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暴雨帶來的洪水,和以快速反應見長的互聯網之間,拉開了明顯的時間差。以微博熱搜作為座標來看,7月20日下午2點,已經因暴雨而淹沒了部分路段的鄭州,在微博熱搜中得到的話題呈現是「鄭州的海來看我了」——這是近幾年中國民間對城市內澇的常見浪漫化修辭,官媒也習慣用「開啟看海模式」報導城市暴雨。下午5點,一小時內201.9毫米的超歷史極值暴雨剛剛下完,話題「鄭州地鐵4號線成水簾洞」上升到熱搜第6名,此時暴雨造成的慘劇已陸續發生。
直到當天晚上7點半,「鄭州停電」、「河南暴雨救援電話」、「河南暴雨互助」等話題進入熱搜榜,人們才普遍意識到這是一場災難,並開始在社交媒體上積極轉發求助和救援信息。當晚8點之後,水災輿論聚焦在被洪水淹沒的鄭州地鐵上,人們轉發困在地鐵裏的人發出的呼救視頻,但信息也陷入混亂之中,鄭州市政府一度發出消息指受困者已全部被救出,又迅速被求救者發出的信息證偽。在21日凌晨近4點官方通報地鐵中有12人死亡之前,人們對地鐵5號線的救助和傷亡情況所知甚少,而截至本文發稿時,官方也只公布了其中9名遇難者的信息,此外,仍有地鐵失聯者的家屬在要求官方繼續搜救。
信息混亂的局面在後續幾天也沒有得到顯著好轉。一方面,民間依靠互聯網快速建立起發揮「調度中心」作用的自救網絡,但面對分布在整個河南省的大面積受災人口,仍然力有不逮;另一方面,河南政府以沉默寡言的姿態守住了關鍵信息的發布權限,儘管大量市場化媒體在前線發回調查報導,始終未能凝聚起問責的聲音。當局沒有承受需迫切回應的公共輿論壓力,傷亡人數和名單也只能等待官方「權威發布」。
暴雨過後,救援與調查仍要持續一段時間,這創造了一個輿論窗口期,眾多遊離在災難核心敘事之外的社會議題逐一登場,測試民間情緒的水温。
天災與人禍的辯證法
在輸贏敘事裏,輿論監督正是亟待拋棄的西方經驗,中國模式優越在政府有強大的自淨能力。
在河南暴雨發生前,以「宣傳黨和政府的聲音」為宗旨的《新聞聯播》連續5天播報歐洲洪水災情,重點落在死亡和失蹤人數上。《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7月17日也在微博評論德國水災,認為這表現出「西方治理水平」和「人道主義」的破產,並高度認可中國的高鐵和城市建設。7月21日,胡錫進再發微博,指出河南大水「不妨礙對德吹英吹美吹的鄙視」,「不妨礙對西方體制和能力的再認識」。
不尋常的河南暴雨與歐洲洪水同期發生,本是全球氣候變暖的災難性顯現,也共同指向現有的城市設計和應急管理機制應對極端天氣的無力。不過在胡錫進代表的官方聲音裏,最重要的敘事框架並非氣候變化,而是「定體問」:中國和西方的政治體制孰優孰劣?
為了凸顯中國的「制度自信」,清除過去二十年輿論場積累下來的倡導西方經驗的「公知遺毒」,在任何事情上進行中西對比都顯得很有必要。胡錫進6月25日批評美國邁阿密樓房倒塌事故沒有追責,並表示中國有嚴厲的追責機制;7月14日,中國蘇州發生酒店倒塌事故,胡錫進再發微博,指出「像美國邁阿密塔樓塌樓那樣的救援遲緩和放棄是不能被接受的」。儘管遭到不少中國網民的嘲諷,但這套輸贏敘事有效地將重點轉移到敵我之分上,而回避了在事實核查層面對執政者的輿論監督——在輸贏敘事裏,輿論監督正是亟待拋棄的西方經驗,中國模式優越在政府有強大的自淨能力。
由此,7月20日河南暴雨災害發生當晚,專事民族主義「獵巫」的微博民粹領袖@無為李爺 迅速找到切入角度,論證鄭州的「不可避免」和德國的失敗:德國瞬時最大雨量只有鄭州的1/10卻死了100多人。雖然都造成了災害,但前者是天災,後者是人禍。@無為李爺 驕傲表示,「自然災害面前,我們中國政府的救援,就是世界第一。」在接下來幾天,他和追隨者的主要工作是追擊對官方的問責聲音。
不再有公共輿論危機,只有渙散的問責聲音
這種日漸流行的話語認為體制主要由負責任且有能力的精英組成,他們沒有做壞事的動機(比如不會瞞報),而體制也有自己的問責機制,因此輿論批評不可接受。
7月20日當晚,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在微博轉發了一個視頻,視頻內容為《新聞聯播》主播海霞7月12日對華北地區暴雨應對的稱讚:「這才是應對極端天氣該有的樣子。這麼做,也為後續的應對打了個樣。」喻國明批評道,這一自我評價不夠「審慎」。次日,喻國明表示他受到「有關當事方的有組織的反攻」,包括大量的人身攻擊,隨後,他被微博官方禁言。
7月21日,《冰點週刊》、《三聯生活週刊》、《中國新聞週刊》、財新網等內地媒體陸續發出關於河南暴雨的詳細報導。鄭州氣象局連續發布5次紅色暴雨預警而地方政府卻沒有遵守防禦指南(發出停課、停工、交通管制要求)的事實浮現,也引發一部分追責輿論,但並非輿論主流。正如媒體人宋志標所觀察到的:「五號線、海綿城市、紅色預警等焦點只是被提及,尚未被集中,問責輿情可以說相當渙散。」
地鐵遇難者親屬在微博對地鐵集團的控訴得到了不少人的同情和支持,然而任何人直接點名批評政府都會遭遇強烈反撲。一位網民痛斥「垃圾官員」,得到的回應是「你嘴裏所謂的這幫垃圾官員現在還在救援別的地方,這才是不能拖延,迫在眉睫的,沒時間賠罪。」這種日漸流行的話語認為體制主要由負責任且有能力的精英組成,他們沒有做壞事的動機(比如不會瞞報),而體制也有自己的問責機制,因此輿論批評不可接受。
和地鐵事件一樣,被淹沒的京廣路隧道事件也尚有大量事實未經披露。7月24日晚上,兩位倖存者在微博講述當日的經歷,兩人均質疑政府部門在事發前封閉了隧道出口而未封鎖其入口,最終導致隧道堵車而造成慘劇。評論區有網民質疑兩人說法的真實性:「是你本人遭遇嗎?不是的話未經核實的信息請刪掉,耐心等官方信息。」也有網民支持維權並表示:「真讓人驚訝,為什麼說出自己在當時遭遇的情況會引來圍攻?這個網絡世界怎麼墮落成這個樣子了?」7月25日凌晨,兩位親歷者均已刪帖。
兩位香港建制媒體人(鳳凰衞視記者胡玲、香港衞視綜合台副台長秦楓),也在微博呼籲官方公布鄭州京廣隧道的真實死亡人數,他們收到大量謾罵和遠高於評論數量的默默點讚,並和曾經任職鳳凰衞視的主持人沈星一起,被罵為「黃屍(絲)」、「曱甴」。沈星在7月22日發微博稱:「河南政府雖然很差勁,河南人民可真不錯。」收到數百條謾罵和5萬個贊後,其微博被禁言。
需要指出的是,喻國明、沈星,還有其他批評政府的普通網民遭遇的反撲,存在官方支持的職業網絡評論員活動的痕跡,且同樣沒進入此次河南暴雨的輿論主流視野。換言之,圍繞問責的正反方聲音,都沒有在河南暴雨輿論中引發太多關注和討論。如果放在疫情後十分親近政府的輿論環境中看,這次災難明顯激起了更多問責聲音;但如果以2011年北京暴雨事故或2008年汶川地震作為對照,這次災難的議程遲遲未能落在問責上,相關聲音已經弱到無法引發公共輿論危機,也對政府不構成壓力。
同樣遊離在主流輿論之外的,還有對「胡温時代」的閃現懷念。温家寶1998年任副總理期間,指揮當年的長江抗洪,留下的「如果荊江決堤,我就跳下去」的豪言被重新翻出。胡錦濤2008年冒着餘震赴汶川地震災區探視災民的紀錄片也在微博上被重新傳播,似乎默默指向習近平和李克強二人對河南災區的缺席。
普通人視角的「民族性」
7月21日由新華社主持的微博熱搜話題「昨晚的微博太好哭了」,則以普通人的視角切入,渲染河南人民和網民在災難中的守望相助,成功接入民間情緒,不少網民直稱「破防了」。
由宣傳部門主導的救災敘事一慣是自上而下的:最高領導人做出重要指示之後,部隊、武警等人民子弟兵奮戰在抗洪一線,挽救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這一敘事理所當然地佔據了《新聞聯播》等黨的喉舌媒體的版面,
但經過幾年的「年輕化表達」(如武漢疫情期間擬人化的挖掘機)宣傳試驗後,「多難興邦」的傳統救災敘事難以突破網民的心理防線。明顯缺乏「網感」的鄭州市委宣傳部7月20日晚上7點在微博傳達「正能量」:「這場歷史罕見的大雨過後,城市會更乾淨,草木會更加翠綠旺盛!」立即遭遇網民的痛罵而改變措辭。
相比之下,7月21日由新華社主持的微博熱搜話題「昨晚的微博太好哭了」,則以普通人的視角切入,渲染河南人民和網民在災難中的守望相助,成功接入民間情緒,不少網民直稱「破防了」。「太好哭了」是網絡高頻詞彙,常被用來形容電視劇或真實故事情節,也是互聯網時代的重要情緒消費。
同樣,7月21日當天,「胡辣湯挺住啊熱乾麵來了」一度排在微博熱搜榜第二,將河南暴雨和武漢疫情在情感上相關聯,助推了民間力量參與自救、自我賦能的衝動。當晚,「覺醒年代 中國人骨子裏的温良」話題也衝上熱搜榜單,網民引用中共建黨百年的獻禮電視劇《覺醒年代》中的台詞「中國人骨子裏的温良」,形容中國人的民族性。類似的表達還有「中國人真的太好了」、「生在種花(中華)家真的太好了」、「我們的同胞是最好的同胞」。官方用以塑造道德模範的「最美逆行者」雖然仍有被提及,但在此次災難中的動員能力,遠不如由普通人視角出發的「民族性」建構。
豆瓣網民「白麵行歌」也發表觀察,稱「一位向來對公權力比較警醒的鄭州朋友一直處於一種上頭的狀態,對質疑預警不到位和地鐵動作慢的朋友發起攻擊」,她/他分析這是因為這位朋友參與了救災,自覺把自己捲入了共同體中,視一切批評都是對這個共同體的批評。這一觀察也可與此次事故問責聲音之弱相互比照。
微信公眾號「小聲比比」由民族性角度切入,寫出《不是河南這場暴雨,我都不知道中國人這麼牛逼》。這個句式是新時代愛國流量寫作的開端,2020年初,公眾號「青年大院」寫下《沒有澳洲這場大火,我都不知道33年前這麼厲害》,將早被媒體披露為「人禍」的大興安嶺火災重新敘述為「厲害了我的國」。「青年大院」去年被銷號,「小聲比比」也很快刪掉這篇文章。愛國流量寫作還需要一個新的句式,來接入普通中國人將自我寄託於「民族性」的強烈需求。
互聯網公司騰訊敏鋭地抓住了災難中的公關時機。7月21日中午,騰訊官方公眾號發布文章《一個救命文檔的24小時》,詳細還原民間救援組織如何通過騰訊文檔在線協作,調度線下救援。文檔的創建者後來被報導是上海的大學生,有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藉助互聯網的力量投入災難救援行動,完全踩中基於「中式現代性」和「覺醒年代」的民族自豪感。
作為被監管部門和民間輿論打壓了近半年的科技公司的一員,騰訊藉機公關,為的不是塑造品牌,而是爭取「民族自豪感」的廕庇。同一天,中央網信辦發文,針對兒童軟色情問題約談騰訊等企業。三天後,監管部門再次處罰騰訊,要求騰訊音樂解除獨家版權。國家意志正在實行對科技企業的懲罰和控制,在一切塵埃落定之前,如何宣示「忠誠」成為這些企業的重要命題。
水災中的國貨運動
可以肯定的是,經過這場暴雨,國家意志與民間情緒,以更加民粹的形式團結在了一起。
7月21日,暴雨仍未停止的時候,輿論場已經分出不少注意力給水災的次生議題。當天有關「捐款」的話題25次登上熱搜榜,網民開始統計企業和明星的捐款是否「到位」。就像7月1日統計明星是否轉發中共建黨100週年文案一樣,這是孕育出飯圈文化的互聯網對企業和明星的例行道德審查。
歷次災難發生,捐款都是最為挑動社會神經的行為,也最容易讓當事人引火燒身。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時,房地產企業萬科就被網民質疑只捐款200萬太「寒酸」,引發了輿論場關於「逼捐」的討論,最終以王石道歉、萬科追加一億捐款作結。但過去伴隨着捐款而來的,對慈善機構比如紅十字會的質疑,對捐款是否能替代公益的討論,此次災難中幾乎不復存在,剩下的只有愈加嚴苛的道德審查。
作為新現象出現的,是宣稱捐贈5000萬元物資的廈門服裝企業鴻星爾克,突然被網民的道德目光選中,推為民族企業之光。7月22日,「鴻星爾克的微博評論好心酸」是當日關於河南水災最熱的微博熱搜話題,一個迅速建立起來並廣為傳播的敘事是:鴻星爾克作為一家瀕臨倒閉(並非事實)的企業,一雙鞋平均只賣100塊,卻默默捐出了超過自己承受能力的5000萬元。
這一敘事延續了前述對「民族性」的想像,企業被當作情感豐沛的人,一位網民寫下的留言具有代表性:「特別像老一輩人省吃儉用一分一毛攢起來的存款,小心翼翼存放在鐵盒子裏。一聽說祖國需要,立馬拿出鐵盒子,嘩啦一下全倒給你!」這與網民對深陷新疆棉事件的H&M的捐款不屑一顧,及對「河南人民再缺物資也不買維他奶」段子的追捧,形成關於「民族性」的互文。
作為對民族企業的回報,7月23日鴻星爾克的銷售額增長52倍。與此同時,支持者進入其他同類服裝品牌的銷售直播間攻擊主播,要求主播罷賣其他品牌,這場網絡襲擊讓不少主播只能以哭泣應對。民族,資本和國家,三者的邊界在鴻星爾克事件中徹底模糊。這種集體情緒並非憑空而來,正應合了政府對在美國上市企業的警惕,或再往前看,與中美貿易戰、新疆棉事件以來逐步積累的敵我之辨關係密切。可以想見,在「抵禦外敵」的預言逐步自我實現後,類似的「國貨運動」只會越來越多。
7月23日晚上,東京奧運會開幕,關於河南暴雨龐雜輿論場基本進入尾聲。如果看中國網民對東京奧運會的羞辱式評論,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的重新推崇,以及對中國運動員奪取金牌重新燃起的輿論飢渴(以金牌為目標的舉國體制的弊端早在20年前就被充分討論和反思),可以肯定的是,經過這場暴雨,國家意志與民間情緒,以更加民粹的形式團結在了一起。
作為水災輿論餘音的,還有對外媒記者的「圍堵」。7月24日,河南共青團同一天在微博發布「尋人令」,號召在鄭州的網民尋找BBC記者白洛賓,並表示「一定要友好問候一下」。有網民留言「見到可以往死裏打麼?」獲得大量點讚。不過最後被民眾發現的並不是BBC記者,而是德國之聲記者Mathias Boelinger。在鄭州街頭拍攝時他遭到現場群眾的包圍,有市民制止他離開,詢問他拍攝了什麼內容,還有市民指責他「誣陷中國」、「攻擊中國政府」。視頻在網絡上廣為傳播,網民憤怒地譴責在現場幫Mathias Boelinger說話的中國年輕女性是「帶路黨」。
至此,主流輿論已經完全甩開了對水災事故的問責,以及對遇難者死亡人數的追查。
(李瑞洋,何沛芸對本文亦有重要貢獻。)
嘲讽拉满
河南暴雨,中國韮菜,中國人唯一的權利,就是被割的權利阿
zuguoweida
捐款事件是我暑假最寒心的事情,关于明星捐款我不想多说别的,就说说我了解到的。因为我是明星王一博的粉丝,河南作为他的家乡他捐款捐物甚至还奔赴了前线,一路上都默默无闻,没有热搜,我们粉丝内部知道他去前线几个小时后热搜才上来。可是在整个水灾期间,网络上都是对他的质疑和谩骂,最后我忘记了反正是个很有影响力的媒体含沙射影说明星不要去前线会耽误正经人员工作,我不理解,因为路人传出来的视频中王一博包裹得很严,他一句话也没多说只是想救援而已,难道就因为他是一个明星就可以质疑他的好心吗?心真的很寒
新浪新聞7/25有一篇關於鄭州地鐵事件的報導底下留言有許多支持問責以及建設檢討的聲音,並且按讚數大概400-2000之間;災情之下,必然會有許多互相幫忙的溫情報導但似乎問責死檢討的聲音並沒有因此而消失。
之前看到一個内地自媒對內地民眾喊以後你們「歲月靜好」,真的說出心底話來「跟本沒有水災,只有溫情洋溢互相扶持。跟本沒有暴雨,只有大雨下盡忠職守上下一心」。每個國民不用吃飽、不用喝水也可用淚水填滿肚子。
南方都市報記者拍照之後被警察帶走,今日又有西安青年無人機拍照被打,親共分子不知道要如何洗地。
写得很好
这篇写得好
@夜雪深狐 高級黑?
@戰略大忽悠 北京和香港的地方主義涉及中共的核心利益,誰管你民眾同情不同情啊😂
@EricChan 在中国人民眼中,地方主义也分令人同情的和令人憎恶的。香港和北京的地方主义是最令普通中国人反感的,君不见某河北媒体人言及北京地方主义就是一顿猛烈抨击。河南毫无疑问是最令人同情甚至赞赏的,而且河南的上下官员真的在各方面都很努力。
其實這次水災我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地方各省市政府或人民之間的博弈與角力,地方與中央之間對於防洪政策的不滿與對抗,這一點是過去20年少見諸於中國互聯網社會的。誓如新鄉,鶴壁諸縣對於鄭州水災後吸引了過多注意力,導致自己被忽視的不滿;安徽人民對於在颱風煙花與淮河流域上游洪水雙重夾擊下再一次成為洩洪省的怨懟;浙江對於過去數年面對洪災被忽視甚至被批評的不滿。再往前數月,河南與山東簽訂的“水質對賭協議”,以及網絡上鄭州不滿於自家的人工湖需要被填平,以保障黃河以致南水北調工程中對於北京的水資源供給,以致於把矛頭放在北京大量的高爾夫球場。相比於一如既往被壓制的對於政府的質疑,這種地方主義的抬頭才是中共需要去面對的挑戰。
通过此灾,中国人民的团结性,凝聚力又得到了加强。一堆人看到的是正能量,爱的传播等。人民的感动是真实的,文革时期老百姓对毛泽东的忠诚难道不是真实的吗。舆论的引导,不是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选择性地激发出来吗?河南水灾,我们看到强大的民间力量,而郑州市政府到底做了多少事情?河南本来想着就是水灾高发地,相关的安全意识应该比较高才识。而这次水灾确实是不能防控还是过于懈怠?相关人员有没有做好本职工作?如果真是干事不力而不用追责,发生灾难而不用反思改进。那也好啊!反正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中国是个英雄的国家,这片国土最不缺的就是英雄。就让英雄们来填补上面的每一项过失,让伟大的感动迎接每一次的灾难。
只覺得是歷史的不斷重複和循環。辛苦研究人員有心力不斷的研究這些自己很無力的現實。
“帶路黨”,就是“漢奸”。但所謂的“漢奸”,怎麼界定,什麼標準,沒有人知道。這次是翻譯,下次就是胡錫進。這就是養蠱,最後噬人噬己。
經歷過激盪的2019-2021,我最大的感觸是世界各地的反智群體儼然已成為民粹的基底,為民粹源源不斷地輸送能量。無論在中國還是歐美,人們愈發相信和依賴陰謀論帶來的「因外部威脅而抱團」的集體安全感,人群因此被割裂成劍拔弩張的陣營,集權政治抬頭,國際社會進入一個愈來愈難以調和的階段,令人嗅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氣息。略有不同的是,歐美的反智暗湧往往與宗教保守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有內在聯繫,而中國的反智大潮則是常年仇恨教育仇恨宣傳下潛移默化後的集體爆發。故而前者的反智演變為愚蠢偏執無視科學的反口罩反疫苗反亞裔的鬧劇,而後者的反智則成為心懷仇恨拒絕民主的仇外獵巫盲目擁抱極權的馬前卒。很難說得清,愚蠢的反智和仇恨的反智,哪一種對世界造成的危害更大,或許經過相對和平的幾十年後的21世紀早期,我們再一次來到人類反智峰值的邊緣:內鬥與外戰,在野心家big brother的注視與推動下,德先生,賽先生與理女士節節敗退。
感谢系统梳理舆论场荒诞的现状,现在每一次公共舆论事件,仿佛不需要官方出手就能韭菜自己压自己了。看这篇梳理,官方其实是无所不在的。
公帑订阅网评员任重道远啊
唉,家醜不可外揚。但如果制止外揚的這個行為本身就是醜事呢?
求仁而的仁,又何怨。
來福的分析很好看,希望有多些他/她的文章
分析的很不錯啊
感謝端的觀察
在這次水災里我看到的是社會上湧動著的洶湧的,生猛的的能量。這股能量是過去10年互聯網逐漸普及下,互聯網話語權逐漸下放所帶來的。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不管這股力量終將帶往哪個方向,總比一潭死水能帶來更多變革。畢竟現在內地互聯網的潮流是「義和團比公知要好嗎」。更重要的是自媒體公眾號的興起讓小粉紅,工業黨,入關人等各種勢力興起的同時還能繞過體制吃上飯,這必然會鼓勵觀點和政見上的差異與不同,畢竟差異化才能擴大自家輿論的市場,以致與隨之而來的攻伐與爭論,不安於現狀才是改變的開始。
如果是@Unicorn 如果是太魯閣事件,內地網民恐怕已經是高呼反轉,然後把指責的焦點放在掉落的工程車司機上了吧。你說評論區里的諸位是在尋求優越感,你說這些話又何嘗不是呢?不然你為什麼要在批評的言論里大搞whataboutism?還不如就事論事去談吧。
政府是黑箱,輿論民意也是黑箱,無法檢驗本文命題是否成立。繼續努力猜吧。中國人的道德狀態如何?果真是能夠被習思想改造嗎?毛的年代都辦不到的事習能辦到?
中國人覺得高雄氣爆案市府被中央糾正、判刑判賠、國營事業總部南遷不叫咎責,台鐵太魯閣案重新檢視所有施工案場、最高到副局長都受懲處不叫咎責,那連到底死了多少人都不清楚也不讓追問、案發現場連事故細節都一片空白忙著刪除網路影片與文章箝制言論算什麼?從SARS到武漢肺炎一模一樣的全面否認封鎖消息直到爆炸到現在危害全世界還在阻擋國際調查算什麼?五十步笑百步尚且叫人鄙夷,五百步笑五十步就是全然認知失調而已。
無論是真心誠意、或只是因為沒有其他選擇基於心理需求只能自我催眠,是中國人自己的事,但全世界負面觀感數一數二的國家要是覺得別人面對自己優越感還需要特別找,也太自我貼金了。
另外所謂反思應該是要能留存下來的,中國互聯網上能有所謂『反思』可言嗎? 這部分我還是比較懷疑的。
長期以來看到發生災難事故,最常被激起的是對死傷數字的質疑。
我的疑問是:
政府是否有隱瞞人數的能力?
政府是否有隱瞞人數的動機?
民間是否有查核人數的能力?
最后吐槽一句,我觉得民众截下bbc记者,和19年hk青年截下讲普通话的人,或者没收/损坏拒绝删除照片的人的手机,侮辱殴打搬开路障的人,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前者还更轻微。
@unicorn //民间依靠互联网快速建立起发挥“调度中心”作用的自救网络// 是作者没写还是你瞎了 怎么,还得跟着新华社一起歌颂了?
认为只有端的这种反思才是反思的那才是真不会反思
楼下,认识到现实才可能有真正的反思。。。正是看到了其他国家在这种事件上并不能处理得比中国更好,我们才知道不要妄自菲薄,不要在敌对的舆论环境中迷失自己。好的要坚持,特别是全国上下一心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人民的善良,这是优势。在这个基础上也要坚决问责,并且不断总结,提高应对大灾大难的科学的方法。
一定不能掉到舆论的沟里去。比如这篇,什么自我感动,多重叙事,等等。似乎我们的感动,善良就是不正当的,是被煽动的,包含为了掩盖问责的目的,是需要解构的。其实在大陆的人有多少分不清楚?那都是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是实实在在的感动。这是基础,是90%以上。微博上的一些极端话语就能代表大陆的理论环境和精神了?就能解构这种善良和凝聚力了?不可能的。我不否认有些人趁机党同伐异,捞取政治资本,制造舆论逃避问责。但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做的不好,肯定逃不掉。但“民间情绪”不是这么简单就能控制的,就能煽动的。我觉得端的这篇文章和很多外面的观察者一样,活在一种叙述的架构里,完全不切实际,把中国大陆的民众当成没有主体性,任人宰割任人操纵的人,把中国的舆论场当成垃圾堆。但是微博就是一个twitter啊。你挖挖twitter一样是个垃圾堆啊?你挖挖连登那连垃圾堆都不如啊?怎么没看见有什么深刻分析这些地方的(前两天端的圆桌,关于网络人肉的,还只引用连登,分明是在垃圾堆里觅食啊)?民主的垃圾堆就不是垃圾堆了呗
@maximus
你少跟我掰扯那些有的没的,我就问你事故发生几个月了,台铁改革了吗?合着死伤了三百多个人(比河南水灾一省死的还多),台铁发布几个内部处分这事就算完了?
高雄气爆毁了几十个人的人生,合着赔个几万块钱,负责人蹲两年牢这事就算结了?问责呢?
去年南方澳大桥垮塌,谁被追责了?当时承包这项工程的企业和负责人哪去了?当地长官谁辞职下台了?问责在哪呢?
说到太鲁阁的事故,部分港台新闻媒体就抓住机会丧事喜办,遇难者尸骨还未寒,就开始夸耀当地民间救援力量反应迅速如何如何,似乎死了五十几人还没有炫耀他们民间团体的活力来得重要。
说到河南水灾,来自全国各地数百数千支民间救援队几十万人的民间救援力量在他们眼里就和消失了一样,这些民间的救援行动在这些媒体眼里就成了炫耀“民族性”了,就成了“民粹”,他妈的你又算是个什么东西?
问责当然可以,但有些人到底是来问责的,还是来找廉价优越感的,你们自己心里清楚。
为什么有人可以无视问责制,然后一直关注“其他国家也这样啊。”的言论…..
很大程度上,真正重要的不是其他国家怎么说,而是去想“什么样的制度、政治、道德行为,才能说是‘有德性的’?”,至少需要一点古希腊哲学家(至少是苏格拉底式)的反思吧?
看到好一些留言说其他国家怎么样的言论,看来你们的反思性意识超级无敌薄弱,而且超级可悲。
哦,端传媒没报道太鲁阁吗,没在推动追责吗,你看到端传媒在歌颂太鲁阁吗,你要把读者评论和媒体报道混为一谈是你的癖好我不管,别在这扮清醒人士。说一句河南水灾没有形成追责声音就刺痛你的爱国玻璃心了?
@maximus
你也差不多得了,都是受过教育的人,在这里装什么大尾巴狼呢?🤗
这篇报道的评论区(尤其是繁体字评论)有多恶臭你以为其他人看不出来吗?
高雄气爆案的问责在哪呢?几十个人的一生都被毁了,合着就赔点钱,责任人蹲两年班房这是就算结了?
太鲁阁事故的问责在哪呢?台铁改革了吗?死了这么多人合着台铁内部发布几个内部处分这事就算完了?
动不动就是“中国社会如何如何”,这群人什么时候拿相同的标准审视过自己?
读了这样一篇短篇报道就以为自己了解过这场灾害乃至中国社会的全貌了,如果这都算不上偏见,那什么才是偏见?
你以为我讲端传媒越来越像一个港台人士找无聊的优越感的回音壁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楼下,这篇文章提出的比较都是跟中国的过去比,只有你搬出了港台,究竟是谁偏见更多?
有些脑子进水的人在这场危机中看到的是“国家意志与民间情绪,以更加民粹的形式团结在了一起”,但他们却看不到在这场危机中官方,企业和民间救援队在救援上的通力合作。
在这场危机中,来自全国各地数千支民间救援队,超过四十万志愿者携带物资奔赴河南协助救灾,如果这算是一种民粹情绪的话,那我真心希望这样的民粹情绪在中国越多越好。
你但凡随便在Google搜索一下“民间救援队奔赴河南”,你都能发现在这场危机中中国社会的团结,以及中华民族这个年轻的共同体的身份构建有多么成功。
这篇文章的叙事逻辑完全可以在发生类似灾害的情况下套到香港和台湾社会的头上,而不会有任何的违和感。
这篇报道有多少狭隘的偏见暂且不论,不过端传媒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区倒是越来越像是一个港台人士自嗨➕找优越感的回音壁了,我很失望。
philhk12:请不要一下就扣“中国人喜欢如何如何”的帽子。
中國人很喜歡比較,水災說比德國死少很多人(先不管數字的可靠性),感覺人命很賤,不是應該一個都不能少? 不是應該問還有甚麼可以改善?除非他們覺得有些人是可以disposable,可悲
感謝端的專題報導。在現在非左則右的大環境下、對中共宣傳體系和操縱輿論的方法能有如此深入分析的報導實屬難得。
網路上本就充斥混亂紛繁的意見,但在中國網路場恐怖的是歷劫的清醒人們想發些理智的聲音,一頂「遞刀子」的民族大帽扣下來,只能倉皇刪文,運氣差一些還會被惦記著扯出來鞭屍。在這裡連普通人都做不了。
早該圖圖了
中國輿情就是各種怪誕不經,一個勁的找民族優越感,不講是非,只講集體,還是特別情緒化的那種。
氣象局發出的警告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及落實,還是警告系統還沒有更新雨量數據?以澳門為例,隨着近年8、9甚至10號風球頻發,相應的警告標準已相應提升分級及更新,特別是經歷過天鴿台風後,預警系統完善了許多,市民應對台風的意識也提高,敏銳起來。
回复hsingtsan,有肯定是,但程度类似吗?所反映的舆论环境没有质的区别吗?
我觉得那种描述方式有一棒子都打死的感觉
我看到是说鸿星尔克去年亏本了两个亿,还捐了500万感动国人。。。。河南水灾时,刚好在b站看到一个讲河南758事件的视频。点开来首先就是看到几条红色的弹幕:“注意,这个很可能是回旋针的小号”,要不是之前的报道,我都还不知道这个回旋针是谁。。。。现在这个弹幕已经没了。在剩下的弹幕里看到一条:既然在75年已经发生过这么大的灾难,为什么今天还是一样的措手不及(大意)。。。
同意davidlin的說法,但是其實這種網路環境不僅限於中國,即使在世界其他發達的民主國家,網路上呈現的論調很多也是這樣
中國的網路環境、社會環境就是一個無知、荒誕、仇恨堆積的修羅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