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評論

《你好,李煥英》:是新一代的女性電影,還是年輕人的自我感動?

一個「俗套」的穿越故事,卻賺足了眼淚;導演賈玲未能完成的任務,觀眾卻替她完成了。


《你好,李煥英》電影劇照。 網上圖片
《你好,李煥英》電影劇照。 網上圖片

2021年春節檔期,賈玲導演的處女作電影《你好,李煥英》成為票房黑馬。儘管這部喜劇電影邀請到發揮一貫穩定、國民度極高的沈騰出演,賈玲作為大陸最受觀眾喜愛的喜劇演員之一親自飾演女主角,這部電影最初並未被太多看好。沒有炫目特效、沒有宏大世界觀,時間倒流的穿越劇情顯得老套,觀眾對導演駕馭力的擔心,都讓這部電影沒能成為春節檔期前期的閤家歡觀影首選。

但是很快,《你好,李煥英》口碑飆升,賈玲傾注於電影中的真誠,讓這部電影在賀歲檔脱穎而出。電影引發了大批觀眾——尤其是年輕女性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並且,作為一部女性電影,激發了遠超電影情節本身的深度討論。

一個俗套的穿越故事,卻賺足了眼淚

讓年輕觀眾落淚的,是電影準確描述了一種未能實現的代際關係的理想狀態。

《你好,李煥英》套用了一個略顯俗氣的設定:穿越回過去,改變命運。女主角賈小玲普通平凡,認為自己從小到大都未能讓母親高興,和「別人家小孩」的競賽中,也屢屢失敗,讓母親尷尬。一次交通意外,賈小玲穿越回1981年,遇到22歲、尚未結婚的母親李煥英。賈小玲以遠房表妹的身份和李煥英相處,逗她開心,實現讓母親高興的心願。同時,看到過未來的賈小玲決定促成母親嫁給條件更好的廠長之子沈光臨(沈騰飾),讓母親擁有更美好的未來和一個更爭氣的女兒,即使這樣改變過去讓自己消失也在所不惜。

但是賈小玲沒想到的是,母親李煥英在那場交通意外中同樣穿越了,不過方式並非「從天而降」,而是「返老還童」。22歲的李煥英其實一直在用母親的身份注視着自己,保護着自己,照顧着自己。回到年輕時代的李煥英沒有選擇改變命運,她讓賈小玲相信自己的一生幸福快樂,告訴賈小玲她對女兒的期望始終只是健康快樂就已經足夠。影片末尾,母女同時穿越的謎底揭開,電影的主題之一也呼之欲出——我以為自己已經很愛媽媽了,但是媽媽更愛我。

大陸娛樂自媒體公號蘿嚴肅評價這部電影成功引起共鳴的關鍵是「真誠」。故事切中了眾多年輕觀眾的痛點,也給予他們期待已久的代際和解。

不過,電影中李煥英與賈小玲的母女關係並非因真實而動人。大部分的子女在成長中未能倖免被拿來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別人家的孩子」總是一個聽話、懂事、聰明、爭氣、成績優異、多才多藝的抽象存在。而一個李煥英那樣愛笑、寬容、富有平等精神的母親,在現實中亦不常見。無論穿越前後,賈小玲與李煥英也不是典型的中國式母女。讓年輕觀眾落淚的,是電影準確描述了一種未能實現的代際關係的理想狀態,「我期待媽媽是這樣愛着我的」、「我期待我和媽媽可以這樣相處」、「我期待媽媽對普通的我的認可」,明媚柔和的濾鏡下,電影彌補了這種普遍的落空的期待。

《你好,李煥英》電影劇照。

《你好,李煥英》電影劇照。網上圖片

温情又危險,年輕一代的自我感動與母職的神聖化

母親是主角,但是母親又缺席了。

正因如此,有批評認為這部電影不過是年輕一代的自我感動,年輕觀眾的母親們並無共鳴,僅僅是被拉去電影院裏,強行參與這場子女期待的代際和解。兒女們在電影院裏哭成淚人,而他們的母親感到乏味睏倦,成為了許多影評熱衷討論的現象。

母親是主角,但是母親又缺席了。這部電影看似通篇都在講母親的故事,她年輕時的生活細節、脾氣秉性、愛好特長、進入家庭之前的人際交往,但其實都可說這些只是女兒想像中的母親。由於母女雙雙穿越的情節設置,李煥英無論在現在還是在穿越後的過去,她都只是在履行母親的職責,沒有像影片宣傳中一直強調的那樣「在成為母親之前,媽媽還是她自己」。母親期待什麼、遺憾什麼都是不清楚的,因為22歲的李煥英在電影中其實從未出現過。

一些影評認為雙穿越的設置解釋了很多邏輯硬傷,讓情節通順合理,比如從天而降的賈小玲為何能在過去的世界順利被周圍人接納,這是因為同樣穿越的母親李煥英及時為她解圍,為她提供在這個世界生活的種種便利。 但是,雙穿越的設置也讓影片遭遇了最嚴厲的批評,那就是,在女性電影的外衣下,這依然是一部單方面歌頌母職、神聖母職的電影,從性別意識的角度來說,她依然是傳統陳舊的。

賈玲選擇了順從主流話語打了一套安全牌。這套主流話語描繪母愛的無私、偉大,女性對於改變命運沒有讓人不安的野心,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逆反。年輕觀眾能夠和主角賈小玲共情,感到那種因未能足夠優秀讓母親面上有光而產生的自責情緒,但這種自責情緒又急切地尋找着安慰和確認,期待着一個聲音肯定自己:「沒關係,你沒有拖累媽媽;沒關係,媽媽的愛是無條件的;沒關係,媽媽從來沒有後悔生了你」。

當穿越後的李煥英一次次和賈小玲確認自己一生的幸福、把女兒的健康快樂作為平實的目標時,觀眾的期待得到了回應,自責的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救贖,一顆懸起的心終於落地,這是《你好,李煥英》準確抓住觀眾情緒的秘密,這也是讓年輕觀眾的眼淚看起來僅僅像是自我感動的重要原因。

但是打安全牌也幾乎犧牲了賈玲在電影中想傳遞的另一個重要信息:在成為母親之前,媽媽也是她自己。這一信息以明確的文字形式出現在電影的最後,儘管與電影的結局本身形成一種奇怪的矛盾,卻讓人無法否認這是導演想要努力表達的主旨。事實上,「媽媽也是她自己」和「媽媽比你想的更愛你」是電影中始終彆扭共存的兩條線索。作為母親的李煥英穿越回過去的劇情設置讓媽媽的「自我」變成了一種非常淺顯單薄的存在,這個「自我」僅僅是年輕的面孔、姣好的容顏、漂亮的裙子、排球場上的颯爽英氣之類的外在,而缺乏了自主選擇的內核。「自我」的自由選擇、自我反思的面向近乎完全隱去,剩下的只有一種浮於淺表的對逝去青春的欣賞和惋惜。

《你好,李煥英》電影劇照。

《你好,李煥英》電影劇照。網上圖片

渴求和解與認可,還是女性對女性的體諒?

年輕一代開始重新觀察自己的家庭與母親,這種目光越過了母女親情,成為了女性對女性平等而温柔的注視。

有些諷刺的是,這些對電影的批評聲音——無論是批評動人情節中包裹着陳舊的性別觀念,又或者是批評年輕人的自我感動,依舊不成比例地由年輕人的聲音構成。「子女感動落淚、母親昏昏欲睡」儼然成為了對觀影群體的一種刻板印象。但是,母親們的觀後感真的只是「昏昏欲睡」,「媽媽看完了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又真的證明了電影的熱度僅僅是年輕人的自我感動嗎?這裏,或許有另一個角度的解讀存在。

年輕觀眾對《你好,李煥英》的好評其實和近年來性別意識的覺醒有密切的關係,女性越發抗拒糊里糊塗進入婚姻、選擇生育,對這種「自然而然」的人生路徑有了越來越多的警惕和反思。相對而言,這種性別意識的覺醒對不同代際的影響是不同的,它並沒有深入中年女性和老年女性的生活。在後兩者的價值體系中,傳統的家庭觀、擇偶觀依然是主流的,她們對傳統的女性性別角色(尤其是好母親)接納度較高,因此她們不會對穿越後的李煥英的選擇感到過多驚奇和感動,反而更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你好,李煥英》對她們而言,似乎講述了一個沒有意外,沒有轉折,也沒有矛盾點的故事。

但是,賈玲在電影中未能成功傳遞的信息「媽媽也是她自己」,卻被年輕觀眾們帶着自己的背景知識與性別意識補全了。年輕觀眾在電影中投入的情感可能遠遠比尋求親子關係的和解、獲得母親對自己的認可與確認無私的母愛更為複雜。

電影的熱度讓中文互聯網上一個熱議話題再次被討論:如果時光倒流,你還願不願意你的媽媽嫁給爸爸?大量評論是女兒們留下的,希望「媽媽不要嫁給爸爸」,又或者是希望「媽媽不要生下我,不要錯過那些因為生育錯過的機會」,這種遺憾中,不僅有母女之間的情感,它同時也是女性對女性的體諒,無關無條件的親子之愛,只關乎對女性共同命運的共鳴。

電影中賈小玲將李煥英的命運推向其他方向,會導致自己的消失,這對於角色來說是一種「犧牲」,電影中或許也流露出了對這種「犧牲」的自我感動,但是觀眾知道這種犧牲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發生的,所以觀眾並沒有感動於這種思想實驗式的自我犧牲。

大量觀眾的情感投射其實並非自己和母親的關係,而是希望作為女性,無論是自己、自己的母親、還是其他陌生女性,不再因為生育而不得不放棄人生的機會和其他的可能,不再因為服從性別角色而喪失自己。至少,在電影的反轉到來之前,在觀眾們知道22歲的李煥英其實也是穿越而來之前,他們都跟隨着賈小玲一起,認真、用力地盼望着李煥英命運的其他可能,純粹、真摯地欣賞着李煥英的爽朗、活力、堅韌。與其說帶着母親去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是強迫母親通過這部電影與自己和解,不如說是希望藉助電影給母親展示另一種女性生命的可能。

單從電影角度來說,這部還有着許多青澀與稚嫩之處的賈玲作品既夠不上經典之作,也並非大製作,它的口碑與熱度主要源自切中了時代的病症。當女性開始審慎地思考婚姻與生育的意義,不再將它們作為人生的必選項時,她們首先開始重新觀察自己的家庭與母親。這種目光越過了母女親情,成為了女性對女性平等而温柔的注視。

也許是賈玲在電影中寄託了太多私人的情感,讓她無法完全擺脱一位面對母親的女兒身份來完成這部作品,李煥英這一角色的底色仍是一個「母親」。但是最終觀眾完成了賈玲未曾完成的任務,補全了「媽媽還是她自己」的這另一條故事線索。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女性形象 女性影人 評論 孫金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