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节档期,贾玲导演的处女作电影《你好,李焕英》成为票房黑马。尽管这部喜剧电影邀请到发挥一贯稳定、国民度极高的沈腾出演,贾玲作为大陆最受观众喜爱的喜剧演员之一亲自饰演女主角,这部电影最初并未被太多看好。没有炫目特效、没有宏大世界观,时间倒流的穿越剧情显得老套,观众对导演驾驭力的担心,都让这部电影没能成为春节档期前期的合家欢观影首选。
但是很快,《你好,李焕英》口碑飙升,贾玲倾注于电影中的真诚,让这部电影在贺岁档脱颖而出。电影引发了大批观众——尤其是年轻女性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并且,作为一部女性电影,激发了远超电影情节本身的深度讨论。
一个俗套的穿越故事,却赚足了眼泪
让年轻观众落泪的,是电影准确描述了一种未能实现的代际关系的理想状态。
《你好,李焕英》套用了一个略显俗气的设定:穿越回过去,改变命运。女主角贾小玲普通平凡,认为自己从小到大都未能让母亲高兴,和“别人家小孩”的竞赛中,也屡屡失败,让母亲尴尬。一次交通意外,贾小玲穿越回1981年,遇到22岁、尚未结婚的母亲李焕英。贾小玲以远房表妹的身份和李焕英相处,逗她开心,实现让母亲高兴的心愿。同时,看到过未来的贾小玲决定促成母亲嫁给条件更好的厂长之子沈光临(沈腾饰),让母亲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和一个更争气的女儿,即使这样改变过去让自己消失也在所不惜。
但是贾小玲没想到的是,母亲李焕英在那场交通意外中同样穿越了,不过方式并非“从天而降”,而是“返老还童”。22岁的李焕英其实一直在用母亲的身份注视着自己,保护着自己,照顾着自己。回到年轻时代的李焕英没有选择改变命运,她让贾小玲相信自己的一生幸福快乐,告诉贾小玲她对女儿的期望始终只是健康快乐就已经足够。影片末尾,母女同时穿越的谜底揭开,电影的主题之一也呼之欲出——我以为自己已经很爱妈妈了,但是妈妈更爱我。
大陆娱乐自媒体公号萝严肃评价这部电影成功引起共鸣的关键是“真诚”。故事切中了众多年轻观众的痛点,也给予他们期待已久的代际和解。
不过,电影中李焕英与贾小玲的母女关系并非因真实而动人。大部分的子女在成长中未能幸免被拿来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别人家的孩子”总是一个听话、懂事、聪明、争气、成绩优异、多才多艺的抽象存在。而一个李焕英那样爱笑、宽容、富有平等精神的母亲,在现实中亦不常见。无论穿越前后,贾小玲与李焕英也不是典型的中国式母女。让年轻观众落泪的,是电影准确描述了一种未能实现的代际关系的理想状态,“我期待妈妈是这样爱着我的”、“我期待我和妈妈可以这样相处”、“我期待妈妈对普通的我的认可”,明媚柔和的滤镜下,电影弥补了这种普遍的落空的期待。
温情又危险,年轻一代的自我感动与母职的神圣化
母亲是主角,但是母亲又缺席了。
正因如此,有批评认为这部电影不过是年轻一代的自我感动,年轻观众的母亲们并无共鸣,仅仅是被拉去电影院里,强行参与这场子女期待的代际和解。儿女们在电影院里哭成泪人,而他们的母亲感到乏味困倦,成为了许多影评热衷讨论的现象。
母亲是主角,但是母亲又缺席了。这部电影看似通篇都在讲母亲的故事,她年轻时的生活细节、脾气秉性、爱好特长、进入家庭之前的人际交往,但其实都可说这些只是女儿想象中的母亲。由于母女双双穿越的情节设置,李焕英无论在现在还是在穿越后的过去,她都只是在履行母亲的职责,没有像影片宣传中一直强调的那样“在成为母亲之前,妈妈还是她自己”。母亲期待什么、遗憾什么都是不清楚的,因为22岁的李焕英在电影中其实从未出现过。
一些影评认为双穿越的设置解释了很多逻辑硬伤,让情节通顺合理,比如从天而降的贾小玲为何能在过去的世界顺利被周围人接纳,这是因为同样穿越的母亲李焕英及时为她解围,为她提供在这个世界生活的种种便利。 但是,双穿越的设置也让影片遭遇了最严厉的批评,那就是,在女性电影的外衣下,这依然是一部单方面歌颂母职、神圣母职的电影,从性别意识的角度来说,她依然是传统陈旧的。
贾玲选择了顺从主流话语打了一套安全牌。这套主流话语描绘母爱的无私、伟大,女性对于改变命运没有让人不安的野心,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逆反。年轻观众能够和主角贾小玲共情,感到那种因未能足够优秀让母亲面上有光而产生的自责情绪,但这种自责情绪又急切地寻找着安慰和确认,期待着一个声音肯定自己:“没关系,你没有拖累妈妈;没关系,妈妈的爱是无条件的;没关系,妈妈从来没有后悔生了你”。
当穿越后的李焕英一次次和贾小玲确认自己一生的幸福、把女儿的健康快乐作为平实的目标时,观众的期待得到了回应,自责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救赎,一颗悬起的心终于落地,这是《你好,李焕英》准确抓住观众情绪的秘密,这也是让年轻观众的眼泪看起来仅仅像是自我感动的重要原因。
但是打安全牌也几乎牺牲了贾玲在电影中想传递的另一个重要信息:在成为母亲之前,妈妈也是她自己。这一信息以明确的文字形式出现在电影的最后,尽管与电影的结局本身形成一种奇怪的矛盾,却让人无法否认这是导演想要努力表达的主旨。事实上,“妈妈也是她自己”和“妈妈比你想的更爱你”是电影中始终别扭共存的两条线索。作为母亲的李焕英穿越回过去的剧情设置让妈妈的“自我”变成了一种非常浅显单薄的存在,这个“自我”仅仅是年轻的面孔、姣好的容颜、漂亮的裙子、排球场上的飒爽英气之类的外在,而缺乏了自主选择的内核。“自我”的自由选择、自我反思的面向近乎完全隐去,剩下的只有一种浮于浅表的对逝去青春的欣赏和惋惜。
渴求和解与认可,还是女性对女性的体谅?
年轻一代开始重新观察自己的家庭与母亲,这种目光越过了母女亲情,成为了女性对女性平等而温柔的注视。
有些讽刺的是,这些对电影的批评声音——无论是批评动人情节中包裹着陈旧的性别观念,又或者是批评年轻人的自我感动,依旧不成比例地由年轻人的声音构成。“子女感动落泪、母亲昏昏欲睡”俨然成为了对观影群体的一种刻板印象。但是,母亲们的观后感真的只是“昏昏欲睡”,“妈妈看完了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又真的证明了电影的热度仅仅是年轻人的自我感动吗?这里,或许有另一个角度的解读存在。
年轻观众对《你好,李焕英》的好评其实和近年来性别意识的觉醒有密切的关系,女性越发抗拒糊里糊涂进入婚姻、选择生育,对这种“自然而然”的人生路径有了越来越多的警惕和反思。相对而言,这种性别意识的觉醒对不同代际的影响是不同的,它并没有深入中年女性和老年女性的生活。在后两者的价值体系中,传统的家庭观、择偶观依然是主流的,她们对传统的女性性别角色(尤其是好母亲)接纳度较高,因此她们不会对穿越后的李焕英的选择感到过多惊奇和感动,反而更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你好,李焕英》对她们而言,似乎讲述了一个没有意外,没有转折,也没有矛盾点的故事。
但是,贾玲在电影中未能成功传递的信息“妈妈也是她自己”,却被年轻观众们带着自己的背景知识与性别意识补全了。年轻观众在电影中投入的情感可能远远比寻求亲子关系的和解、获得母亲对自己的认可与确认无私的母爱更为复杂。
电影的热度让中文互联网上一个热议话题再次被讨论:如果时光倒流,你还愿不愿意你的妈妈嫁给爸爸?大量评论是女儿们留下的,希望“妈妈不要嫁给爸爸”,又或者是希望“妈妈不要生下我,不要错过那些因为生育错过的机会”,这种遗憾中,不仅有母女之间的情感,它同时也是女性对女性的体谅,无关无条件的亲子之爱,只关乎对女性共同命运的共鸣。
电影中贾小玲将李焕英的命运推向其他方向,会导致自己的消失,这对于角色来说是一种“牺牲”,电影中或许也流露出了对这种“牺牲”的自我感动,但是观众知道这种牺牲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观众并没有感动于这种思想实验式的自我牺牲。
大量观众的情感投射其实并非自己和母亲的关系,而是希望作为女性,无论是自己、自己的母亲、还是其他陌生女性,不再因为生育而不得不放弃人生的机会和其他的可能,不再因为服从性别角色而丧失自己。至少,在电影的反转到来之前,在观众们知道22岁的李焕英其实也是穿越而来之前,他们都跟随着贾小玲一起,认真、用力地盼望着李焕英命运的其他可能,纯粹、真挚地欣赏着李焕英的爽朗、活力、坚韧。与其说带着母亲去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是强迫母亲通过这部电影与自己和解,不如说是希望借助电影给母亲展示另一种女性生命的可能。
单从电影角度来说,这部还有着许多青涩与稚嫩之处的贾玲作品既够不上经典之作,也并非大制作,它的口碑与热度主要源自切中了时代的病症。当女性开始审慎地思考婚姻与生育的意义,不再将它们作为人生的必选项时,她们首先开始重新观察自己的家庭与母亲。这种目光越过了母女亲情,成为了女性对女性平等而温柔的注视。
也许是贾玲在电影中寄托了太多私人的情感,让她无法完全摆脱一位面对母亲的女儿身份来完成这部作品,李焕英这一角色的底色仍是一个“母亲”。但是最终观众完成了贾玲未曾完成的任务,补全了“妈妈还是她自己”的这另一条故事线索。
好文 但被剧透了😂
希望香港有機會上映可以觀看,戲名令我聯想起韓國的「82年生的金智英」,但想不到係溫情的穿2越劇,國內廣電局不是說禁穿越題材?為什麼可以通過?真係好難捉摸
和爸爸妈妈以及妈妈的好友一起去影院看的。看的时候,爸爸坐在我旁边,我哭时,都没敢太使劲,电影结束后我还在哭,而我爸已经叫起身叫我走了。回去问他有没有被感动,他说只在贾晓玲发现她的妈妈也是穿越过来的时候感动了。而我妈,在和他人聊天时提及这部电影,从来没有谈到母女情,只说“电影中的画面就和我们小时候一样”(她在回忆她年轻时,没有我的时候)
讓人想到同樣以女性角色為主體但性別意識也刻板陳舊、主創者對解讀空間更毫無修飾的《孤味》,但至少《李煥英》是出自生理女性導演的作品
我认为这电影对“母亲”的探讨,并不是一般的“伦理理论”探讨。很多人从伦理理论出发,发现电影的母亲观并没有任何出彩之处,甚至还有一些“错误”。
哲学讨论有一种风气,似乎“冷峻的语言”才是哲学。但仅有理论是否足以刻画人性?还是带有情感的电影对人性的刻画更深入?
在我眼里《你好,李焕英》的出彩,并不来自于独特女性主张,或者母亲叙事,而是来自于对情感细腻真诚的表达,唤醒了观众对母亲的爱。对于母亲而言,最需要的是更正确的母亲概念,更好的女性主张,还是来自于子女最真诚的爱?这不也是代际和解最需要的么。
而对于女性议题本身,其价值并不在于电影里说了什么,而是其以女性独特的细腻情感表达取得成功,突破了过往男性导演主导的电影理性评价风格。我认为这远比一个更好的女性叙事来得更有价值。
看完电影我和作者有类似的看法。仔细思考关于这部电影的穿越设定,为什么两个人会一起穿越回过去,一个变成了年轻的李焕英,一个还是现在的贾晓玲?很明显这个设定是为了贾晓玲试图通过改变母亲的命运来救赎自我服务的,虽然片名叫《你好,李焕英》,主角实则是贾晓玲。
两人都穿越回过去看上去在末尾营造出反转,实际上却映衬出深深的悲哀。因为李焕英即使穿越回过去,也难逃对女儿贾晓玲不断地迁就,她虽然做了和真实的过去中不同的选择,买到了电视机、参加了排球赛还和厂长儿子相亲,但这些都不是因为她内心的渴望,而是她要满足女儿的期待。我反而觉得她和贾文田的结婚是一种自我选择,但是电影中对于贾文田的描述几乎是空白,又让这种选择缺乏足够的支撑,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贾晓玲/贾玲对父母交往的过去所知甚少,父亲很可能在她的成长中是缺位的。
既然是基于个人真实经历改编的电影,那可以合理推测贾玲的创作动机是为了缅怀母亲、表达自己的愧疚和后悔,她作为一个活着的人想通过电影这种造梦的手段去弥补母亲意外去世的遗憾,这就像是我们在清明节时扫墓祭拜逝去的人一样,都是为了活着的人心安,逝者此时是没有主体性的。
作者提出的年轻观众的脑补是一个有启发的观点,但这不一定是导演贾玲拍电影时的初衷。
文章写得挺好!
编辑不提示下剧透么?我还想去电影院看的…
猝不及防被剧透……需要给个提醒吧
这篇文章还是太浅了…豆瓣上批评的声音比较尖锐,前两天热传一个人的评论,但是我看完之后毛骨悚然,心想到底有没有必要对如此一部电影用女性主义的视角大加批判,给人一种草木皆兵之感。贾玲作为一名女性导演,或许被迫背负了连她也不知道的由女性主义者建构起来的责任。但是我想,某些人在冷酷地敲起键盘的时候,先通点人情吧。
整體還是中肯的。我只是想說,中國乃至整個華語世界太缺乏女性及女性視角的導演,一部李煥英或許仍有很多瑕疵,但它能以平等角度去敘述母親,而不再只停留在男性的青春遺夢,已顯可貴。賈玲這部電影裡夾雜太多個人的情感寄託,而她也許就不是想要女導演頭銜或什麼中國票房最高女導演稱號,她只想要拍一部關於她媽媽的電影,圓自己的夢。
人家拍了一个 体谅和理解母亲的电影,楼下你非要去上纲上线,说这种电影不配高票房,怪她为什么不批判大环境对女性的压迫. 这不是很无聊吗. 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难道不是培养下一代对女性尊重的开始吗.
似乎当代女性题材的电影注定要背负太多的东西。要反映女性的独立意志,性别焦虑,在当代社会的困境,不同代际的女性面对母亲角色的不同抉择,人生的另一种可能,以及避免任何意义上对女性可能引发敏感性争议的表达。这些议题都很重要,但我更希望这些维度都有特定的电影专门下功夫去表达,这样才能挖掘得更深入,而非面对每一部以女性为主要角色的电影都套上务求面面俱到的重重要求。
《你好李焕英》就是一部从私人感情出发,表达导演自己作为女儿对仅属于自己的母女情感经历的诠释。至于她们的母女相处模式是否在新一代母亲中不再普遍,或者是否在过去一辈母亲眼中显得理所当然,似乎并不是很重要。因为导演并非在拍一部别人的故事,以反映社会大众的现实生活为己任,那么她只要真挚地传达自己的私人情感就足够了。
不过观众用自己的人生体验补足了电影叙事中缺失的视角,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我觉得是有可能的。PS:作为一个儿子,我也希望我妈当初嫁的是另一个人,过一个并非家庭主妇的一生。
要爆雷也在前面提示一下吧!
贾玲是中国唯一一个拿自己开涮的喜剧从业者 这在中国颇为不易 又因为她的身材和性别 让她出现在了某年春晚《女神与女汉子》那种恶毒扭曲到极点的节目里 这是中国大环境坏到极点的证据 同时也证明了作为喜剧演员的贾玲的可贵 但是作为导演的贾玲仅仅是因为把一个曾经参加过某喜剧选秀的本子改了改就成了中国第一个票房破亿的女导演 这太让人哑然失笑了 作为对比的是 原来只知道吕秀莲作为东亚第一个女性副元首突破了天花板 看了《一同走过从前》才知道她70年代作为女性主义研究者的不凡 因为美丽岛事件 暴政最终完结 民主得以确立 曾经身陷囹圄的吕秀莲也在之后达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高点 但那个作为女性主义研究者的吕秀莲却因为美丽岛永远成为了过去 现在的台湾 依然需要美丽岛之前的吕秀莲 看看鸡排妹事件就能读出那股依然涌动不止的厌女狂潮 那么现在的大陆呢 现在的大陆需要美丽岛之前的吕秀莲和美丽岛之后的吕秀莲 可惜的是 后者在肉眼可见的未来也难以出现 前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随时有可能被扔到监狱里 当然我们明白这是贾玲作为喜剧从业者无法为她的性别所做到的 这才是中国女性的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