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下午,台灣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240例本土確診、5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中新增2例死亡。疫情爆發至今,已累計14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表示,18日新增的240例本土確診案例,與先前的群聚案直接相關的有台北茶藝館88例、萬華區活動史67例、獅子會相關群聚2例、進香團2例、宜蘭遊藝場1例。群聚關聯不明51例、疫調中29例。
自2021年5月15日大台北地區的疫情警戒升至第三級以來,中央流行指揮中心便宣布,醫療院所將會進行分艙分流、落實輕重分級制度:將「負壓隔離病房」、「專責急救病房」、「專責醫院」留給重症病患,無發燒、無積極治療需要之輕症者,則移至「加強版集中檢疫所」,以確保醫療量能;也會設置戶外篩檢站、運用遠距醫療診治門診病患,避免大量人潮湧現醫院,造成交叉感染。
但,儘管中央積極部署醫療量能,然而在疫情急速升溫、連續三天本土確診破百例的態勢下,「前線」各地的醫療院所仍傳出採檢人潮湧入急診室、排擠到其他重症患者和緊急傷患的情況。除了有輕症病患不願轉移至「加強版集中檢疫所」、佔用醫院急診床位之外;也傳出重症病患也沒有急診床位,為避免在室內執行插管發生飛沫傳染,急診醫師只能在戶外插管。
原本的就醫民眾,加上等待採檢和排隊施打疫苗的人潮,使得醫院急診室爆滿、第一線醫護人員疲於奔命,連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也出面喊話,請輕症民眾不要直衝急診、耗費醫療資源。雪上加霜的是,預約施打疫苗的跟著滿載,指揮中心宣布5月15日起不再接受「自費疫苗」預約,但保證「已經預約自費疫苗者可以繼續施打、數量足夠」。不過,許多民眾按照預約前往醫院,卻發現自費疫苗預約被臨時取消,有些醫院甚至連「公費疫苗」也公告取消施打。
對此亂象,陳時中回應,有可能是醫院報上來的疫苗數量沒計算好、有所落差,19日會再配送4萬劑到各醫療院所。
但未來若疫苗陸續到貨、前往接種的民眾越來越多,已經被採檢、就醫民眾所擠滿的醫院,也可能再被施打疫苗的人潮影響動線。
因應台灣日漸嚴峻的疫情,18日上午,總統蔡英文也特地到疾管署的疫情指揮中心視察,並發表對外談話。蔡英文表示,除了從國外購買的疫苗將會陸續到位,國產疫苗的研發也在預期進度上,國內疫苗廠商如聯亞生技、高端疫苗都已經進入臨床實驗第二期,預計7月底以前供應第一波國產疫苗。
截至今日為止,台灣疫苗累計接種人數為22萬352人。
17日在指揮中心記者會上,衛生福利部次長石崇良才說明,全國負壓隔離病房總共有760床、分布在全台87家醫院,並在本週開設全台172家急救責任醫院、專責病房約2412床。根據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有醫護人員24小時進駐,可以視訊的方式安置輕症病患,負責該檢疫所的醫院也會提供醫囑、藥物治療。現在起,若有新確診的輕症病患,或是自發病日起住院超過10天以上、評估已不具傳染力或傳染力非常輕微者,都會移到集中檢疫所。
然而,石崇良言猶在耳,短短一天之內,疫情最熱的北部地區就達到醫療量能緊繃的地步。石崇良今日再度向媒體公布,截至18日早上為止,雙北、基隆與宜蘭負壓隔離病房僅剩47間,專責病房只剩28間;昨天,新竹以北的集中檢疫所已開出約800床,專門收治輕症病人,希望把負壓隔離病房保留下來給症狀較嚴重的患者。
不過,新北市板橋區亞東醫院、高雄市鳳山區仁惠醫院,先後在這兩天傳出院內感染,尤其亞東醫院是醫療層級最高的「醫學中心」,又位於新北市確診病例最高的板橋區,恐怕讓原本就非常緊繃的大台北地區醫療量能,雪上加霜。亞東醫院醫療副院長邱冠明對媒體表示,為確保重症患者的醫療需求被滿足,將不會封院,但已經採檢院內同仁、實行「降載」措施。
除了部署基層醫師投入社區篩檢工作、分散採檢人潮以保全醫療機構的收治量能之外,陳時中也呼籲,「疫情期間病房不是大家可以自己選的,要依照專業做最適分配,才能讓社會資源做最有效的運用」,希望患者服從醫療指令。
但根據曾密切接觸防疫工作的第一線醫療人員透露,目前檢疫所的數量已經非常緊張,部分快篩陽性的患者,也會被請回家中或防疫旅館隔離。台北市便傳出,有防疫旅館收容快篩陽性病患,引起旅館其他住客、工作人員恐慌的情事。
為什麼急診室會如此爆滿?
台灣的醫療體系有所謂的「分級醫療」,最高層級的「醫學中心」肩負研究、教學以及治療急重症病患的任務,其次是「區域醫院」、「地方醫院」,最後是以社區為單位的「基層診所」。不過事實上,台灣長期以來一直有醫療資源被濫用、分級制度沒有完全落實的問題。
「承平時期、去年疫情還沒有這麼嚴重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有很多民眾濫用急診資源,小病不往診所、卻往大醫院跑,急診室本來就經常處於爆滿或即將爆滿的狀況,」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廖郁雯解釋,現在緊張時期,民眾只要看到指揮中心公布的確診者足跡跟自己重疊,或是有一點呼吸道症狀,就想趕快到急診室排隊。
此外,由於現在許多醫院的門診已經滿號,或者正在實施「門診營運降載」(取消或暫緩門診,將醫療量能留給急、重症病患),許多傷病程度較輕微的人流,也從門診流往急診室。
為了分擔醫院急診室爆滿的人潮,指揮中心已商請地方政府設置「社區篩檢站」。不過,目前「社區篩檢站」仍是由地方醫院或區域醫院設置「戶外採檢站」,尚未在最基層的「社區診所」建立採檢據點,而且在醫院設置「戶外篩檢站」的做法,也有相當風險。不過,戶外篩檢站亦有位於戶外、通風良好的優點,如何能夠選得恰當位址,能夠讓篩檢動線與一般動線分離,是現在防疫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廖郁雯解釋,進行篩檢時,醫護人員必須把棉棒塞到民眾的鼻孔、咽喉深處,這種侵入性動作非常容易使受檢者咳嗽或打噴嚏;因此,醫院的「戶外篩檢站」應該只是一個「應急用的分流措施」,長期而言還是得落實分級制度,並在有完整防護設備的室內空間進行採檢。
「篩檢處跟急診絕對要分流,」廖郁雯認為,必須讓基層診所、地區醫院、區域醫院把醫學中心的重擔分掉,「不要讓所有的(篩檢)民眾全都塞到醫學中心急診室。」
不過,5月18日指揮官陳時中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雖然讓基層耳鼻喉科醫師投入社區篩檢工作,但目前暫不考慮在診所就地篩檢,仍會選擇在社區廣設篩檢站,必要時不排除開設自費採檢。
除了一般民眾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台灣已經全面進入社區感染、確診案例連續好幾天破百的情況下,針對每天面對大量採檢、就醫民眾的第一線醫護人員,有沒有安排定期採檢?5月16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才發布規定:醫療院所需定期(5至7天)針對「高風險單位」(如:急診、加護病房及專責病房等等)醫療照護相關工作人員進行鼻咽或深喉唾液採檢。
事實上,定期讓醫療人員採檢,也沒有這麼簡單。廖郁雯引用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論文指出,「主動監測」的優點是可以及早辨認確診者,但若真的針對醫護「普篩」,大量無症狀或輕症的醫護人員被檢驗出陽性,也可能加劇工作人員之間的不安全感,影響防疫醫療團隊的士氣。
防疫前線:萬華剝皮寮
實際到本波疫情中確診案例最多、也設有最多快篩站的萬華現場走一趟,這個疫情熱區幾乎已成空城,路上的車流和人潮也明顯不如平常。從龍山寺捷運站出來,廣場上仍可見十多位街友聚集;再向東前行一個街區則是剝皮寮,這裡是台北碩果僅存的的清代街區,曾經歷過多年的保存和拆遷爭議,在 2009 年完成修復之後,因為曾作為電影《艋舺》拍攝場景,而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
然而在疫情之中,剝皮寮外已經用交通錐圍出了封鎖線;入夜之後,停在路邊的軍用悍馬車,流露出一股肅殺氣氛,和街邊清末、日治時期的歷史建築為鄰。萬華的群聚感染事件爆發之後,指揮中心已陸續在萬華地區設置了五處快篩站,這些快篩站的設置地點除了醫院之外,也還包括一些和周邊社區隔著一段距離、相對空曠的場所,而剝皮寮就是其中之一。
事實上,剝皮寮之所以會被選為快篩站設置地點,竟與當年的歷史建築保存作法有陰錯陽差的關聯:在街區被保存下來之前,剝皮寮的居民其實就早已全數遷走。在保存方案剛剛出爐時,曾讓不少人批評,剝皮寮只是「沒有居民生活其中的活標本」;然而當年的主事者恐怕無法預料到,這個居民遷走後留下來的空屋,居然會在多年之後的疫情之中,成為適合作為快篩站的現成場所。
繞到2003年曾經爆發SARS疫情、留給台灣人慘痛經驗的和平醫院,因為再次出現Covid-19確診病患,因此也設有篩檢站。傍晚時分,篩檢人員正好換班,化學兵則在大把大把地將消毒劑往她身上灑,脫下防護衣後,篩檢人員的背後,濕了一大片。
醫師呼籲:「症狀輕微,不一定要立刻來篩檢!」
事實上,不只是病房與收容快篩陽性患者的檢疫所出現「緊繃」狀態,就連前端的篩檢工作,也逐漸顯露出篩檢量能不足、病患分流困難的問題;指揮中心表示,疫情期間,全台灣單日的檢測量能為每天2萬7682件,但仍不太足以應付前來篩檢的民眾。
目前的篩檢,分為兩種,一種即是剝皮寮快篩站所提供的「快篩」,針對抗原作檢測,只需要 15 分鐘就能知道結果,但準確度較低,可能會有「偽陽」或「偽陰」的狀況出現;另一種則是送往疾管署的實驗室進行PCR 檢測,準確度較高,但需時較長。
以台北地區為例,現行的篩檢流程是,曾經在 4 月 15 日之後去過萬華等疫情熱區、出入過茶藝館的工作人員和顧客,或曾因上呼吸道症狀在萬華就醫的民眾,只要有篩檢意願,就可以在每日的上午 8 點和下午 1 點前往萬華的五個快篩站排隊、索取號碼牌,但這也意味著前往快篩站的民眾,可能有仍未出現 COVID-19 症狀的人,也可能有已經出現症狀的患者。
而以目前的抗原檢測原理而言,前階段社會大眾擔心的「偽陽」情形,機率已經大幅減少,且陽性患者亦會被列管、留下醫治,原則上問題較小;反而是患者在初發病期,萬一因為抗原不足而出現「偽陰」情形,更令人擔心。快篩後若結果為陽性,便會由救護車將個案送往集中檢疫所,而檢體則會被送往 PCR 實驗室作進一步檢驗;至於陰性個案,為了避免「偽陰」現象,醫護人員也會建議受檢者返家後持續進行健康監測。
不過,由於快篩站處理量能有限,因此有些無法拿到號碼牌、卻已經出現症狀的患者,便會直接前往醫院急診。
有些醫院直接指定為快篩醫院,所以本就有做快篩的安排。然而,並非每家醫院都能滿足民眾上門「懷疑自己有症狀、想做快篩」的需求。
在台北某醫院急診科任職的陳醫師向端傳媒表示,一般醫院的快篩試劑數量未必充裕,而且通常只會保留給需要緊急進行手術的病患,因此醫護人員會將檢體送去實驗室進行 PCR 檢驗,然而從通報、送驗,到得知結果,最長可能需要花上兩、三天的時間。
「在等待 PCR 結果出爐之前的時間裡,醫生只能囑咐病患返家休養,不要出入公共場所,但實際上並沒有強制力,也不像居家檢疫那樣,有法源、有罰則可以作監控。」此外,陳醫師也不認同所有醫院都應該無限制開放快篩,「快篩一樣有侷限性,有可能是『偽陰性』,卻會讓確診者卸下防疫戒心,反而對社區造成感染的風險。」
此外,有些人前去醫院急診,有時只是因為公司老闆要看快篩陰性證明、卻又排不上社區快篩站,然而就算前往醫院、走通報程序,PCR 結果出來之後也只會通知陽性的確診者,並不會發給受試者「陰性證明」,「基本上如果三天之後沒有接到通知,就是代表陰性了。」
作為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陳醫師也坦言現在的狀況很難解決,只能先將去過萬華的人集中在戶外處理,避免在院內造成交叉感染,「我們只能和民眾呼籲,如果症狀輕微,其實不一定要立刻來採檢,可以觀察一陣子,同時也要繼續宣導,不是快篩『陰性』就沒事,公司老闆也不應該要求員工一定要取得陰性證明。」
18日的本土確診案例,雖僅有240例,乍看有比前一日的本土333例稍減,但並不意味著疫情趨緩,醫療系統亦持續緊繃。為了因應情勢,教育部在今日宣布,自5月19日起至5月28日止,全國各級學校及公私立幼兒園停止到校上課,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補習班等各類教育機構亦同時配合停課,請所有學生在家學習。
至此開始,台灣亦進入了全球大多數國家都經歷過的「全體學生網課」狀態。不過,在家上網課,需要充足的電力支撐,台灣的電力系統,卻在短短一週之內,再度出現停電事件。
因民眾在家防疫、氣溫極高,冷氣需求增加,用電量隨之攀上高峰。17日下午,13日跳機的興達電廠燃煤一號機組,再度跳機。台電提前啟動正在歲修的核三一號機,緩步啟動、準備併聯發電,卻宣告失敗,最後讓日月潭水庫也加入水力發電救援,才停止「分區限電」的狀況。
一週內兩次停電,讓民眾抱怨不已,更擔心出現大人在家防疫、孩子在家學習卻再度遇上停電的窘事,加以中南部缺水問題雖已因少許降雨而紓緩、卻也未完全解決。疫情、停電、缺水、高溫數大危機夾擊,台灣民眾是否依然能夠保持情緒平穩,遵守醫療與防疫體系指示、配合相關的篩檢與就醫政策?嚴格考驗著台灣社會的韌性。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