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2020年終專題深度

2020年,網絡流行語裏的中國

一邊是女性意識甦醒,一邊是內卷帶來的焦慮;虛榮裝點凡爾賽,悲憤堆砌了哭牆。

端傳媒記者 柳石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0-12-09

#2020年終專題#互聯網政治#互聯網#互聯網審查

這是端傳媒2020年終專題的第二篇,歡迎點擊訂閱專題。我們與你一起,關注一個時代的碎裂與另一個時代的新生。

2020年,爬出疫情黑洞的中國經歷了國際環境的進一步惡化與內循環的一再加劇,由內卷引起的焦慮不斷在網上掀起熱議與共鳴,與此同時,女性意識的甦醒為輿論場上的表達增添了更多反抗精神。端傳媒盤點了2020年14個互聯網流行語,藉此回看這顛簸的一年,並試圖理解流行語背後的社會脈絡。

武漢肺炎

2019年底,疫情自武漢爆發。初期,當地衛健委等官方文件統一使用「武漢不明原因肺炎」或「武漢病毒性肺炎」指代,媒體則普遍簡稱為「武漢肺炎」。這一稱呼曾出現於中國大陸央視新聞頻道、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香港政府新聞公報的標題中。

隨著對病毒的了解及疫情在國際的擴散,命名成為國際討論的焦點之一。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學者周達在《中國青年報》撰文,稱以地名、國名命名病毒是「非常不公平的事情」,若成為慣例,「不利於武漢乃至中國疫後長遠的國際形象和品牌建設」。一些科學家,如約翰·霍普金斯衛生安全中心的高級學者Crystal Watson也擔憂,這一命名方式可能會造成針對特定群體的抵制。當然,亦有聲音認為地名命名的方式已是約定俗成,無必要特意更改,更可以提醒後人起始地。

2020年2月7日,中國國家衛健委宣布將這一疾病定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此後,中國大陸官方及媒體普遍使用這一名稱。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該疾病命名為「COVID-19」。同天,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為國際資訊接軌及方便民眾,將病毒稱為「COVID-19」,簡稱「武漢肺炎」。2月13日,大陸官媒《人民日報》發表社評,指台灣媒體使用「武漢肺炎」是「侮辱性、歧視性、針對性的稱謂」。一些香港、台灣媒體,則一直沿用「武漢肺炎」的稱呼。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