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陳子雲:在主流與獨立的弔詭錯置下,念想廖啟智

香港人在當下的流行文化環境中,更願意抓緊有相近志向的本地演員,無論新舊。

廖啟智在《十年》(2015)內的演出。

廖啟智在《十年》(2015)內的演出。網上圖片

刊登於 2021-03-30

#陳子雲#香港#評論

昨夜得悉資深演員廖啟智胃癌逝世,馬上想起以前在浸會大學讀書的時光。一直都沒甚麼機會見到明星、演員真人,唯有當時廖啟智在浸會大學任教,不時都會見到他在校園出沒,頂著一頭黑中帶灰的短髮到飯堂吃飯,從來沒見到有伴同行。校園內不是每個學生都能認出他,即便如我見到他走過,內心也沒有昇起走上前向他打招呼的念頭。加上他一副木然的表情,分不清嚴肅還是厭世的深沉,往往只是想到:「是智叔,對,他在學校教書。」雖然他自帶氣場,和令人敬而遠之的距離,但是想到他默默在校園教書,為本地電影培育後進,到底是敬重他實而不華的作風。

廖啟智給人的印象自然是「實力派」、「綠葉」、「資深」,他的演藝生涯一直陪伴幾代香港人。老一輩會記得他在周潤發主演的《上海灘》(1980)演丁力的助手「陳祥貴」,新一代會想起他在《選戰》(2014)、《十年》(2015)、《點五步》(2016)、等影視作品的演出。死訊一出,我卻第一時間想起廖啟智在無綫生涯後期的「膠劇」《大冬瓜》(2009),以及最後一次在銀幕看到的,他在《死因無可疑》(2020)裏的犯罪學教授。《大冬瓜》播映時,正值無綫電線接連推出《搜神傳》(2007)等古裝電視劇,角色卡通化處理,應用特效卻流於失真,劇情敷衍,《大冬瓜》亦如此,而被網民恥笑為「膠劇」;《死因無可疑》則由於導演袁劍偉導技拙劣,表面上是懸疑片,但片中不少恐怖劇情淪為笑料,不少觀眾嘲為「奇片」。一劇一電影,廖的演出都同樣誇張、用力過猛,觀眾也感到被編導當作白癡。

廖啟智的配角之路猶如千面人,甚麼行業、性格的角色都能交出功課。然而即便是資深綠葉,也得看編導懂不懂用人。

廖啟智的配角之路猶如千面人,甚麼行業、性格的角色都能交出功課。然而即便是資深綠葉,也得看編導懂不懂用人,仔細回想,大多數編導都起用他,都是偏好他的出演能製造「奇觀」的角色。《選戰》大家都讚好,不過種種為主角「宋漫山」設計的場口(劇情),還是要求他成為喜怒無常,陰陽怪氣的「金句製造機」,編導明白智叔的演技有保證,能確保有他在的場口,觀眾會瘋傳當中的金句。因此久而久之,還是令人懷疑,到底廖啟智作為配角的演出,是否也一早被編導定型。

廖啟智於2009年憑《証人》榮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
廖啟智於2009年憑《証人》榮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攝:Bobby Yip /Reuters/達志影像

他一生低調,演出也可堪評議,但港人懷念他的謙遜少言。他後期的職涯選擇,更與香港的時代命運暗暗相連,在這光輝落盡的時代中,香港人也懷念他的角色曾經帶來的警言和希望。在如今主流與獨立的弔詭錯置下,誰來定義主流與獨立、人們原本希望的是什麼、反對的是什麼,某程度上都被褫奪了話語權,因此這種警言和希望無疑也是對內的,折射出港人對這個時代的訴求與渴望。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