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產地直擊:ECFA十年,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成功了嗎?

十年前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於得到對岸「讓利」的眾多台灣產業中,石斑、蘭花的討論熱度可說數一數二。十年過後,我們走訪了台灣南部的魚塭、蘭花業者,他們如何評價這個兩岸經濟合作協議?

產地直擊:ECFA十年,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成功了嗎?
2011年1月31日台北,一個男人拿著蘭花在台北的花市上。

【編者按】在新冷戰局勢成形、台海局勢日益緊張的此刻,端傳媒推出「新冷戰下的兩岸關係」系列專題,回顧兩岸停火四十年來的重要政治、經濟與文化事件。今日刊出的是十年前(2010)所簽訂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深度追蹤,後續將有兩地婚姻、陸生十年、官方交流等報導,回顧這四十年來「和平的假期」中,兩岸之間的接觸、交流、衝突甚或兩相冷對的旅程。

2010 年 6 月 29 日,台灣海基會和大陸海協會正式簽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並於同年 9 月12 日生效,迄今即將屆滿十年;ECFA 的支持者當年在宣傳時,曾經使用「黃金十年」一詞,來向台灣社會推廣簽署 ECFA 的正面效益。

然而,以 ECFA 開啟兩岸交流黃金十年的願景,卻在啟動不久之後,就因 2014 年的「三一八學運」、以及 2016 年蔡英文執政而迅速降溫,而 ECFA 後續在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爭端解決等領域的協商,也隨之停擺至今,導致 ECFA 成為一個只剩「早收清單」的貿易協議。

ECFA 就像一條高速公路,就算建好了,也不能保證每個人都買得起車、開得上去。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