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十數年前一小島,茶餐廳老闆對我說:「呢度唔係香港。」這裡不是香港。但那明明就是香港,如果我們記得香港不僅是香港島九龍新界,更有262個大大小小的島嶼。香港並非我們習慣想像之狀,在一些出於平常的維度上。只是這些維度,未必浮現於議題與生活都急切轉換的城市表面。而島嶼,總要浮現於海,才可承接,可立足。
時逢變遷,端文化組製作「島嶼價值」系列,探詢和講述香港離島各自天地,傾聽每座島嶼那各自獨立的、異於「主流」香港的認同,這認同建基於何種價值,發生什麼化學反應,島嶼之於今日或今後香港的價值又在哪裏?今日第一篇,講述正在給島過「節」、不斷探詢這些海中灘頭彼此連結的一處小島:坪洲。
「某種意義上來說,坪洲是比大城市更平衡、人口密度更小、與自然更緊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也更頻繁的城市模型。」
島嶼是神秘的。相對於大陸或是城市,島嶼好像是那個不為人知的所在。它們受大海阻隔、自成體系,好像在不遠處,我們對它們卻只有模糊的認知。島嶼也承載了逃脫的渴望。它是日常經驗之外突然岔出的平行空間。島嶼外的人向島投射自己的想像、在島上舒展身體,島嶼是都市生活中的他者。
四面環海的香港,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以及 262 個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這些島嶼,在香港被稱為「離島」,有些十分細小,只能容納數人站立;有些歷史悠久,長住的居民與山海朝夕相伴、自給自足。海劃出了島嶼的邊界,它隔絕了城市的繁忙,島有島的節奏,並因而得以保有自己的面貌、自然與文化,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因此拉近。這種互相矛盾的現象甚至構成了島的本質——它與市區分隔,但距離造就了它內部獨立與緊密的社群;它在物理上相對封閉,精神上卻可能更為包容與多元。
對島上的居民來說,對比島外的香港生活方式,島是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





橫水渡
香港西南面的水域,有一條連結坪洲、梅窩、芝麻灣和長洲四個離島的水路。從 1973 年開始,渡輪每日載著島上的居民,在島嶼之間來回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