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2021 深度 風物 第93屆奧斯卡

奧斯卡2021:《陽光普照》落選很意外?《少年的你》不配代表香港?

《少年的你》入圍使不少香港人憤怒,指出它不代表香港。倒是不妨藉由這個機會思考一下,「你覺得什麼樣的電影代表香港?」


《少年的你》劇照。 網上圖片
《少年的你》劇照。 網上圖片

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近日公布入圍名單,對於台灣影迷而言,今屆奧斯卡可說是別具參與感。因為由鍾孟宏執導的《陽光普照》擠進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前稱最佳外語片獎)的十五強短名單,而上一次台灣代表之作提名奧斯卡獎已經是遠在20年前的《臥虎藏龍》(2000)。

凡是知道遊戲規則的都知道,要能夠獲得奧斯卡提名,實力只是基本,還得要有一定火力的宣傳助攻。因為奧斯卡獎不是小評審團制,是透過廣大會員投票選出入圍名單與得獎名單。為了走進奧斯卡殿堂,各大發行商還得備足銀彈造勢,大灑網路與紙本廣告之外,還得舉辦派對與贈禮。

《陽光普照》意外落選

這次《陽光普照》的聲勢能被炒作起來,主因還是Netflix(網飛)加持,由於能在該平台播送,使之更有機會接觸到廣大影迷。好萊塢權威媒體《綜藝》的首席影評人彼得.德布魯(Peter Debruge)在去年將該片選為自己的年度十大電影之首,也增加了《陽光普照》的關注度。繼順利入選短名單之後,除了必要的社群造勢,在入圍名單投票截止的前一週,李安與鍾孟宏的對談影片隨之釋出,又再衝了一波討論度。

然而,最後入圍名單卻跌破眾人眼鏡。《陽光普照》沒有提名其實並不算意外,因為該片本來就不被美國各大權威預測網站看好。但沒人料想到的是,由曾國祥執導的《少年的你》竟代表香港獲得了奧斯卡提名。不過這個喜訊,卻並沒有令一般香港人感到共鳴,紛紛表明自己不願為這部片代表。主因是眾人認為《少年的你》本質上根本不是一部香港電影,不配代表香港。

為了走進奧斯卡殿堂,各大發行商還得備足銀彈造勢,大灑網路與紙本廣告之外,還得舉辦派對與贈禮。

《陽光普照》劇照。

《陽光普照》劇照。網上圖片

香港被中國電影「代表」

《少年的你》的導演曾國祥是知名影星曾志偉之子,是道地香港人。但其故事背景關於中國高考、中國校園霸凌問題,改編自中國作家玖月曦的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兩位主角周冬雨、易烊千璽則是中國籍演員,拍攝地點以重慶為主,所使用的語言也是標準華語,而非更代表香港的粵語。在《少年的你》的片尾,更添加上了一段顯然是中共官方要求置入的政令宣導內容。尤其弔詭的是,如果點進Netflix的《少年的你》頁面,便會發現連Netflix官方自己都將之歸類於「中國電影」的範疇。

其實這不是香港人第一次被中國電影代表,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和陳凱歌《霸王別姬》(1993)兩部中國電影都曾代表香港獲得奧斯卡提名。不過當時的社會生態與電影環境與現在大有不同,九〇年代屢屢有中、港、台三地合拍的嘗試出現,而當時的中國導演也頗為渴望運用港、台資源躍上國際。《臥虎藏龍》得以代表台灣理應也存在代表性爭議,但當時該片獲得奧斯卡獎殊榮,有份參與製作的兩岸三地卻是同感榮耀。

2003年是中國、香港電影環境的一大轉捩點,兩方簽署了《內地與香港建立更緊密貿易關係的安排》(CEPA)。其中與電影有關的要點包括「香港電影不受進口配額的限制,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進出口分公司統一進口。」與「合拍片等同國產電影待遇,不過,合拍片故事情節或主要人物須與中國有關。」、「在電影工作人員組成方面,香港主創人員不受限制,而中國演員比例不得少於影片演員總數的三分之一。」三項。

對於很多香港影人而言,製作能夠進入中國大陸發行的合拍片才是有利可圖。但為了能夠進入中國市場發行,電影內容也必須依照中國官方審查進行調整。該過程使得純香港本土電影逐漸喪失空間,哪怕是非合拍片的香港電影,為了中國市場也得自我閹割。描述香港首支少年棒球隊沙燕隊事蹟的《點五步》(2016)原先在劇中出現雨傘運動畫面,為了中國市場也只得全數刪減。

但在反修例運動之後的香港,氛圍更是與過往大有不同,香港人不再願意被視為中國的附庸,連去奧斯卡也要冠上「中國香港」之名。去年代表中國角逐奧斯卡之作是《奪冠》,加上代表香港的《少年的你》,看來似乎就像中國電影一次擁有了兩個名額。雖說奧斯卡獎最佳國際影片誰屬看來像是一個藝文世界競賽,不該存在太多火氣與情緒,但隨著《少年的你》所引發的爭議,顯示「誰能代表香港」已經成了一個帶有身分認同色彩的課題。

其實這不是香港人第一次被中國電影代表。九〇年代屢屢有中、港、台三地合拍的嘗試出現,而當時的中國導演也頗為渴望運用港、台資源躍上國際。

《奪冠》電影劇照。

《奪冠》電影劇照。圖:安樂影片提供

誰來做決定?

此時可以來談談另一個面向,即是什麼單位決定香港派出什麼電影角逐奧斯卡?事實上每個國家的規定各有不同,以希臘為例,凡是獲得鐵撒隆尼卡影展希臘電影競賽最佳影片的作品即能代表國家出賽。但在香港,卻是由「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做出定奪,協會理事會內共有11人,但詳細成員不明。

該協會的主席是資深影人洪祖星,此人以建制派身分聞名,在電影《十年》(2015)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時,他重砲抨擊所有支持該片的電影人。2017年他接受《中國藝術報》專訪時向記者高峯更表示:「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當時我就講,香港電影靠本地市場沒有辦法再拍下去了,只有依靠內地市場才有希望,而且我也認為不要再區分香港電影、內地電影、台灣電影,要搞大中華電影,只有融合發展,中國電影在世界上才能立得住腳。」

端詳他的發言,便也能理解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的選片邏輯,其立場顯然不在於提交具有香港特性的作品。依照主席洪祖星的想法,《少年的你》是不是代表香港的爭論肯定毫無意義,因為他所看重的是「大中華電影」。因此過去會推派出《夜宴》(2006)、《紅海行動》(2018)這類與香港文化連結欠奉的作品,實屬意料之中。

香港代表名額之所以得以遭到如此運作,也與掌管奧斯卡的影藝學院在規則上略為寬鬆有關。除了語言必須超過一半以上是非英語等基本規則之外,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的審核也會特別審視一部作品的三個層面,第一個是導演、編劇、製片國籍,第二個是主要演員國籍,第三個則是幕後工作人員國籍(剪輯、攝影、服裝、美術、混音、原創音樂)。只要該報名國家國民在三項當中佔有兩項,就能獲得代表權。

《少年的你》劇照。

《少年的你》劇照。網上圖片

事實上,現在國際合製儼然是國際趨勢,如果規定太過於死板,的確可能造成遺憾。在國與國的影視合作更頻繁的現在,奧斯卡國際影片獎更希望拓寬認定一部片的國籍,而非限縮代表權。

奧斯卡不會支持「更香港」?

以《少年的你》為例,雖然主要演員一項並不符合,但在另外兩項都有香港人,因此得以取得資格。然而,這個認定資格一直以來也為人詬病,例如李安的《色,戒》(2007)原先代表台灣角逐當年奧斯卡,卻臨時遭到影藝學院通知資格不符,據悉可能是認定該片只符合第一項,而第二項之所以不符,或許是只認定湯唯與梁朝偉兩人,而未認定其他參演台灣演員為主要演員。當時影藝學院也未提供充分的申訴時間,致使台灣方面只能改派《練習曲》(2006)角逐。

影藝學院的資格認定雖然看來相當繁瑣,但又適時保留模糊空間以進行解讀。事實上,現在國際合製儼然是國際趨勢,如果規定太過於死板,的確可能造成遺憾。以《少女離家記 Mustang》(2015)為例,該片在土耳其拍攝,講述的也是土耳其故事,但作品是法國、德國、土耳其三國合製,導演是土耳其裔法國人。法國方面顯然考量到這部作品各方面皆略勝本地電影一籌,因此推派該片出賽,而它最後也如願獲得提名。這類案例實在多不勝數,例如台灣也曾派出緬甸拍攝的《冰毒》參賽。

如果香港影迷基於身份認同情緒考量,集體上書要求影藝學院修改規章,要求此後只能讓「更香港」的電影獲得提名,恐怕也不可能得到任何正面回音。在國與國的影視合作更頻繁的現在,奧斯卡國際影片獎更希望拓寬認定一部片的國籍,而非限縮代表權。但諷刺的是,此舉卻反而導致香港電影在今年被中國代表,《理大圍城》(2020)這類可能反應許多港人心聲,但嚴重違反中共主旋律的作品,卻絕對不可能代表香港角逐。

《理大圍城》劇照。

《理大圍城》劇照。圖:受訪者提供

《少年的你》所形成的議論,使得不少香港人憤怒難耐,指出它不代表香港。那倒不妨可以藉由這個機會思考一下,「你覺得什麼樣的電影代表香港?」

電影大師不曾獲提名

如果要避免類似爭議再次發生,只可能要求影藝學院介入要求香港修改代表權產生規則,例如不再委由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決定代表作品,而是效法希臘,讓影展大獎(如香港金像獎)得主作為代表。雖然去年香港金像獎也選了《少年的你》為最佳電影,但至少總比11人密室決定出來的結果足以服人,何況香港金像獎的最佳電影不也曾選過《十年》?

近期歐洲歌唱大賽有一風波亦可借鏡。白俄羅斯推派參賽的樂團 Galasy ZMesta 被發現具有親獨裁政府立場,其代表歌曲也被認為歌詞含有政治意涵,包括要求國民必須服從政府。瑞典各國隨後號召抵制行動,最後迫使主辦方歐洲廣播聯盟直接出面取消該歌曲的參賽資格。主辦方的果決,確保了歌唱盛會不至淪為白俄獨裁政權的發聲管道。

雖然《少年的你》顯然不是歌頌共產黨的主旋律電影,但未知代表權誰屬持續由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把持的情況,是否會再往後造成更難以預料的爭議。所幸本屆最佳紀錄短片獎一項,尚有關於反修例運動始末的《不割席 Do Not Split》(2020)佔有一席,保障了來自香港的觀點依然能存在於今年奧斯卡盛會之中。值得玩味的是,這部作品的產地名義上是來自挪威與美國,但卻讓香港人更感共鳴。

至於《少年的你》究竟為什麼會獲得提名?網上陰謀論甚多,包括有人認為影藝學院的美意是要「撐香港」,卻不知《少年的你》其實與香港關係淡薄。實際上該片在好萊塢確實存在支持者,包括名導艾德格.萊特(Edgar Wright)與影星露琵塔.尼詠歐(Lupita Nyong'o)都曾出言力挺該片。該片整體的影像、演員表現確實存在可觀性,不容因為政治風波而為之抹煞。

許多影迷為王家衛等從未提名的香港名導叫屈,但沒有提名過奧斯卡的電影大師大有人在。換句話說,奧斯卡獎的本質終究是一場秀,入圍與得獎從來都未必與實力沒有最直接的相關,還得要幾分運氣與「運作」。《少年的你》所形成的議論,使得不少香港人憤怒難耐,指出它不代表香港。那倒是不妨藉由這個機會思考一下,「你覺得什麼樣的電影代表香港?」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少年的你 香港電影 奧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