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亢奮的股市與比特幣,是美聯儲「大放水」導致的嗎?

疫情過後,聯儲局不再是曾經的聯儲局,我們面對的世界也變得不同。

2021年2月19日美國華盛頓,美聯儲的總部大樓。

2021年2月19日美國華盛頓,美聯儲的總部大樓。攝:Samuel Corum/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21-03-01

#比特幣#美聯儲#量化寬鬆#美國股市#評論#曾國平

去年四月,疫情剛在美國爆發,美國聯儲局推出大量措施應對,我以《美聯儲大放水的背後:非常手段與危險的擴權》為題介紹,結論是疫情令聯儲局權力再次擴充。

差不多一年過後,疫情似乎已受到控制,美國經濟最不安的時候已過,股票、加密貨幣等資產更出現了驚人升幅。「大放水」的貨幣政策,到底帶來了什麼改變?

新措施退場,舊方法為主

疫情初期,聯儲局推出了大眾借貸計畫(Main Street Lending Program)、企業信貸機制(Corporate Credit Facility)等一堆像字母湯一樣五花八門的措施,最高金額以千億(美元,下同)計。直至現在,不少討論還是會將這些金額加在一起,算進聯儲局數萬億計的「大放水」行動。其實,這些措施的作用不在實際借出了多少,而在聯儲局明碼實價保證為個別市場提供強大後盾,讓市場人士不用擔心流動性不足,有需要時可以使用措施,藉以消除市場恐慌。這情況就像申請信用卡,一卡在手就是資金供應的保障,不怕突如其來的開支,但這不等於要用盡信用卡的最高簽帳額。

除了在措施推出初期多用一點,現在這些措施已回歸平靜。例如透過企業信貸機制,聯儲局可從市場購入投資級別迎新發行和已發行的企業債券(corporate bonds),最高金額為七千五百億,但最高峰時這項措施只使用了四百多億,現時已下降至二百多億。其他新措施,情況大致一樣,有些措施使用率甚至是零。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