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深度

深入走訪英國漁夫、牧民、音樂人:真正脱歐後,他們的得失

權衡利益,有得有失,道阻且長。

為了反對共同漁業政策,Jim Portus(右) 與示威者曾在街頭灑滿死魚,寓意英國漁民生計將大受影響。

為了反對共同漁業政策,Jim Portus(右) 與示威者曾在街頭灑滿死魚,寓意英國漁民生計將大受影響。圖:受訪者提供

特約撰稿人 梁可瑩、伍康弘 發自倫敦

刊登於 2021-03-22

#英國脫歐

英國時間2020年12月31日的晚上11時,布魯塞爾有時差,已是新年午夜,英國終於與歐盟達成了脫歐協議。距離2016年6月的脫歐公投已經過去了將近5年,脫歐終於變成了事實。當時公投,一張選票上,不過是脫歐與否,一個問題、兩個選項;到了這一本脫歐協議,整整1246頁,細化到了各行各業的糾葛。顯而易見,無論是一個脫歐與否的單選題,還是耗盡心力達成數千頁的細項,都不是英國與歐盟往來的結點——這份協議要永久具有效力,歐洲議會必須要在4月30日之前做出批准,而議會尚未確定簽署的日期。

與此同時,諸多爭端已經開始。布魯塞爾與英國就COVID-19疫苗供應之爭,關係日趨緊張;3月15日,歐盟對英國發起訴訟,稱後者單方面試圖延長對北愛爾蘭食品進口的脫歐寬限期,歐盟指英國違反了脫歐協議中的北愛爾蘭協議,挑動北愛和平協議的神經;3月19日,布魯塞爾就直布羅陀的稅收減免問題在歐洲法院起訴英國⋯⋯即便有著繁文縟節,一切,仍未「完善」。

新的關係會經由怎樣的顛簸才能再建立?當時用手中一票改寫脫歐未來的各行各業的普通人,又會怎樣受其影響?端傳媒採訪了英國從農業、漁業到音樂業的業內人士,脫歐協議談判過程,他們都緊緊追隨細項,每個人經營雖微,可他們的利益權衡,也都被複雜的政治談判所影響到。

2020年1月31日比利時布魯塞爾,兩名歐盟官員在歐盟總部的中庭去除英國國旗。
2020年1月31日比利時布魯塞爾,兩名歐盟官員在歐盟總部的中庭去除英國國旗。攝:Thierry Monasse/Getty Images

漁業:「不公」配額下的協議焦點

布里克瑟姆(Brixham)是英國西南面的一個海岸小鎮,過千年來漁民都在此作業,在18世紀尤其興盛,還是拖網深海捕漁的發源地。今天,布里克瑟姆的人口接近兩萬,大部份居民仍以捕魚和相關行業維生。2016年的脫歐公投中,63%的居民支持脫歐,比全國平均高11%。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