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讀者十論:自由人,很美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圖:端傳媒設計組

端傳媒社群組

刊登於 2021-04-16

#讀者十論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Wessy,回應《空前擠壓與畸形生長:中國女權的內憂外困

女性的重新賦權,不代表要讓男性夾著尾巴做人,但是中國社會那樣地魔幻競技場,懵懂者殺出的一條血路,往仿效霸權者的路子走,有需如此驚訝痛心或者稱之為憂患嗎?貧脊的養分真能開出白蓮,才是俗世異端。你的嘩眾取寵,我的真情流露,除了拿起筆在網上發洩平衡下快要滅頂的無助,這種自然情緒反應,我實在無法責難一個求助無門者的過激吶喊。

當然,我無意讓賣弄悲情變成尋求對等者的一種標籤,讓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最自在的面貌生活,平凡的毋須被特意凝視,我們是一個自由人,這樣就很美很好了。

路上懵懂的孩子啊,要知道,推動社會改變的,不會只是社會上你自認歸屬的那方性別,也需要另一半,並集結一個世代,再交棒給下個世代,才能有那一絲絲一縷縷的希望跟氣力,祝平安、四時皆好。

2. 好格等,回應《日久他鄉是故鄉:從「中國回教徒」到「台灣穆斯林」

想聽更多 B 面的故事!

以前曾聽說過台北清真寺位在的新生南路又稱「天堂路」,因爲整條路上遍佈各種宗教的聚會場所。當時並不以爲意,也沒細究原因,畢竟生於多種宗教信仰、民間習俗共處共融的台灣,並不覺得這有什麼特別。但是在出了國之後才發現,這種信仰間互相尊重融合的現象並不普遍。讀完這篇報導,我想也許也正因為是當時國民政府的處境所造就的,毫無餘裕的困境而迫使他們不得不在宗教自由上提供最大的寬容,以贏取最多的認同。

3. madlex,回應《麥海珊:在電影裏講述,香港人的恐懼是有多少層?

恐懼對人最大的破壞,即是讓人主動去做一些自己不願意甚至是厭惡之事。谷分數,做樓奴,中國人的「內捲」,香港人的「自我審查」,莫不是如此。施予恐懼者本需要付出莫大的成本來逼人配合,你若恐懼,則他們將零成本笑到最後。故能夠逼得他們每次要掏出槍頂住你個頭才能讓你屈服,本身即是種勝利,世上哪有如此運作的長命系統呢?

4. 雨月,回應《什麼是「華語語系」: 從港臺、滿洲、跨太平洋看華語世界的去殖民與流變

這個討論生動的展現出了語言中的權力政治。把華語使用者創作的文學稱為中文文學或者華文文學本身就帶有範疇定義的權力意味。要反抗這種定義下可能出現的中國權力中心感,就需要創造新的概念框架;按照閲讀後的粗淺理解,一者是要降格大陸文學為華語語系之一員,二者是解構中國內部文學為各少數民族社群與文化的文學,並以語言殖民的維度去理解。這些角度都很有拓寬思維的價值,而且有助於解決學術討論中的概念混淆問題。

與此同時,如果說中華民族是一個被創造出來的想像共同體概念,其實華語語系/Sinophone、Chineseness等也都是概念創造的嘗試,需要觀察這樣的概念是否具有長久的生命力。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標準,是名詞本身在閲讀者頭腦中激起的聯想是否符合名詞創造者本身希望設置的詮釋。從這個角度上,「華語語系」這個中文名詞確實不如Sinophone這個英文原詞精準和好用。

5. jackhui、EricChan,回應《從年輕人偶像到「最不穩定因素」:反壟斷案背後的馬雲,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

jackhui:我覺得把阿里的處罰看成受到馬雲個人的牽連也許有點本末倒置了。

馬雲的個人言行也許對一些事件產生了促進作用,但世界上增強互聯網企業監管的風氣本就遲早來到中國。馬雲被打壓主要原因在於其代表着的互聯網企業發展路徑被反壟斷路徑挑戰。所以我們能看見的處罰大都落再阿里巴巴,而不是馬雲身上,因為這和馬雲的個人行為無關。

其他互聯網巨頭根本不可能心存僥倖,互聯網行業的經營模式的改變本就必然會落到他們身上,區別只在於是被動被處罰,還是主動改進罷了。

EricChan:從年輕人偶像到「最不穩定因素」的變遷是代表着中國一股思潮乃至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回到10年前,當年香港的社運還是由80後擔大旗。社運的背景亦有着濃重的左翼色彩,從皇后碼頭,反對地產霸權,反高鐵,反對新界東北開發。背後是對香港當年官商合謀,政策傾向大財團的不滿。而當時內地輿論場乃至於官方的定調對此的批評是這些80後青年都是「廢青」,妄想不勞而獲,發着福利社會的大夢,而不是像他們一樣努力奮鬥,力爭上游。

到了十年後,內地輿論場風向在最近兩年急速左轉,左派的聲音越來越大,對於同期香港社會運動的批評也轉為批評香港抗爭者不把矛頭指向資本家大財團,地產商,而是指向中共的管治。然而回顧香港社運的發展歷程,反對大財團大資本家已經是10年前的社運議程,這十年間香港人已經明白,問題的核心在於政治制度,而不僅僅是大財團和大資本家。而中國網絡輿論場其實也有很多人明白這一點,並且在網絡上表達了這個觀點(然後被刪帖禁言封號),特別是在校大學生以及90後的年輕打工人。

扯了這麼多有的沒的,跟馬雲,跟一個時代的終結有什麼關係?事實上中國年輕人的思潮,對於資本財富的思考跟香港年輕人走過的很類似,只是出現在時間上的落後,從火紅的左翼年代,到經濟起飛時對於資本的崇拜,再到資本壟斷下對於公平分配的訴求。馬雲在中國正式加入WTO時創業(順帶一提,「亂港四人幫」中的李柱銘為中國加入WTO作出大量遊說工作,卻被中共不斷攻擊,可見在中共眼裏,反共愛國者比港獨更需要作打壓)。這是中國面對全球化下國際分工的發展機遇的時代。對於年輕人而言,馬雲是那樣的「親切」:沒有很高的學歷,沒有官方的背景,沒有資金的支持(其實軟銀孫正義有2000萬美元投資),靠着自己的眼光智慧和能力發展起自己的事業,改變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馬雲的經歷告訴當時的年輕人:「只要努力,不論出身,他們也可以」。

然而過去幾年,現實一直在打年輕人的臉。從李克強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到「新四大發明」的誕生,那個「只要努力奮鬥就能成功的時代」被證明不過是一場口號。現實是這些巨型企業作為經濟的火車頭時,普通人大概率是這些火車的燃料。年輕人也終於明白,他們不可能成為下一個馬雲,他們只會是「馬雲們」的燃料,至於這個火車的駕駛員是誰,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但更多的是知道卻裝作不知道。

EricChan:@jackhui:主要是當中的轉折缺乏過渡,過渡中的政治角力也不透明。螞蟻金服上市都經過了所有監管部門審查,就差臨門一腳了。結果馬雲一番講話後就被官方煞停。而官媒第一時間的回應也是批評馬雲太狂妄,而不是螞蟻背後的金融風險。

jackhui:@EricChan:你覺得馬雲為什麼沒事要在那時候做這麼一個發言,他是不懂得在關鍵時刻低調點嗎?

明顯在螞蟻上市前相關問題已經在進行討論,並且討論方向與馬雲的期望不一致,才會導致馬雲會在那個時刻採用公開發言進行造勢。而馬雲的發言,導致的結果可能就是政府也不在通過私底下溝通解決問題,而是粗暴打斷上市流程,目的和改革方向大家現在也能看到了。

爭議點估計主要在以金融公司還是科技公司上市,影響的主要是估值。這種爭議並不影響上市審批流程,螞蟻本身公司肯定也沒啥問題,審批流程當然可以走。

對公眾而言,事件開始於馬雲的公開講話。但據此認為事件就起源於馬雲的講話也太簡化了,成套的監管邏輯變化能在一個講話後形成嗎?

至於有關你討論的創業問題,「反壟斷」的改革方向不就是為了重新復現有利於創業的時代嗎?

6. NoahQi,回應《從年輕人偶像到「最不穩定因素」:反壟斷案背後的馬雲,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

照新自由主義的脈絡,馬雲一直以來的作為和方法論都可稱得上「新自由主義的英雄」,而今天馬雲遭遇的滑鐵盧,某種程度上也是新自由主義在中國命運的縮影——頗有種「用完即棄」的意味(想想改開以來官方對新自由主義明裡暗裡的推崇)。而如果馬雲真的是新自由主義的英雄,在威權體制下試圖爭取自由市場的位置,試圖撼動國有經濟,那麼,從經濟自由達致政治自由的進路,在當下似乎已被堵死。這樣的現實也許是新自由主義的鼓吹者不得不反思的。

7. Kerry_01,回應《從年輕人偶像到「最不穩定因素」:反壟斷案背後的馬雲,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

在中國,日本核廢排放的討論本可以是一個核電及對社會環境影響的討論契機,卻因為國族主義的影響而蹣跚不前。

首先,由於官媒積極帶風向,社交媒體的舉報機制,如果妳反對日本排放核廢水,並不需要提出比對方更深刻的立論,只需要點舉報或者辱罵對方叛國,導致反對核廢水的方面缺乏更深度、更廣闊的觀點和論證(比如在恐慌情緒下對日本及周邊國家漁業消費者信心的影響、氚以外其他放射性元素的排放管制、日本執行排放的國際監督機制等等)。

其次,在前一個問題的影響下,這一話題站在科學共同體角度的「科普」者可以放心自詡成為網絡暴力的受害者,成為科學理性的代名詞,而不需要對自己論證的一些邏輯瑕疵進行更好的補充(比如一個科普作者將排放的輻射量和本底輻射作比較,卻恰恰忽略了排放本身就是在本底之上做增量),還可以直接抨擊反對者都是狂躁的國族主義者,甚至用中國官方鼓勵發展核電作為論據(實則與前者在國家主義層面達成共識——日本福島事件恰恰是中國民眾反思核電發展路線的契機,而不是以中國已經確定發展核電了來阻礙民眾對核電恐懼的討論)

如此說來,這個話題下實質上,是官媒帶風向攻擊日本的國家主義者,與技術人員以國家意志決定發展核電不應恐慌的國家主義者之間的對決。前者絕不會質疑官媒在反日的帶風向(至於西方媒體為什麼不報導,一方面這並不是維吾爾的那種人權災難,另一方面畢竟不是往地中海或者墨西哥灣排放,難道中國人會在意墨西哥灣核電站排放嗎?),後者絕不會質疑國家意志對核電的推動(就像他們經常嘲笑台灣或德國對核電的恐懼一樣,但至少這兩個國家有決定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

這就像文化革命時期,兩派針鋒相對的組織,卻共同以毛的講話為最高精神一樣可笑。就究竟國家說了什麼吵成一團,不過是另一種後資本主義時代996之餘的娛樂項目罷了。

8. anonymous3,回應《四問日本福島核廢水排放:危機下的最優解?還是利益為上的妥協?

這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問題,就好像地溝油不是一個科學問題一樣。核廢水排放以後,日本本土以及周邊國家將會很快被波及。首當其衝的就是漁業,任你天花亂墜,可以預見到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漁產品消費將會出現影響。而漁產品滯銷本身也是對消費群體的影響。發出反對抗議的聲音根本就是理所應當。

科學無法解決政治問題。簡單的說,風險不易量化,尤其在衡量均值方差相異的不同風險時,人們會有各自的看法。有人傾向降低風險概率,即使提高風險損失,有人則相反。很難說哪一種更科學。行政機構大權在握,有時候會將自己的觀點視為科學,而把他人的疑慮簡單當作對自己的攻擊,這樣的做法原本就談不上科學。日本需要向世界解釋清楚。但更重要的則是,解釋不是事件的結束,最終的選擇需取得相關國家諒解。或許做不到全民參與決策,但至少日本本土的人民對此需要更明確的表態,而不是行政機構說了算。

另外,我不是很理解地震的風險何在?且不說設計時對於地震的考慮,儲水罐爆裂以後將原本計劃排入海洋的廢水排入海洋嗎?不太可能一次性所有的儲水設備都損壞,造成過量廢水泄露吧。當然,這需要更多論證。

最後,科學當然很重要,它為政治決策提供必要信息,幫助完善配套工作。可是科學不能代替政治決策,不能代替決策的人,也不能代替決策本身。

9. Kerry_01,回應圓桌話題《中國大陸多所大學及單位被指強制接種疫苗引風波,官方承諾糾正,你如何看?

對於接種率達標群體免疫才能產生效果的疫苗來說,理論上來說的強制接種算不上什麼惡政。不如反過來問一個問題:既然強制接種沒什麼問題,為什麼當局一定要在檯面上反對強制接種,私底下給各個地區單位搞接種率排名?推測:這是否和中國缺乏全國化的現代疫苗分發機制(各個單位似乎需要自己去購買疫苗)或對群眾動員機制的路徑依賴有關?

我覺得討論這個問題還需注意:無論是否相信中國疫苗的安全性(由於數據嚴重缺乏,這只能依托玄學),強制接種並不會改變這一點。所以強調疫苗不夠安全而不願意注射,或堅信疫苗安全,其實都沒辦法獲得實際施打的數據(很可能壓根就沒統計過),不過從二期角度來說,這個疫苗對於社會大概還是有一點益處的吧。不過既然中國有效控制住了疫情,打疫苗對於個人確實沒有什麼很明顯的好處。

10. EK538、海門0號,回應圓桌話題《椰樹集團廣告遭官媒轟低俗後反擊,你如何看這次民間對官方話語的「反撲」?

EK538:低俗確實是低俗(和虛假宣傳分開說,尤其虛假宣傳不是人日批評的核心) 核心問題是誰才有批評低俗的資格?是社會、政府、媒體還是司法機關?政府和司法機關下場是越俎代庖,椰樹的低俗顯然並沒有違法。媒體有資格批評嗎?本來是有的。不過官媒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存在;官媒到底是媒體屬性還是政府屬性導致了這個問題的複雜性 。官媒的批評是在展現政府的意志還是展示媒體的道德監督作用?這才是我們需要討論的具體問題。

海門0號:@EK538:完全同意你,不管低俗不低俗,只要沒有違法,要發廣告要批評都是言論自由。

但官媒,尤其是在一個專制國家的官媒的發言代表的是政府,如此龐大的資源並不適合做這種事不中立的批評。真的低俗到中國人接受不了的話椰樹自然會被市場淘汰,輪不到政府的角色介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