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

誰是蔣經國:中華民國在台灣,意外的國度如何有了意外的民主?

2020年公開的蔣經國日記,是胡佛研究所學者林孝庭長達六年蔣經國研究的「最後一塊拼圖」,如今,拼圖成果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1987年10月10日,台灣總統蔣經國在公眾場合露面,以輪椅代步,主持雙十國慶大典。

1987年10月10日,台灣總統蔣經國在公眾場合露面,以輪椅代步,主持雙十國慶大典。攝:Yang/AP/達志影像

特約撰稿人 林怡廷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1-05-07

#蔣介石#林孝庭#中美冷戰#蔣經國#中華民國台灣#中美台#二戰#蘇聯

1987年,日暮西山的蔣經國做了影響台灣深遠的兩個決定。7月16日的「解嚴」和11月2日的「開放探親」,同時開啟了台灣民主轉型和兩岸交流的時代。34年後,蔣經國兩個當時看來是「平衡」的決策,儼然成了台灣和中國之間的兩股張力,形塑今日台灣的新冷戰處境。

當大中華的黨國史觀隨著台灣民主化走下神壇,台灣史觀逐漸為主流接受,林孝庭的「中華民國在台灣」歷史視角,能帶來什麼啟示?

2020年12月中,國史館舉行了一場為期兩天的研討會,主題名為「威權鬆動:解嚴前臺灣重大政治案件與政治變遷(1977-1987) 國際學術討論會」,以1977年中壢事件為起點,1987年解嚴為終點,從各個面向探討這十年來,張力最激烈的台灣民主過渡時期。其中邀集美國、日本、台灣學者的「1977-1987年的蔣經國因素」,是火花最多的一場,無論台上或台下,對蔣經國的評價分歧。

「威權鬆動」研討會上的火花,映照了蔣經國的複雜面貌和他對台灣的功過。以台灣史的角度,從中國敗逃來的蔣氏政權,是外來的壓迫者和人權侵害者,台灣民主是由一代代前仆後繼的台灣人血淚鋪就而成的果實;以中國史的角度,中華民國政權來到台灣,實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截然不同的民主政體,是「華人社會可以實現民主」的證明,也是中國民主的最佳示範,晚年讓台灣解嚴的蔣經國才是關鍵。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