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如何在極端的未來求存?關於天災與氣候危機的十問十答

氣候變化造就了一場跨世代、跨領域的全球公義運動。

如何在極端的未來求存?關於天災與氣候危機的十問十答
2020年9月1日土耳其,因全球暖化導致水位下降,乾涸的湖上一群山羊經過。

2021年才過了一大半,全球各地的氣候災害已破紀錄地接踵而至,近至上半年的台灣旱情及近日的河南鄭州水災,遠至北美西海岸的極端熱浪歐洲洪災;各地專家都異口同聲指向氣候變化,警告如果全球升溫持續,這些災害將不會再是「百年一遇」的罕見現象,而是會更頻繁地衝擊各地社會,不分國家貧富。

幸而,隨著科學證據越趨茁壯、極端及反常天氣有增無減,否定氣候變化肇因於人類活動的陰謀論,已有退潮跡象。一份上月發佈的調查顯示,在素被視為「氣候變化否定說」溫床的美國,目前相信「全球暖化說」的民眾比持否定者多出四倍,且有近六成表示極端天氣將在十年內為他們身處的社區帶來風險。

越多越多人意識到,氣候變化是關乎人類存續的迫切危機。《巴黎協議》簽訂已過五年,我們距離協議訂明的「2100 年前限升溫在工業革命前水平以上攝氏 2 度之內」目標有多遠?各國又做了甚麼去應對?災害的趨勢如何、全球哪些地方會受影響?未來的環境遷徙可能是什麼樣子?人類在城市規劃、經濟及融資系統上又要如何改善,來應對可能發生的種種危機?

一、氣候變化導致的災害,情況到底有多糟?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