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風物

Elliot Page 棄名以後:人們應該淡忘那個舊名字嗎?

「你會開始覺得無論自己如何努力,那個曾經被你假裝扮演的幽靈仍在那作祟⋯⋯」


演員 Elliot Page。 攝:Sarah Silbiger/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演員 Elliot Page。 攝:Sarah Silbiger/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曾演出《鴻孕當頭》(Juno)、《戰警:最後戰役》(X-Men: The Last Stand X)以及 Netfix 電視劇《雨傘學院》(The Umbrella Academy)的加拿大演員 Elliot Page 公開跨性別身份兩天後,Wikipedia 維基百科的社群陷入一場關於他名字的論戰。

反應快速的串流平台 Netflix 不僅在第一時間發文表示對「我們家的超級英雄」感到驕傲,並且在不到48小時內就完成修訂包含《雨傘學院》在內多個節目的演職員表頁面,甚至連 IMDb 資料庫上的欄位都一起改了。另一方面細心的用戶發現雖然維基百科頁面也替換上新的名字,但仍維持「出生名字」的欄位,標示 Elliot 先前使用的名字。正是這個作法踩到了地雷。

「他過去原本就以該名字廣為人知,所以維基百科的政策就是不去隱藏這個資訊」管理維基社群的成員在激烈的辯論中甚至斬釘截鐵地說:「我們經營的是一個百科全書,我們的任務絕對不是刪減(資訊)」。而另一邊,氣憤的用戶則是撂下狠話稱維基百科再不修改這種傷害跨性別社群的僵化政策,將立刻停止捐款給該平台。

為什麼一個看似無害的名字會惹出這麼多事⋯⋯

2019年10月8美國華盛頓,Aimee Stephens在美國最高法院外發表講話。

2019年10月8美國華盛頓,Aimee Stephens在美國最高法院外發表講話。攝:Sarah Silbiger/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跨性別者最大的冒險就是選擇一個新的性別和新的身份,而這個世界能對他們做出最糟的反應就是:叫他/她的棄名,將他/她拉回被養在容器裡動彈不得的拘禁狀態。

Dumbledore: “Call him Voldemort, Harry.”

巧合的是,另一個與跨性別者的重大新聞發生在 Elliot Page 「出櫃」的同一天。

一場纏訟四年並成為開創性判例的美國職場跨性別歧視官司終於在12月1日告一段落,僱主確定要在和解中付出25萬美元的賠償。

該案事起於本來以生理性別男性裝扮在殯儀館工作的 Aimee Stephens 決定在職場中出櫃,不僅寫信告訴僱主自己的真正性別認同是女性,並開始以女裝打扮上班。結果兩週後她隨即被僱主惡意開除。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接下來的職場歧視訴訟中著名的保守基督教社團 「ADF 捍衛自由聯盟」協助被告提出的抗辯竟是:殯儀館老闆是虔誠基督徒,而跨性別員工的存在違背僱主的信仰,因此開除行為是一種信仰自由的實踐,而非歧視的作為。

ADF 和另一個保守派團體 First Liberty 從美國總統 Donald Trump 上任以來就開始大量輸出自家的律師到各個政府機關擔任要職,他們的角色也從控告政府妨礙他們的信仰自由,演變成直接代表政府用信仰自由來限縮人權。所以不意外地,殯儀館訴訟一路打到最高法院時,美國司法部的代表向法院提出的官方法律見解是:1964年民權法的條文並未具體涵蓋性別認同,所以對同性戀和跨性別者的職場歧視並不違法。所幸最高法院最後並沒有採納司法部的見解,直接以判例確定該法也保障 LGBTQ 不受職場歧視。

最高法院判決在今年六月出爐時,Aimee Stephens 已經因病過世數週,無緣見到自己的官司成為跨性別者的人權里程碑。而和 Elliot Page 事件非常類似的是這個新聞事件在主線情節之外,又是跨性別者名字的處理方式惹來紛爭:

《紐約時報》在判決出爐前、當事人Aimee Stephens 過世後的新聞報導中,同樣加註了她出生時原本使用的男性化名字,也引發了跨性別社群的抗議。美國著名的 LGBTQ 民權組織Lambda Legal 批評該報說:

「道德上完全沒有必要像《紐約時報》這樣在 Aimee Stephens 的訃聞中刊載人家的『棄名(deadname)』或是任何舊的名字。這種錯誤必須馬上得到修正。Aimee 不應被如此粗暴對待。」《紐約時報》隨後也順應民意移除報導中的名字。

發生在維基百科的爭議其實去年也曾發生在電影資料庫網站 IMDb 上頭。該站最後也在被叮得滿頭包之後,鬆口同意未來所有跨性別影視從業者的個人資料頁面上的欄位可以交由當事人來決定是否下架。

不熟悉跨性別文化脈絡的人可能會對於這種對名字的禁忌覺得有點反應過度。也許還會想起 Harry Potter 宇宙中的這個橋段(但我們今天絕對不會提起該系列小說作者的名字):

「稱呼他佛地魔(Voldemort),哈利。萬事萬物都要用正確的名字來稱呼。恐懼某個名字只會反過來製造更多的恐懼」鄧不利多校長對他的學生說。

魔法師們對佛地魔名字的禁忌來自於佛地魔在佔領魔法部期間施在那個不可說的字上頭的 「禁忌咒(Taboo)」,會使唸出該字的人隨即被催狂魔鎖定位置並進而遭到襲擊。

那是誰在跨性別者不可說的名字上頭下了禁忌咒?

《駭客任務》劇照。

《駭客任務》劇照。圖:網上圖片

「一個你聞不得、嚐不得也摸不得的牢籠,一個關押心靈的無形監獄。」

「安德森先生,歡迎回來!」

身為華語這種象形文字的使用者,我們應該比拼音文字的使用者更能想像文字背後連結的魔法。電影《異星入境》(Arrival)的原著小說作者姜峯楠在同一本短篇小說集中有另一篇蒸氣龐克短篇《72個字母》就描繪了名字的魔力:

我們現代稱為「工程師」的角色,在姜峰楠的維多莉亞時代虛構世界中叫做「命名師」。他們的工作是找到一個新事物的真名。只要拆解出正確的名字放進去,就可以將文字背後的魔法帶進該事物的形體中。

這或許就是為什麼《駭客任務》(The Matrix)電影中的電腦探員 Smith 從來都不肯稱呼 Keanu Reeves 所飾演角色的真名: Neo。Neo 這個名字是一個字謎,重組之後會變成 One。一旦稱呼他為 Neo ,他就會變成真正的 The One(救世主)。

「Anderson 先生,歡迎回來!」Smith 每次都堅持使用 Neo 覺醒之前的名字。

日後分別公開跨性別身分的《駭客任務》導演 Wachowski 姊妹直到近年才公開承認《駭客任務》電影從頭到尾都是一個跨性別者的寓言故事。

「我很高興像現在終於能揭露這部電影的原始初衷,因為當時整個世界還沒有準備好接收這個訊息。《駭客任務》實際上最核心的議題就是對於『改變』的渴望」,Lilly Wachowski 幾個月前說。

整部《駭客任務》的意象因而清晰無比:從 matrix 內穿越到 matrix 外的覺醒過程就是一個跨性別者的性別認同改變歷程。Morpheus 是提供紅色藥丸協助轉換性別的醫師(1990年代經常開給跨性別者的口服雌性激素 Estrogen 正是紅色的),而 Smith 探員則是拼命想把 Neo 拉回舊身份的恐跨者(跨性別恐懼症患者)。

在跨性別社群中將那個還躲在櫃子裡、未能覺醒之前的跨性別者狀態稱為 「Egg 蛋」。而在覺醒後不再使用的舊名字則稱作 「棄名」(dead name)。

跨性別者最大的冒險就是選擇一個新的性別和新的身份,而這個世界能對他們做出最糟的反應就是像 Smith 探員一樣:叫他/她的棄名,將他/她拉回到《駭客任務》電影中被養在容器裡動彈不得的拘禁狀態。或者用 Morpheus 的話來形容那個「蛋」:

「一個你聞不得、嚐不得也摸不得的牢籠,一個關押心靈的無形監獄。」

2019年6月3日紐約,Elliot Page和Emma Portne在紐約參加《舊金山物語》紐約首映禮。

2019年6月3日紐約,Elliot Page和Emma Portne在紐約參加《舊金山物語》紐約首映禮。攝:Theo Wargo/Getty Images

「每一種稱呼我們的方式都是帶有力道的。比如當你正在努力重新定義自己的性別,卻又被公然以那些完全相反方向的男性化名字或女性化名字稱呼你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極度不安的緊張焦慮。」

湯婆婆: 你的名字現在歸我了!

Elliot Page 在他的出櫃宣言中特別提到跨性別者長期以來受到的威脅:「那些致力於把服務跨性別者的健保入罪化、否認我們生存權利的政治領袖,以及每一個在自己的公共平台上持續散播對跨性別社群仇恨的人,我想告訴你們:你們的手上沾滿了鮮血。」

從2008年開始監控跨性別者受暴力威脅狀態的《跨性別者謀殺觀測報告》(Trans Murder Monitoring Report)幾週前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12年來全球共計3664名跨性別者遭到謀殺。而2020年的疫情不僅加速了這個數字的成長(從去年的331人惡化為今年的350人),並使本來就居社會弱勢的跨性別者處境更加惡劣。例如歐洲的死亡案例中有半數是移民,美國的死亡案例則有79%是有色人種。

另一個民權組織 Human Rights Campaign 人權戰線更在2020年的調查中發現今年已是美國史上對跨性別者的暴力事件數量最多的一年。例如在 Eliiot Page 在網路上出櫃的同一天,另一位好萊塢跨性別演員 Laverne Cox (《勁爆女子監獄》Orange is the New Black)也在網路上自曝在洛杉磯公園中被不明男子詢問性別並出手攻擊的恐怖經歷。

除了這種肢體暴力之外,有跨性別者認為使用他們的棄名來稱呼他們也會在心理上製造類似的恐怖效果。

「對跨性別者來說,我們跟自己名字之間的複雜關係可說是一言難盡。每一種稱呼我們的方式都是帶有力道的。比如當你正在努力重新定義自己的性別,卻又被公然以那些完全相反方向的男性化名字或女性化名字稱呼你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極度不安的緊張焦慮。聽見這些棄名可能會觸發恐懼的情緒,因為你會開始覺得無論自己如何努力,那個曾經是你(或曾經被你假裝扮演)的幽靈仍在那裡作祟」美國跨性別專欄作家 Sam Riedel 曾在文章中說。

在這個充滿暴力和歧視的世界,用正確的名字稱呼一個跨性別者並不是什麼過份的要求。我們完全不必花什麼力氣就可以立刻停止扮演剝奪人姓名的湯婆婆角色,而跨性別者也因此不必扮演因為失去名字而漂流無依的無臉男角色。

過去五年因為許多名人選擇公開跨性別身份,讓跨性別議題的能見度大大提高,也促使更多人加入討論新聞工作者應如何更正確地引用跨性別者的名字。

比如 「跨性別新聞記者協會」(Transgender Journalist Association )在 Elliot Page 的新聞曝光後,隨即主動提醒新聞工作者沒有任何理由去提及新聞人物的棄名。不過新聞監督團體「反詆毀同性戀聯盟」(GLAAD)則考量新聞業需求提供了稍微寬鬆一點的報導指南:「因為 Elliot Page 之前的名字廣為大眾熟知,所以一開始你們可能有需要陳述為『Elliot Page,先前被稱作 Ellen Page』。然而一旦社會大眾開始熟悉 Page 的新名字之後,請立刻停止在報導中使用先前的名字。」

一個人花心思。兩個人花心思。越多人這麼做,我們就越可以擴大那個包容跨性別者進行自我認同冒險的那個安全的圈圈,就像X教授的X學校或是鄧不利多校長的霍格華茲庇護那些與眾不同的學生一樣。

各個領域都有人在努力讓 LGBTQ 性少數族群獲得更多的聲音,讓整個地球變成一個更友善的X學校。比如過去一週內陸續發生的這些新作為: Nasdaq 納斯達克這星期提案要求在其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必須至少要有一名女性董事和一名來自少數族裔或 LGBTQ 等性少數的董事;加拿大影藝學院則和 WarnerMedia 宣佈為來自少數族裔和 LGBTQ 的劇本寫作者開辦一系列專業工作坊;而日舞影展背後的日舞協會則發佈一個新的獎助計畫指定給來自少數族群的電影企劃。

當然,一切還是要從叫出他們正確的名字開始。

最後,給那個我們不願提到其姓名的恐跨者小說家 You-Know-Who:

瞧,包容和庇護他人並用正確的名字傳遞魔法的力量給他們,根本是麻瓜也能做得到的舉手之勞。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跨性別 LGBTQ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