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風物

拋開已成陳腔的抑鬱判斷:遇上100%竹內結子

她的死訊之難以接受,不全基於我們對她的壓倒性偏愛,也基於她裏裏外外透發出來的一身成熟⋯⋯


2020年9月27日,日本女星竹內結子離世,終年40歲。 網上圖片
2020年9月27日,日本女星竹內結子離世,終年40歲。 網上圖片

日劇女皇竹內結子離世,我們全部猝不及防,以不敢置信的眼神互望,以極度不捨的語氣相慰,以充滿問號的思緒仰天而叩。而當然,其實不怎樣看日劇的我,滿腦子都是她在電影裡的身影。

悼念一個自己喜歡的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回顧我們何以相遇,如何交集,人間萬千人際網絡的一個點,因連結斷裂而顯得更具意義。我們在點的周圍加上唏噓與詠嘆,投射與思念,而且還唯恐不夠主觀,不怕著色再著色,各自粉飾出,為她,也是自己度身訂造的花環。那個點本因消失而歸於無,但我們就是硬生生的不讓這發生,於是用盡方法,包括在周圍加描、增點,把點擴大為圓,為圈,以至再在周邊堆砌出各種感性之丘,以至促進它的邊緣化掉,令它看來更大更廣,即使有弄巧成拙之虞,也在所不惜。

悼念經常是理性退場的舉動,當被悼念的人是公眾人物,她和悼念者的關係也不是彼此相識的朋友,情況便益發尷尬。單軌道、暗中進行(多時)的感情投放、形形色色的幻想與美好想像,隨時令所有一往無前顯得廉價、可笑。當感性的浪擲、肆無忌憚的懷念統統因明星的死亡而被默許,作為悼念者的我們,猶如脫韁野馬,連自己也不知那隨時流於濫俗的情緒會飛奔到哪裡,何時停止,需不需要停止,即使心知要付出損人不利己的代價。

竹內是很適合演恐怖片的演員,因為她的美是知性美,符合該類型的女角設定:在各個徒有美貌的性感女子紛紛遇害後,擁有智商的女主角奮力戰勝怪物、鬼魅或變態兇手。

好吧,面對吧!我「遇上」竹內結子的那一年是2003年。之前,她演過《午夜凶鈴》(1998)。在該片驚鴻一瞥的結子,臉上帶著嬰兒肥,雖然已展露與年紀不相稱的較成熟演技,但由於戲份實在太少,一出場便遇害,當時可能沒有誰太留意她。作為恐怖片或鬼片類型經典,《午夜凶鈴》和其他「貞子」系列的姐妹電影,影響後世深遠,當無異議,對我卻其實沒有怎樣挑起強烈情感,反而因為結子,我後來想辦法找影帶(對,還是錄影帶年代)重看。我不知有誰會跟我一樣,守著最初的感覺倒是:竹內是很適合演恐怖片的演員,因為她的美是知性美,符合該類型的女角設定——在各個徒有美貌的性感女子紛紛遇害後,擁有智商的女主角奮力戰勝怪物、鬼魅或變態兇手。因此,《午夜凶鈴》裡的她是以其潛力的反面登場,從而對她構成了不合理的壓力也說不定。後來讀到她討厭以至害怕演恐怖片的報道,半驚訝半可惜,畢竟,2003年令我對她一見傾心的那部電影,正是首尾一貫地籠罩著恐怖氛圍,十足詭異,曾於當時贏得「一代奇片」的美譽。

竹內結子在《藉著雨點說愛你》的演出。

竹內結子在《藉著雨點說愛你》的演出。網上圖片

對,我說的是《黃泉復活》,死掉的人不知何故復生重返故鄉,結果為已接受他們離開的親人帶來二次傷害。這樣一個故事,不僅在當時,即使現在重看,也絕對不落俗套。而更重要的,是影片集合了一群出眾的演員——草彅剛、柴咲幸、長澤雅美、伊東美咲⋯⋯而竹內結子飾演的女主角,正好就是上述參與知性偵查的女子。跟設定上就有著相對抽離位置的男主角不同,結子演的角色同時是局內人,有逝去的戀人「等待」復活。結子演《黃泉復活》時只有廿四歲,但已充分展現她的戲路,成熟、穩當而不失俏麗,在男伴的身旁,是以知性的刺激與協助與之「一起幹」。她不是水相的內助型、賢淑型女星(典型代表是雙魚座黑木華),也不是提供靈感,堪為繆斯的空氣女孩(一眾日系風相女星如酒井法子、長澤雅美、有村架純、松岡茉優等),她是行動型的,有腦袋但不會令男人感到太具威脅,適當時退一步展露一笑,男人對她會自動卸下僅餘的武裝。

令更多人喜歡結子的電影當然是隨後的《藉著雨點說愛你》(2004),同樣涉及詭異回歸,結子廿五歲就演活了一子之母,且同時具備婚前和婚後的兩重心理狀態。片中她和男主角中村獅童擦出不一樣的火花,以至戲假情真,兩人於一年後共偕連理。這段婚姻是否始於喜劇而終於悲劇,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但以戲論戲,結子演技上的層次幾乎得到一致的認受和確定。

她不是水相的內助型、賢淑型女星,也不是提供靈感,堪為繆斯的空氣女孩,她是行動型的,有腦袋但不會令男人感到太具威脅。

也是從那時起,我開始聽見對她的讚賞,通常都包括以下這麼一句:「日本不多既有樣子又演技精湛的女星,竹內結子就是其中一個。」

香港人普遍都喜歡竹內結子,我幾乎沒碰上一個討厭她的香港觀眾。我曾經嘗試尋找箇中原因,有人曾建議我在《春之雪》(2005)尋找答案,我不置可否,因為一部偶像電影,有大家都喜歡的男主角(妻夫木聰),當時得令的導演(行定勳),後補文青無法抗拒的三島由紀夫原著改編,實在太多「助燃劑」,結子真的就是那最突出的因子嗎?人妻、禁斷、悲劇⋯⋯反覆出現的共同元素,與其說體現了結子的終極魅力,不如說播下了某種定型的危險種子。

在《午餐女王》(2002)之前,我對竹內結子主演的日劇基本缺乏興趣,但後來終於習慣了日式影視的共棲製作,結子也憑電視劇曝光愈多而知名度愈響,反過來推動電影的票房。推理劇的電影版可以因為她而把主角性別改變(《白色榮光》系列,2008-9),她繼續狂踩倫理禁區(怎樣也忘不了她演的,雨中的女幹探姬川玲子),出入罪案與「正常」世界,女性觀眾覺得她有股拉大家上升的親和力,男性觀眾會視喜歡她為有品味的表現。曾經有一陣子,沒有人會拒絕竹內結子的,或者說,她有一種獨特的方式。她下巴的癦(痣),與其說是「銷魂癦」,不如說是無時無刻,不向你顯示她可以有的倔強。她不是引起性慾或性幻想的對象,她是一個可以拿上桌子,告訴朋友你喜歡她,因而贏得某種讚賞目光的女星。「我喜歡竹內結子⋯⋯」你只要作此宣稱,自然會引出同道人,通常會是另一個女孩,那麼不消說可順利打開話匣子,彼此之間幾乎立即建立起某種互信,並有了之後無盡的話題。你當然可批評以上說法充滿男性本位的計算,但日本影視的而且確是徹徹底底的男權文化操作,所謂「女王」也根本是歐洲騎士精神的異態投射,談論竹內結子像談論任何日本女星一樣,無法避開這個框架,只能時刻自我意識提點便是。

竹內結子。

竹內結子。圖:yuko_takeuchi0401 IG

竹內結子死訊之所以如此難以接受,不全基於我們對她的壓倒性偏愛,相當部分也基於她平穩的形象,那裏裏外外透發出來的一身成熟,令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六、七十歲的她會是何種模樣,會用何等雍容的恣態,踏上舞台接受官方遲早頒給她的終身成就獎。她是一個完全可以設想,可以美麗地老去的藝人,年老於她,完全不是問題,畢竟就是演不同的母親吧,廿四歲的母親,一直可演到七十四歲的祖母(母親的母親,以至祖母的母親)吧。我們一早有心理準備迎接她的轉型,期待她跟我們一起老去,像田中絹代,像樹木希林。

拋開已成陳腔的抑鬱判斷,就自決這一點,已令結子更像魏晉人物,且是「心質亮直,其儀勁固」一系,因而剛者易折,五八竟已凋零。

而身為讀古書的人,我經常覺得結子如活在魏晉,會是值得《世說新語》記下的人物。魏晉喜歡人物品鑒,《人物志》、《世說新語》這些著作不時會用美學標準把當時人物分等分級,對美麗的人兒用上特定的字句,透發出一種從骨子裡散發出來的審美境界。最記得的就是以「頹唐如玉山之將崩」來形容俊男,又有所謂「朗朗如日月之入懷」;結子的氣質,在在引誘人用這等美文加諸其上。

可是,她自己選擇了死亡,並且是上吊,《完全自殺手冊》列明最穩妥的自殺方法。果然,一如其影視形象般穩當,她體現了最後的決心。拋開已成陳腔的抑鬱判斷,就自決這一點,已令結子更像魏晉人物,且是「心質亮直,其儀勁固」一系,因而剛者易折,五八竟已凋零。

我最後看結子演出的電視劇是大河劇《真田丸》(2016),她演權傾豐臣家的淀殿茶茶。歷史上茶茶的軟弱被認為是導致豐臣家滅亡的主因之一,但劇集裡的結子,把劇本裡這個擁抱扭曲之愛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她和真田幸村(堺雅人)發展曖昧關係,一早預言兩人會在同一天離世,在顯出神秘命運與心計安排的互滲。這個茶茶,既可愛又可怕,既可敬又可恨。她那結合嫉妒、機智、脆弱、威權和神經質的眼神,相信往後好一段時間,將一直深印我心底,即使我接受她離開,同時明白到,她從未離開。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日本電視 日本電影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