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鄧正健:追擊M+,炮轟藝發局——香港文藝界正面對什麼政治壓力?

近日對香港文藝界的連番施壓,套用北京的政治術語,這是要對文藝界「落實全面管治權」的第一步棋?

艾未未的《透視研究》系列-天安門,1997。

艾未未的《透視研究》系列-天安門,1997。圖:M+網頁

特約撰稿人 鄧正健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1-03-30

#政治審查#香港文化

在一個自由的公民社會裡,與不同藝術立場的人爭論何謂藝術,是一件令人煩厭、卻又十分健康的事。一直以來,香港的文化藝術有其多元而充滿活力一面,亦有守舊封閉、甚至對當代藝術表現出極為無知的面貌。例如,時有言論指藝術創作不應涉足政治和公共議題,宜回到藝術家個人情感表達的舊路;亦有以「色情」、「有傷風化」之名來指斥個別藝術創作和作品展示,並要求有關當局加以管制;更有人不時責難藝術家乞援公帑創作,甚至蔑稱為「藝術綜援」。對於這些言論,藝術家和評論人每每認真回應,一是為了闡釋他們的藝術立場,二來可以開啟有關文化藝術的公共論述,三來更可藉此教育大眾、引起社會對藝術議題的關注。我們總是可以說,藝術立場沒有客觀標準,「討論何謂藝術」只是一場又一場的論述和文化資本的爭奪,但這正正是一個健康成熟的公民社會裡的必然現象,亦能保證文化藝術的發展更為多元。

開火

但不健康的藝術爭論正在香港文藝界中蔓延,情況已變得愈來愈病態。最近建制派議員容海恩向西九M+博物館開火,質疑藏品中有艾未未中指指向天安門的照片,涉嫌觸犯國安法,並促請政府正視問題。本來,這種充滿政治動機的言論並不新鮮,藝術界也向來懂得如何駁斥,並就藝術理念、策展原則和資源運用等方面對問題作深入剖析。但這次,回應者除卻一如既往重申立場,也摻雜了不少意氣和嘲弄,此起彼落。在政治高壓的陰霾下,香港文藝界對這種言論已產生了很大的戒心,此一時彼一時,這類爭論已失去了深化公共論述的條件,回應者更多是抱著自衛和試水溫的心態,揣摩北京對香港文藝界的政治立場。

除了M+一事,早前建制媒體亦曾向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發炮,指藝發局三年來對「黃色電影圈」資助高達1500萬港元,其中包括描述反修例運動中佔領理大事件的紀錄片《理大圍城》。《理大圍城》在2020年初首映,一直遭到刁難,例如在2020年9 月的一次播映前兩小時,電檢處突然將其評為III級電影,禁止18歲以下觀眾入場;又如今年3月,新開幕的高先電影院安排了兩場放映,卻遭到建制媒體追擊,指電影散播「仇視國家情緒」,違反國安法。最後影院將放映全部取消

對《理大圍城》的追擊肯定不是非個別事件,也絕不僅限放針對描述反修例運動的作品。在批評藝發局資助「黃色電影圈」的文章中,被點名為「黃絲」的藝術家包括得獎視覺藝術家、受資助劇團及劇場演出的負責人和主要創作人、審批員、以及多位民選委員。文中帶有文革色彩的以「✕」糊去被點名人士名字中的一字,卻詳細列出他們的身份和背景,並將他們和作品直接連繫到「煽動暴動」之上,直指他們涉嫌違反國安法。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