62萬公噸的上限為止。」

環保團體對於漁船集中捕撈磷蝦的憂慮,也促使該委員會在2009年制定了51-07保護措施(Conservation Measure 51-07),為48區的四個次區(也就是48.1、48.2、48.3、48.4次區)規定捕撈比例限制。

最靠近南極半島的48.1次區被允許捕撈的數量最少(15.5萬公噸),因為企鵝和海豹在該區靠近岸邊的海域生活,且仰賴磷蝦為食,生態特別容易受到影響。在夏天,大量鯨魚也會在這個區域掠食磷蝦。

在2010到2020年之間,48.1次區的磷蝦捕撈量有八次達到上限,使得捕撈活動必須在捕撈季節結束前停止。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加入捕撈磷蝦的行列,達到捕撈上限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在2019到2020年的捕撈季節中,漁船只用了69天就達到48.1次區95%的限制捕撈量,速度幾乎是先前五年的兩倍。

「雖然漁船並未在整個南極過度捕撈,但就這些小區域來看,確實有過度捕撈的情況。而區域性的過度捕撈對野生動物的影響才是最大的,」布蘭森說。

2020年,在48區內作業的漁船捕獲了45萬781公噸的磷蝦,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最高紀錄。斯科格蘭德指出,其中阿克海洋生物捕撈了約24萬公噸,占比超過一半。

新中國漁船的加入,是推動捕撈量增加的主因之一。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的捕撈量報告指出,在一年之間,中國漁船的捕撈量就翻了一倍,從2019年的5萬423公噸,增加到2020年的11萬8,353公噸。在中國公司推出配備更有效率的磷蝦捕撈技術的新漁船之後,達到限制捕撈量的速度預計將會更快。

新中國磷蝦漁船的其中一艘是由江蘇深藍遠洋漁業有限公司投建、2019年下水的「深藍號」,長115公尺,每天可以捕撈並加工處理1,000到1,300公噸的磷蝦。另一艘由上海崇和實業投建的新漁船則長達140公尺,號稱是世界最大的磷蝦拖網漁船,預計會在2023年下水。

「這些新漁船每天能加工處理上千(公噸)的磷蝦。由於南極在夏季永晝,因此漁船能24小時不間斷地作業。這樣的漁船很快就能用捕獲的磷蝦填滿船艙,並讓整體捕撈量更接近上限,」菲普斯邦達洛夫指出:「如果漁船的目標是盡可能接近捕撈量上限,當地生態就很難有餘裕再應對氣候變遷等其他威脅。」

除了對區域性短時間內過度捕撈的憂慮,環保人士也質疑磷蝦捕撈業對南極磷蝦實際數量的理解程度。48區最近兩次的磷蝦數量估計調查分別於2000年和2019年進行。也就是說,在這之間的近20年中,漁船都在不清楚磷蝦實際數量的情況下進行捕撈。

非政府組織和研究人員指出,現行的捕撈數量限制規定是否符合當前的生態情況令人質疑。2009年制定的51-07保護措施其實只是暫時性措施,但由於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的成員國一直無法就如何更好地分配四個次區的捕撈限額達成共識,只好一再延長既有規定的有效期限。

「(51-07保護措施)只是一個暫時性措施。不同次區捕撈限額的分配方式非常⋯⋯這麼說吧,非常隨意,」韋爾納說。

51-07保護措施原本應在今年到期,由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10月底舉行的年會討論如何修改措施內容。今年年初,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組織(CSIRO)進行了一趟調研之旅,調查48區的磷蝦數量,並向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提供其估計數據,以協助制定新的捕撈上限。然而,經過11天的協商之後,委員會依舊未能就修改措施的方式達成共識,將51-07保護措施的有效期限又向後延了一年。

韋爾納認為,現行的51-07保護措施並不足以避免集中捕撈磷蝦的情況。例如,在2010到2018年間,從48.1次區捕獲的磷蝦中,有74%都是從布蘭斯菲爾德海峽附近的海域捕撈的,而這些海域只佔整個48.1次區面積的8%。在48.3次區,集中捕撈的情況更嚴重,95%的磷蝦捕撈量都來自該次區5.6%的區域。

2018年2月18日,南極洲的半月灣看到一艘國籍不明的磷蝦漁船。
2018年2月18日,南極洲的半月灣看到一艘國籍不明的磷蝦漁船。

漁業和磷蝦可以共存嗎?

南極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吸儲庫之一,而磷蝦可以影響大氣中的碳含量。磷蝦的主食是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浮游植物,當磷蝦排放糞便時,碳便隨之一起沉到海底。一項研究發現,南極磷蝦每年可以從地球大氣中移除多達120億公噸的碳。

「我憂慮的是,在南極捕撈磷蝦現在被認為是可持續的,只是因為我們不了解氣候變遷的影響。但我們知道的是,氣候變遷的影響只會越來越大,」菲普斯邦達洛夫說。

南極半島是地球上暖化最快的地區之一,在過去50年間,當地的氣溫上升了將近3攝氏度。

阿格紐承認,現有的磷蝦捕撈管理機制應該隨著氣候變遷、捕撈量增加,以及磷蝦分佈改變等因素而調整,而「目前的磷蝦捕撈限制並未考量到這些因素」。

環保人士提出的其中一個解決方法是由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設立海洋保護區(MPA)。目前,南極洋只有5%的海域受到保護。南極洋的第一個海洋保護區於2009年在南奧克尼群島的南方海域設立,2016年則在靠近換日線的羅斯海設立了一個海洋保護公園。

在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2021年10月的年度會議上,委員會連續第五年否決了在南極洲東部、靠近南極半島的威得爾海(Weddell Sea),以及南極半島等三個區域設立海洋保護區的提案,讓不少環保人士十分失望。

針對海洋保護區的協商十分困難。要設立新的海洋保護區,必須由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的所有成員國一致通過。今年,韓國、挪威、烏克蘭和烏拉圭等成員國都支持在威得爾海和南極洲東部設立海洋保護區,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政府也在2021年4月對設立海洋保護區表達了支持。然而,中國和俄羅斯持續反對這些提案,以維持其捕撈權益。

「我很訝異中國和俄羅斯仍堅持反對在南極洋設立新的海洋保護區,」布蘭森說:「這兩個國家都是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的成員國,而該委員會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護環境。」

此前,中國和俄羅斯曾經在連續四年投下反對票之後,才終於在2016年同意在羅斯海設立保護區。

但另一方面,科學家仍不清楚設立海洋保護區是否能有效地保護生態,因為提案中的保護區邊界都是固定的,不會隨現況而變動。而磷蝦是遷徙型的生物,不會只待在一個固定範圍之內。菲普斯邦達洛夫指出,在磷蝦到處移動的情況下,只是設立一個禁止捕撈的固定邊界,效果可能不大。

「我們要保護的不是海水,而是在海域間移動的生物,」他說:「考量到磷蝦會四處移動,設立固定邊界的海洋保護區似乎意義不大。」

納文則認為,只要生態系統受到嚴密監控,並搭配適當的管理措施,磷蝦漁業是有可能與當地物種可持續共存的。

布蘭森也支持納文的觀點,並敦促有關機構現在就必須做出一些決策,否則將會太遲。他認為,不斷即時更新磷蝦數量和可捕撈磷蝦數量的估計數據很有必要,以利進行風險評估。

「(取得最新數據)將能讓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的科學家得以找到方法制定特定區域和時段的捕撈限制,確保以磷蝦為食的動物不會受到漁業的影響,」布蘭森說。

勞瑟也指出,比起未受管制的捕撈,過時的資料數據更令人憂慮。「我的擔心是,負責管理捕撈的組織並沒有真的負起責任,因為他們仍繼續沿用根據20年前收集的數據、在10年前制定的管理機制。」

2019年12月15日南極,一條鯨魚的尾巴。
2019年12月15日南極,一條鯨魚的尾巴。

在地球極點的漁業競逐

南極洋已經開始受到氣候變遷的負面影響。隨著極地的冰層持續融化,漁船就有更多海洋空間可以進行捕撈,為更多國家擴大了漁業競爭場域。

僅管設立了保護措施,且業內人士也自發地為捕撈作業設限,捕撈磷蝦這個世界上最可持續的漁業是否能持續適應加速中的環境變遷,仍屬於未知數。

「(捕撈磷蝦的議題)確實凸顯了人類整體上對待海洋的態度。我們捕撈了如此多的海洋生物,以至於我們必須到地球最底端的南極進行捕撈。我認為,光憑這點便不難想見我們到底對離我們較近的海域都做了些什麼,」布蘭森說。

本文基於「Oceans Inc.」跨境合作調查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全文免費,歡迎你轉發、參與討論。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