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台灣深度東京奧運會

喬瑟芬:打破髒水缸之後,台灣體育改革還有哪些未竟之路?

如何吸引具天份的選手投身訓練、提供相關產業生存的市場,並培養社會一套厚實、有溫度的體育文化?

2021年7月28日日本東京,中華台北隊李智凱在東京奧運會男子個人全能決賽期間參加單槓比賽。

2021年7月28日日本東京,中華台北隊李智凱在東京奧運會男子個人全能決賽期間參加單槓比賽。攝:Laurence Griffiths/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21-08-02

#2020東京奧運會#評論#喬瑟芬

2016年里約奧運前夕,台灣網球選手謝淑薇因不滿網協與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下稱中華奧會)所做的教練安排,宣佈退賽,震憾全台,為安撫、協調此事,一度連府、院都出動,教育部長更親赴里約希望能與謝淑薇溝通。隨後,謝宣佈不再接受國家隊徵召的聲明,乘著社群媒體效應,讓過去僅有少數運動迷關心的問題,特別是國家隊制度的陳痾,進入了公眾視線,民怨也如火山噴發。

相隔五年的東京奧運前夕,謝淑薇卻再次為妹妹謝語倢與搭檔許絜瑜遞補進入雙打賽事、卻沒有教練證一事槓上網協與體育署。接著又爆發職業羽球現任球后戴資穎只能搭經濟艙前往東京,官員卻坐頭等艙、商務艙一事,民間不禁質疑:說好的體育改革呢?到底改去哪裏了?

持平來說,2017年至今,台灣的體育政策確實多所調整,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的硬體更新與訓練經費大增,對選手的培訓也開始往對的方向去,但還需要更長的時間等待開花結果,也需要民間持續的參與。當然,現行政策確實也有可以檢討精進之處,只是,政策究竟該怎麼往下一步走,關鍵仍是全體國民如何看待「體育」在國家未來發展中的角色定位,才有辦法回答以下問題:

競技賽事和休閒運動應該以同一套制度來推動並規範嗎?「政府應該做更多」是適合的期待嗎?還是應該由企業贊助、商業市場的運作來取代政府的角色?或者應加入更多的民間協力?這恐怕是東奧落幕之後,台灣社會需要完成的考題。知道自己的期待是什麼,才能回看現有制度還需要什麼調整。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