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7月,中國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各地不再審批新的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培訓學校一律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並禁止上市融資。在教學內容上,禁用境外教材。
8月31日,中國教育部印發《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的通知》,要求一、二年級不能進行紙筆考試,其他年級原則上只組織一次期末考試。考試結果不排名、不公佈、不傳播,不得根據考試成績設置「重點班」。
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是否真的能緩解內卷、降低育兒成本,又觸及到中國應試教育系統的哪些痼疾?9月起,端傳媒推出「中國教育專題」,試圖從教培行業、職校教育、創新教育等領域回答上述問題。今天是專題的第三篇,講述中國職校生的故事。
教育是一门生意,开设技校就好似开一家网红店一样,能收割一波是一波,但不同的是,网红店收割一阵,但这样的技校收割人的大半生,如果实在跳不出技校的框,尝试跳出学历这个迷思,学英文或者做生意之类,不要一味往本科靠拢。学到的才是自己的,本科读完什么都不会大有人在,找到不靠学历谋生之道才是重点。
其实去人才市场打听一下就知道,至少北上这种大城市都有提供高技能人才培训。消防员、制图师、面点师、电工、保育员、绿化工等等,利用几个月的时间集中学习,然后就能拿到相关资格证,而且因为有国家补贴,这些学习几乎都是完全免费的。作为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如果不是因为偶然,我可能一辈子都没想过去考一个这方面的证书,可能一辈子都拘泥于普通话、教资、编程之类的证书;但反过来说,那些读了三年职高的人,他们取得的成果可以被成年人用不到一年的时间轻松获得,这也印证了文章中所言职高是大型幼儿园的说法。
越来越多孩子被牺牲了
职校目前状况:教师数量不足、学历达标的教师也少、教材和设备落后于时代、没有学习的设施、缺少职业规划和磨炼学生项目都很少,更不用说学生本身了。
这一批改革后的小孩子们,不容易啊
不过我自己的观察可能也有偏差,毕竟都来留学了,留学生要去的肯定也都是比较拔尖的,至少也是不差的专门学校。但水面下的冰山才是不为我们所知的。
确实在日本职业教育境况更好,教育水平不差,也有不少中国留学生是奔着专门学校去的,毕业以后留在日本工作。
补充,感觉日本的专门学校的好专业就业出路很不错,不存在多少被歧视的问题,高中毕业直接就业也完全可以。希望端后续能写和其他国家和两岸三地职业教育现状的对比~
感谢端扎实的采访,很好读,也是很冷门的报道领域。
@prince_e
香港出路更多元些。我band3中學出身,剛畢業。這屆只有一個人能上本地公立大學,所以就還蠻有發言權的……
成績最差但想繼續升學的那一批,會去讀一年制的基礎文憑,讀完可以繼續修讀兩年制的副學士或者高級文憑。又或者就讀職業導向的毅進課程,出來應該是做警察消防員。
成績達到一定門檻的同學有去台灣/內地/海外升大學的,台灣和內地對香港人的收生門檻較低,比如我沒考上本地八大的分數到內地已經能上個985211(。)在本地繼續升學的要麼選擇1.私立大學 2.副學士和高級文憑。
副學士是本地大學的中轉站。讀一年或者兩年後,根據校內GPA申請大學。樓上有人說副學士升學很難,但隨着這幾年學生人數越來越少,副學士進大學更容易了,升學(本地公立大學)率應該有50%以上
高級文憑就相對職業導向一些,大多數人讀完直接就業,少部分以校內成績繼續申請大學
至於污名化。網絡上歧視和偏見無處不在,雖然到哪裏都一樣,香港更是一個唯分數論的地方。
谢谢来福,谢谢端。聚焦于职校学生这种边缘群体,是在中文媒体中难得的视角。
感謝端的深度報道
快加入解放軍吧,祖國需要你當炮灰去。
太宗見當年的新科進士由太極宮端門列隊而入,曾說過:「天下英才盡入吾彀中矣!」…科举就是这样一个漏斗,不论三教九流、无非优良中差,统统「入吾彀中」,在这个漏斗中分层内旋,宁可在“幼稚园”中闲着放着,不能流落在外变成不稳定因素…自此圣上再无“张良”“太公望”之忧
相比起职业高中这一中考分化中所有人都还算知晓的产物,中国的大专生或许是一群更加被忽略的群体,非常希望端对这批人也能有一次侧写。当然了,中国的普通大学生其实多多少少也走在了这条路上,一样的混日子,一样的看不起。
@HHHHHHang 谢谢分享,我也希望端可以做一个两岸三地的职业教育系统差异的对比
@EricChan 感谢分析,请问如果要中专大专生有钱途,是不是要等待中国迎来刘易斯拐点才可以?我好像看到香港的建筑工人月薪能够达到6、7万港币,反而是越累的工作薪水越高,中国的很多工厂目前出现了用工荒,如果中国继续发展,未来中专大专生的前途会更加广阔吗?
@prince_e
臺灣以前有很不錯的技職教育體系,但是九十年代「教改」之後有不少變化。總體來說教育市場自由化,舊的高職、專科改制成技術學院、科技大學,但是少子化加上大部分的家長還是希望把子女送進大學,所以個人覺得現在臺灣的技職體系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優秀。跟中國的情況相比,臺灣的技職體系沒有那麼受到歧視,職校畢業後,轉進高教系統的可能性也很暢通,甚至有不少技職名校更被企業主青睞。
如果端的編輯群有興趣,很想看看關於兩岸三地教育系統差異的整理報導。
*考研考公轉cs
事實上即使是大學生,中國部分的理工科畢業生前路也是很不理想的,甚至產生了“勸退學”這玩意,當中就比如b站上的各種分享行業辛酸秘辛的up主,比如b站上很火的土木工程提桶屆kol大猛子,他可是正經大學生,土木工程畢業,一大票理工學學生,特別是土木工程的學生看到大猛子的工作後以後要紛紛表示自己一定要好好學習,考研考工轉cs。從政治上來說就是自89民運以後,因為國家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國家打壓工會和工人的談判權和影響力,還有全球化下的經濟轉型等因素影響下,工人,包括技術工人的社會階層從壓榨農民,剪刀差中的獲益者轉換為全球化分工下的被壓迫者。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職業技術學校的畢業生只能面對稱為工廠中奴隸的命運,這又是哪個父母能接受呢?這不只是職業技術的問題,而是全中國職場的問題。學生在學校受教育階段就要被異化成為國家機器中的一個零件。職校學生的困境只是具體的體現而已,在未來這種現象只會向上蔓延到其他產業,其他科系。這種困境甚至跟中國企業自己在產業鏈中的地位無關,即使是在通信設備和盾構機這一個中國已經佔領技術高地的行業,中國工人的收入,人均創造的利潤並沒有因此得到有效的提升/獲得與西方國家工人同等的待遇。
其實職業技術學校的低下地位甚至是污名化並非一直以來都是如此的。《新華字典》在1998年修訂本第673頁的例句里就有這麼一句:“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可見當年考上大學和進入職業技術學校是可以相提並論的。
事實上直到90年代中期,由於中專畢業生包分配工作,能稱為體制的一部分(包括計劃經濟下的國企)。同時那個年代大學沒擴招,學費也貴。很多成績優秀的初中畢業生都會去上中專,甚至會出現重點中學重點班全班頭10名的學生都沒能考上中專的現象。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是建基於“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背景下的。職業生涯有前途/錢途誰不去幹?什麼中專大專大學的名頭沒那麼重要。中國人還是很現實的。
有點好奇大家印象中華人對海外的職業技術畢業歸來的留學生怎麼看呢?一樣歧視嗎?在日韓越(不知道蒙古泰國等是不是也是?)這樣的應試社會也是如此嗎?
又不上職業教育 => 又不是職業教育
華人社會都是應試教育...感覺上職業教育或多或少都有污名化的情況。
香港的情況,IVE依然做到職業教育的功用,社會還是認可他。同時,IVE還是可以轉去本地學士學位,(看科目而言,成功機會不少)。
但香港的副學士,香港人都不知評價他... 又不上職業教育,但轉去本地學士學位又十分因難,不上不落。
政府的錢用在那兒?
@prince_e
這樣出來的應該是IVE 事業訓練局的畢業生,但是他們也有明確的升學道路,可以升讀本地本科課程。 如果投身社會,也有不同行業的選擇,比如建築工人、廚師等
怎么说呢,曾有人主张,中国和台湾一样,让所有孩子都能读到大学,后来发现不可行,中国太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了,例如富士康,根本不需要那么高学历的劳工,而台湾的很多制造业都迁往大陆了,本土也会雇佣外来移工。以前玩模拟城市这款游戏,一开始为了给高污染制造业提供工人,是不会去建立学校的,只有等高污染企业纳税足够多,才会建立学校,推动工业转型,当学校全区域覆盖的时候,产业基本都升级到高科技了,可是当下的中国,难啊,教育如同计划经济一般,是为了给工厂输送劳动力,而不是真正去培养一个全面发展而健全的人
不少孩子無法適應普通教育為應試而學習的模式,走進職校後又只被當作兼價勞工培育,而當中最可惜的,是在這種學習環境下仍有自主學習能力與上進心,只是缺乏資源與引導而與機會擦身而過的孩子……
鑒於存在十二年免費教育,香港對應情況應該為毅進仔
看到一半不敢看,因为过于真实,想到身边的同学、自己的弟弟妹妹,过于悲哀
@夜深雪狐 這類技術學校的廣告也在升級,就像藍翔也出新廣告了:
【蓝翔出新广告了!33岁农家主妇的“奇袭”人生| 一门手艺,承载一家人的希望-哔哩哔哩】https://b23.tv/3Ay4ex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等頂尖職業技術學校錄取分數還是超過本科錄取線的,但是這個水平的職校在中國只屬鳳毛麟角
@prince_e
香港九年義務教育,十二年免費教育,衹要有意願,可以讀到高中。
@prince_e
台灣12年國(民)教(育)。
想了解下,香港和台湾的小孩如果考不上高中,都会去哪?社会看待这些学生和正常高中生一样吗?
大型幼儿园,这比喻不错。
一线城市的职校,各方面条件还是相对好一些,但退学率也不低。小地方的我不敢想象。
能考上大专已经算是成功了,将来如果专升本或考上本科,就算职校学生的天花板了。
来福的文章总是很扎实,采访充分,但这篇的小问题是病句和错别字太多,周舟的名字都写错了好几次……
就两个字:真实
这篇文章非常接地气
不知为什么,我一下子想起小时候一直看到的广告词:姐,遇到新东方厨师就嫁了吧~
在中國,生來就是黨的韮菜,躺平吧。
大型幼儿园…多么真实又残忍的评价,我们国家多少孩子就这么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