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跨國交互的種族歧視:Covid疫情中,發生在華人和少數族裔身上的多重傷害

在互聯網和政治極化的作用下,歧視話語只會比病毒更快地跨越各種有形和無形的邊境,並且混雜在一起,產生新的變體。

2021年3月17日華盛頓,示威者在華盛頓唐人街回應亞特蘭大按摩院槍擊案。

2021年3月17日華盛頓,示威者在華盛頓唐人街回應亞特蘭大按摩院槍擊案。攝:Alex Wong/Getty Images

王菁

刊登於 2021-03-19

#亞裔歧視#亞裔仇恨#王菁#評論

3月17日,美國亞特蘭大的三家按摩院發生槍擊案,8人死亡,其中6人為亞裔女性,4名為韓裔。亞特蘭大警方初步認為兇手動機與性上癮而非種族有關,但該推測遭到亞裔社群的激烈批評,有亞裔學者認為,性上癮也包含了種族因素,因為對亞洲女性的性幻想和物化恰恰就是構成亞裔種族歧視的思想根源之一。這些來自亞裔社群的反彈說明,儘管目前警方未證明案件與種族歧視動機有直接聯繫,但在歐美因為疫情而對亞裔歧視暴漲的這段時間,人心惶惶之餘也更需要重視種族因素在多維度上的表現。

Covid-19疫情影響世界一年多,針對華人的排斥情緒也越來越嚴重,甚至不少被付諸於現實生活中的暴力行為。反華歧視也迅速擴展到亞裔層面。其中當然不能排除中國政府的責任,但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川普)把疫情當成獲得右翼政治支持的手段,不斷在各種場合強調「中國病毒」(China virus)和「功夫流感」(Kung Flu),也使這股仇恨潮流延燒至今。根據停止仇恨亞裔美國人和太平洋島原住民組織(Stop AAPI Hate)最新報告,從2020年3月到2021年2月底,他們收到了全美各地共計3795起反亞裔種族歧視報告。

然而,「華人」、「亞裔」的慘痛遭遇,並不是這股歧視潮流中的唯一一面。在這條歧視鏈上,許多擁有多重身分、流動性相對較高的少數族裔與移民群體,則因為身分與經驗的多樣性,而面臨來自多方面的壓力與夾擊。比如,被視為中國穆斯林後代的、現主要居於中亞的東干人族群,就經歷了一個從「中國病毒」變為「美國病毒」的吊詭反轉。

以疫情為藉口,基於種族歧視的排華與反穆,被更為凸顯和放大。而這些效應正或多或少會反彈回海外華人身上,造成華人在海外遭遇的雙重反感,繼而惡化華人、亞裔、和兼具華裔、亞裔和穆斯林等不同身份的族群,在各維度上遭遇的極不公平對待。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