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漩渦中的「小明」父親:我們已做了選擇,想要回台灣

疫情隔離政策之下,武漢包機爭議與滯留大陸的陸配子女返台問題,引爆了「小明」風波。我們專訪了「小明」本人與爸爸,回顧這段被卡在兩岸之間無法「回家」的旅程。而「小明」的家族故事,本身亦是一部近代兩岸戰爭史的縮影。
2020年4月5日,居民在湖北省武漢市長江旁。
台灣 公共衛生 災害

如果這疫情未曾發生,今年七月,張旭已經順利取得台灣身份證。但在2019冠狀病毒(COVID-19)的肆虐下,張旭不僅沒能順利拿到身分證,甚至成為了台灣輿論口中的「小明」。

所謂的小明,原本只是台灣社會對男孩的普遍暱稱,如同香港的「家明」一般。但在這次的疫情風波後,小明成了特定人群的代名詞:領取中國大陸籍戶籍,但目前正申請台灣身份證的一群人。在等待身份期間,小明來台所持有的證件為「長期探親證」或「專案長期居留證」。這群人之所以獲得了「小明」這個新名詞,源自於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在二月時召開的一場記者會。

時序回到二月初,正值病毒疫情自武漢為中心快速擴散之際,台灣政府也開始頒布嚴格的邊境管制措施。由於事出突然,大批因春節前往大陸探親的台灣人與其子女被困在那裡。當時,一共有兩個群體向台灣政府請求入境,一個是困在湖北省的台商與其子女,他們大多持有中華民國國籍;另一個則是「小明們」,因還未拿到中華民國籍,無法跟著台灣父母回來台灣。

在陳明通講述「小明」故事時,現年 52 歲的許志強看著新聞,一臉錯愕。前一天,他才將陳情書輾轉交給政府,希望可以將自己的困境讓政府知道,裡頭寫著就是自己的故事,沒想到,隔天就看到自家的遭遇成為陸委會口中的「小明」範本。他有點無奈地告訴端傳媒:「我就是『小明』的爸爸。」

對於困在湖北的台商與家人,台灣政府與中國政府歷經多次來回協商之後,決議以「春節包機」形式返台。2 月 3 日午夜,第一班載著 247 名滯留武漢的台胞,順利降落至桃園機場。沒想到,機上一名乘客被檢驗出確診,引發民眾恐慌。後續更爆出機上乘客名單與台灣政府提供的不符等爭議,讓台灣社會對於「自對岸返台」的國民,多了不少疑慮與警戒,讓許多台灣民眾發出「為什麼要放中國疫區班機回台?」的質問。

面對這樣的氣氛,陸委會雖試圖安撫民心,卻引發更大的風暴。 2 月 11 日下午兩點,陸委會法政處處長蔡志儒在記者會上表示,基於家庭團聚與人道考量之下,公布「中配子女返台措施」,准許擁有「長期居留證」或「長期探親證」的國人或陸配子女入境,入境之後需要居家檢疫 14 天。

政策一出,引發各方抨擊,「不要讓『他們』回來」、「台灣醫療量能不足」,類似的言論開始在網上流傳。過了幾小時,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再度召開記者會,試圖以「小明」故事解釋政策,替火爆的輿論降溫,他說,「有台灣人在大陸經商、娶了中國配偶後,生了一個孩子叫『小明』,後來一家人回台,小明也在台灣受教育、使用健保,並利用專案長期居留或居留探親在台生活,這次過年小明回中國,因為禁止進來,但這些小孩本來就長期在台居住,只是沒有戶籍不能回來,只針對這部分讓他們回來。」

陳明通的說法,產生了提油澆火的效果。接下來的 24 小時之內,陸委會改了四次說法,改到最後連移民署都不知道「現在到底能放誰進來?」隔日,陳時中在例行記者會上,宣布撤回前一天陸委會所頒布的政策,表示「現行狀態」,如果沒有中華民國國籍的人士(包含長期居留證)皆不得入境。當天,他說出一句足以標誌台灣抗疫時期精神狀態的名言:「當初國籍沒選台灣,現在應該自己承擔」。

接著,隨著三月中旬,台灣疫情因旅外人士回來造成一波疫情高峰,「小明」爭議就這樣被擱置,長達半年之久。一直到 6 月 7 日 ,台灣疫情趨緩,陳時中宣布國內大解封、邊境政策也逐漸鬆開,外籍與港澳的商務人士皆可入境,但「小明」還不行。

根據移民署的統計,目前符合「小明」案例的人數大約有兩千人左右。眼看著一個學期已經過去,小明的家長們開始按耐不住焦急的心情,分別前往指揮中心與總統府陳情,他們想知道,隨著邊境政策鬆綁,何時會輪到他們的孩子回家?

7 月 15 日,防疫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將分階段開放邊境政策,自 16 日起,2 歲以下(2018 年 7 月 7 日以後出生的小孩)持長期居留證的陸籍子女可以入境。根據統計,符合這樣規定的人士,共有 100 多人。也就是說,還有近 1900 人必須持續等待。

7 月 11 日,端傳媒與許志強第一次見面。這是「小明爭議」延燒半年之後,許志強第一次開口向外界完整說明「小明」本人的故事。

2020年7月14日, “小明”父母們到台北總統府陳情抗議。
2020年7月14日, “小明”父母們到台北總統府陳情抗議。

「小明」的起點:兩岸婚姻

2019 年夏天,13 歲的張旭跟著母親張晴,從北京搬來與台灣的父親許志強住,他們一家人決定在台灣展開新生活。自從 2019 年 7 月中國政府宣布停止自由行之後,大陸籍人士入台變得困難重重,但即便入境手續繁複,他們還是按部就班申請國人親生子女的「專案長期居留證」,為的是不久之後,讓張旭取得一張台灣身分證。

許志強出生在台灣高雄市,張晴則出生在北京市海淀區。17 年前,許志強通過即時通訊軟體認識張晴,為了一起生活,許志強特別找了一家位於北京的台資塑膠廠職缺,並搬至北京,與張晴共同生活,於 2006 年生下兒子。許志強在搬至北京之前,在台灣曾有過一段婚姻,並且育有一兒。而張晴與妹妹的家中完全沒有男丁,兩人商討之後,許志強決定讓第二個兒子從母姓姓張,就是張旭。

自 2005 年開始,許志強前後共在北京工作十年,「當時我人在北京工作,又跟公司簽長期約,一年之內回台灣不到十五天。如果小孩立刻報上中華民國戶籍的話,接下來就醫、就學、住宿都必須到涉外機構。我的想法很單純,既然太太是北京人,那小兒子就先跟著她的身份比較方便。」許志強解釋。

起先, 許志強以為自己會在北京待得更久,但隨著年紀漸長,他難掩思念故鄉台灣的念頭,加上北京的工廠準備遷至浙江,於是他決定將北京的房子交給房仲業者託管,並在五年前自行回台安頓工作、住所以及張旭未來的中學,待一切安排妥當,全家人的新生活就有了著落。

相較於在北京時,因為工作距離,與家人只能週末見面,許志強回憶,全家搬到台灣之後,相處時間變長了,家庭感情也比以往更好,「我兒子上國中的第一天,穿上新的制服,他的領帶是我哭著替他打上的,我跟他說,你爸就為你做這麼一次。當時我真的好為他驕傲。」

但在2019年末,新生活被疫情打亂。今年 1 月 21 日張旭與張晴一起回到北京探視外公、外婆,兩人原先預計待 15 天,但中間卻遇上疫情與入境證件的問題,沒想到就此分隔兩地。許志強無法預料到一家人分離的時間,會超越在台灣團聚的時間,更無法接受明明張旭是「台灣人許志強」的親生兒子,卻因「身份別」關係,被迫分離半年之久。

根據中華民國《國籍法》規定,凡父母一方為台灣人,其親生子女一出生即可擁有中華民國國籍。不過由於兩岸特殊政治情勢,兩邊雖非「國籍」之別,而是「戶籍」之分,但依然不被允許擁有「雙重戶籍」。只要申請其中一邊的戶籍,就會失去另一邊的身份,此外,不同年齡也會有不同規定,以張旭來說,他因為超過 12 歲才回台,必須先領長期居留證兩年,接著才可以拿到台灣戶籍。

台灣人與陸配的子女如何申請中華民國國籍?
台灣人與陸配的子女如何申請中華民國國籍?

換言之,張旭與家人並不是「沒有選擇國籍」,而是在「取得戶籍」的空窗期當中。

7 月 14 日中午,許志強跟著近 30 位有著相同困境的人,頂著烈陽前往總統府陳情。他們手拿著標牌,上頭寫著「蔡總統,孩子要唸書,讓我孩子回來吧!」

意料之外的遠距教學,讓各級學校的教學品質都發生了不可逆的變化。那怕是在大學校園內,師生雙方都有察覺到教學品質下降,更何況仍在唸國中的張旭?作為母親的張晴,很明顯感覺到,兒子這一年的的學習成果並不好。

在記者會現場,張旭—也就是「小明」本人—在電話的那一端告訴端傳媒記者,他真的「很想念爸爸」,在這半年之間,張旭一直待在北京的外公、外婆家,讓同學、老師用微信視頻的方式替他轉播上課,「如果能儘快回台灣,我最想跟老師和同學們說,我很想念他們。但如果真的回不去,我只能休學,留在北京唸書。」

到了六月,張晴已經在考慮,是否替張旭在北京找個中學,從國一重新讀起?

提起這件事,許志強忍不住哽咽流淚,「我已經把家人帶來台灣了,如果要選擇在北京繼續過下去,那我當初何必白走這一遭呢?我老婆說,如果你能的話,就過來;不能的話,我也沒辦法。這代表什麼?代表這個家要散了啊。」

2020年3月3日,一名乘客走進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2020年3月3日,一名乘客走進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這是我自己選的?我們(已經選了),是正在「等」台灣身分證。

兩種「小明」困境

許志強回憶,起初看到政府公布「中配子女返台措施」,激動到哭著打電話給張晴說可以回家了,「下午兩點開記者會,他們兩點半就訂了隔天的機票,兩個人很開心地收拾行李,那天晚上我們真的好開心。」

第二天上午九點,張晴與張旭就到機場準備返台,但華航的地勤人員跟他們說,因為沒有移民署的正式公文,必須在現場等待。由於等待時間太長,華航地勤人員還自己打電話給移民署與陸委會詢問,但還是沒能等到肯定的答案。

著急的許志強,也在台灣打電話給陸委會,他說,通話當下就知道沒希望了,但他卻沒有立即打電話給張晴。「我真的說不出口。」與此同時,張晴、張旭依然在北京機場等候,華航地勤人員告訴張晴說她的陸配身份可以回來,但張旭不行。張晴打電話給許志強,提出一個解決辦法,她說因為機票是臨時在淘寶上訂的,退票會扣掉高額的手續費,不如她自己先回到台灣,再讓外公、外婆把張旭接走。

許志強彷彿想起什麼,激動地對張晴說:「我不准你把他一個人放在機場,你們要一起回家。你現在把他丟在機場,自己坐飛機走,一定會給小孩造成一輩子的陰影。我自己小時候就是被這樣拋棄的。」張晴與張旭兩人最後從機場一路哭著回家。

回憶起陳時中的「自己選國籍自己承擔」說法,許志強還是有些忿忿不平:「這是我自己選的?我們都是正在等台灣身分證。在我國憲法裡,凡我中華民國國籍的人,生出來的孩子自然是中華民國國籍,結果他們說那適用於國與國的關係,我們跟大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現在又變成不是國與國了。」

張旭作為「小明」本人,其實只是其中一種類型的「小明」。根據陸委會於記者會上所提及的身份範圍,其實還有第二種「小明」,即是「來台陸配在前一段婚姻中所生子女」,他們原是中國大陸籍身份,但因為隨父或母再婚來台,準備申請台灣的身份。這種「小明」的申請手續,會較前者繁複許多,必須先經過四年長期探親證、限額抽籤、兩年長期居留證等漫長過程,等待期間,耗時八、九年的大有人在。

這一切的曲折與困難,都與許志強的疑問有關,「兩岸之間,如果不是國與國關係,那到底是什麼關係?作為普通人,我該怎麼安排我的家庭與人生?」

2020年3月10日深夜,華航包機由武漢飛抵桃園國際機場。
2020年3月10日深夜,華航包機由武漢飛抵桃園國際機場。

小明父親:一名中華民國派的兩岸矛盾

許志強一直自認是一名中華民國堅定支持者,即便曾在北京工作,皮包裡卻總放著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小國旗。他自豪地稱自己是「深藍二代」。儘管娶了一名大陸籍太太,他說自己從沒改變立場,過去,他就因為兩岸議題,差點毀了與張晴的婚姻。

2013 年,45 歲的許志強還屬於中華民國後備軍的身份。某一天,他與張晴討論到兩岸爭議,他告訴張晴:「如果兩岸打起來,我毫不猶豫會回家當兵,雖然我的另一半是中國人,因為我曾經宣誓要效忠中華民國,不論誰當總統,我所效忠的就是這個國家、這面國旗、這部憲法,我絕不可能投敵。」張晴為此與許志強大吵了一架。

許志強的堅定立場,來自他的家族與血緣。許志強是「外省第三代」,成長於軍警家庭,他的爺爺與外公,分別以不同方式親身參與並見證了台灣民主演變的關鍵時刻。而這些經歷也都深刻影響許志強對於國家、兩岸議題的理解。

許志強的爺爺原本在大陸擔任憲兵,爾後跟隨國民政府撤遷來台,此後許爺爺離開部隊,轉而擔任警察。許志遠說,軍人敬忠職守,做他該做的事,就是應該的。至於許爸爸則受到爺爺影響,從事刑警工作。

其實,不光是許爸爸的家族,就連他母親的家族,早期也是國民黨堅定支持者。許志強的外公「劉老師」,則在 12 年前,為了「中華民國國旗」而在自由廣場上自焚。

2008 年 11 月 11 日,台灣學生發起「野草莓運動」期間。劉老師帶著一份控訴傳單,走近自由廣場旁的中山南路,在距離學生靜坐區不遠處,點火自焚。傳單上寫著:「我姓劉名柏煙,今年 80 歲,民國 39 年入國民黨,被國民黨欺侮 30 年,看不慣就退休...。最近發生這些事(註:2008 年中國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引爆一連串的衝突事件)行人在路上拿著小國旗,就被警察抓起來,我看,很多警察大人都沒有事。聽說,民眾被抓起來 16 個還要判罪,那麼一千多名帶著警棍打民眾的警察是不是要記大功。」

外公自焚的這一天,許志強人在北京,但在接到消息之後,他也馬上放下所有工作,回家奔喪。「你在我身上可以看到許多矛盾,」許志強說無論是爺爺、外公的經歷,幾十年之間都像是台灣民主演變的縮影。許志強的親戚也分裂成迥異的立場。有人深藍、有人深綠。而他自己作為「藍二代」,卻與大陸女生相戀成婚,生下一個「不被中華民國允許入境」的孩子。

此前,張旭往往以同時身為台灣人與北京人為傲,但在「小明事件」發生後,他卻開始思考,這樣的「雙重身份」,可能讓自己與家人都付出沈重的代價。

2020年7月14日, “小明”父母們到台北總統府陳情抗議。
2020年7月14日, “小明”父母們到台北總統府陳情抗議。

半世紀的兩岸敵對壓力,讓普通家庭無法團聚

這半年以來,許志強歷經滿懷希望到希望落空的兩種極端,憤怒與「不公平」的情緒,逐漸在許志強的心中浮現。許志強說,在三月之後,自己不斷地打電話到移民署、陸委會以及 1922(台灣防疫專線),卻得不到一個確定的回覆。

6 月 7 日,當陳時中宣布大規模解封,並堅守「邊境風險嚴管、國內鬆綁」的原則,許志強看到一點希望。但再過二十天,疫情持續趨緩,人們生活常態化,指揮中心則表示將於 29 日近一步放寬外籍、港澳的商務人士入境。

面對持續放寬的邊境政策,卻還是輪不到「小明」。7 月 2 日陸委會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陸委會相當關注「小明」的議題,但因為對中國大陸爆發的第二波疫情感到憂心,「我們有時間感,但具體開放時間我們沒辦法說個準,還是要看指揮中心的科學考量。」

指揮中心與陸委會的說法,讓人們不禁對所謂的科學標準產生質疑。就數字而言,現階段國際間的疫情大流行,有將近 50% 以上的案例來自歐洲、美洲國家,但外籍商務人士已不再受邊境控管,反倒是總計不到 2000 人的「小明」卻依然受到控管。

據指揮中心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 7 月 14 日為止,台灣單日最大檢驗量可達 7166 件、全台負壓隔離病房共有 975 床、共有 517 個空床,此外普通隔離病房共有 749 床、專責病床有 1482 床,空床率為 81%。

「台灣滯陸孩童父母自救會」會長鍾錦明認為,「目前人不能回來不是兩岸協商問題,是我們政府不讓他們回來。武漢包機是因為他們那裡封城,人根本出不來,才會有政府協商包機的問題。現在大陸各省陸續解封,他們可以移動,一旦他們回來,我們只要做好適當管理就好,不管按照規定是要核酸檢測三採陰、集中隔離、住防疫旅館,或是分批、分流回來都行。」

但是,迄今為止,自救會父母的期望仍然落空。 7 月 16 日,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在例行記者會上宣布,將開放「兩歲以下的小明」優先回台。邱垂正強調,這是政策鬆綁的第一步,基於防疫整體考量與弱小優先的選擇,才從兩歲開始放寬。邱垂正說,防疫與人倫之間,「很難做到兩全其美」。

成人世界有許多「難以兩全其美」的為難,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眼看小明遲遲無法回台上學,就連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也撰文表示,希望政府趕緊讓小明「全數」回家,「無論是通過分階段、分年齡的方式,讓小明們能在八月中旬以前全數回台,完成 14 天檢疫過程之後,也才好趕上九月的開學。」但到目前為止,依然未獲指揮中心的正面回應。

「我們的心情很複雜。」許志強說,看到「兩歲以下小明可以入境」的消息,心中百感交集,「我感覺很失落,因為我的孩子還是沒辦法回來;但起碼,台灣政府開始正視『小明』問題了,我還是覺得很欣慰。無論如何,我們還是會抱著希望,繼續等待。」 2020 年的七月,這群分明已經「選了國籍」的孩子,依然在等待他們返台的歸期。

(文中所提許志強、張旭、張晴,應受訪者要求化名處理)

讀者評論 73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由「台灣滯陸孩童父母自救會」會長鍾錦明認為,「目前人不能回來不是兩岸協商問題,是我們政府不讓他們回來。....」這段文字,一定程度反應了小明的家長們心態上與台灣政府的對立關係。事實上不是政府不讓小明們來台,而是台灣的主流民意不願意。
    而為什麼大多數的人不願意,其中撇除部份較自私的想法諸如,別人家的孩子能不能團員跟我有什麼關係,重要的是不要把病菌帶回來。
    值得討論的是
    台商、中配、演藝人員等人一貫給人的印象。親中得到各種好處 甚至有些人回過頭來詆毀傷害台灣,給人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的感覺。本來就沒有什麼信任基礎了 又加上疫情爆發期間 出現個別中生 中國返台人士不配合檢疫 隔離等的不受控行為 更讓人相信如果開放這人來台 台灣的防疫一定會出現破口 甚至失敗。
    當然這個族群中的人不是每個人都會做出傷害台灣的行為 但只要有這樣的人存在 而其他台商 中配 中生等人 反對他們的行為卻並不出來發聲 不對彼此加以約束
    社會上反對的人還是會佔大多數 因為並沒有看到這些人有什麼不一樣

  2. 回去當中國人吧

  3. 小明之所以無法順利入境台灣,是因為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也不承認台灣是國家,導致明明為台人所生後代卻無法取得國民身分;而中國疫情的不明朗、對台的緊張情勢、以及第一艘包機回台時的不平等待遇,加重了台人對於中國的厭惡,最終造成小明一家分隔兩地的局面,這是小明出生時為了便宜行事而導致的後果(文中未提及,但建議查閱北京戶口繼承一說)。
    為了不使家庭破裂,支持許志強立刻搭機前往中國團聚。

  4.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5. 現在討論的是小明,要扯其他不相干廢話的人請自重,什麼負面詞請留給自己,香港人如何⋯大陸人如何⋯台灣人如何⋯自己的偏見不要當普世價值,一桿子打翻一船人的邏輯適合在其他論壇發揮,在這裏沒有意義,自取其辱而已。

  6. 「大陸人」是負面詞。大陸窮的時候=貪錢 沒文化。大陸暴發了=貪錢 沒文化 欺凌任何反對共產黨的人 反對普世價值...

  7. 若商務旅客已是台灣可以承受的風險,那就更沒理由可阻擋小明們以及外籍留學生。

  8. 我不理解什么叫做“在臺灣的利益前提下行使公民權”。不过没关系,香港有一群人很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怎样去处理这些问题,台湾政府只用向他们学习,就可以阻敌于境外了。这一群香港人有一种身份,叫做“选举主任”。

  9. 你既然在一來ㄧ往中已經明白,我便無需再議。

  10. 我已回覆支持審核單位,若家屬能提出疫情前已有長期定居臺灣的證明,即可不受入境管制的限制。如此本文所提的案例可以更圓滿的解決。有什麼需要多說明的,請在提出。

  11. 蔡衍明的意識形態就是只是提出問題討論,對台灣可能有益,而小明的爸爸就是這麼可疑,可能傷害台灣利益,隨時拋棄台灣⋯⋯⋯你要繼續圓下去嗎?

  12. 1. 蔡衍明等人也可能站在臺灣利益前提下提出他們的觀點,這些應都被納入討論,在處理兩岸問題多元的聲音很重要。
    2. 不太確定夾縫中求生存與我們討論的議題有什麼關聯?
    3. 同意你說的負面情緒對向弱勢的人是不好的行為。

  13. 同樣沒忍住提醒你第二點,在沒有疫情前,拒絕進口日本核災物產後日本立刻翻臉;沒有每年軍購進貢,你會立即看到落井下石,我們賴以生存的條件缺一不可,台灣人太明白夾縫中求生存的感覺,把怒氣轉向欺負更弱的人,表示我們跟欺負自己的人沒有兩樣。

  14. 光就第一點,提醒你蔡衍明、黃安、黃智賢、吳斯懷、連戰、劉樂妍的存在⋯⋯除了柿子挑軟的捏還很會是事而非,不要太憤怒?不如你別太惱羞。

  15. 感謝 Liuhuiming 提醒,的確這案例是在疫情前已回臺灣。支持審核單位更好的做好是,若家屬能提出疫情前已有長期定居臺灣的證明,即可不受入境管制的限制。其他就您所提另兩類人:
    1. 已取得臺灣戶籍但在大陸工作的人士:他們極大多數十二歲以前在臺灣環境長大,相信大多能站在臺灣利益考量。
    2. 移民歐美的人士:歐美目前並無武力侵略台灣地區的政策選項,他們即便在重要時刻缺席,至少能確保不會對臺灣落井下石。
    最後,並無只挑柿子軟的捏,只是這篇文章本就未討論到您另提的兩類人,請別太激動了。

  16. 樓下有看內文嗎?不是才在疫情時刻,在疫情前,他們已回台定居就學。同樣問題你也可以問問沒有想要回台定居,在中國的幾百萬台人?他們跟你一樣有選票。或是你要不要問問早已移民的歐美人士?為何回來?佔你這樣愛國人士的便宜?愛不愛國?打仗時回不回來?柿子挑軟的捏很厲害嗎?

  17. 父親已替孩子選擇對岸戶籍12年,之後才因自己的「思鄉之情」,在這疫情敏感時刻才重新選擇臺灣戶籍。請問審核單位如何判斷對方在取得戶籍後,能站在臺灣的利益前提下行使公民權,而非僅是因自身利益暫時選擇享有權利,但當對岸狀況改善時又拋棄臺灣?

  18. 評論區的部分台灣人,你們跟所謂的「小粉紅」並無二致。我覺得自己心中願景的台灣獨立,就是被你們這種人污衊了。如果台灣獨立,卻沒有真正的自由人權民主的價值、人民也沒有真正的進步多元價值觀,那台灣跟現在的中國又有何不同?追求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意義又在哪裡?

  19. 看完是覺得許志強一家很馬景濤...蠻戲劇化且愛哭的。
    不過小明的故事真的從頭到尾沒有清楚過,當時緊張的情勢讓輿論只是覺得鎖國好了......這篇報導有點出一些重點,值得政府與整個社會去思考研議。但因為武漢肺炎的問題,短時間內我想爸爸還要再等等......

  20. 投資失利也要怪政府
    自己承擔,活在過去的藍二代

  21. 補充一下
    日裔美國人的平反也需要接近三十年的時間
    1952年擺脫二級公民的地位
    1978年發起平反的公民運動
    1980年正式成立調查委員會
    1983年才發表調查報告 同意公民運動的三項訴求
    我同意「小明」們的待遇是建基於政治決定多於防役要求
    也同意這樣的決定是骯髒的
    所以在台灣關心這件事的人要持續向政府問責
    這不僅是對民主精神的體現 也是為未來因為兩岸緊張關係而再一次受難的普通人留下檢討和討論的空間

  22. 民進黨繼續這樣荒腔走板,顏色超越良知,只重用對黨忠誠的人,過度驕傲,不懂反省,2022六都市長選舉等著看,被中立選民再教訓一次也不為過!不要忘了時代力量跟民眾黨都是成立第一年就大有斬獲,年輕人多數投給小黨,用選票制衡大黨的時代已經來臨。

  23. 身為深藍,不會不知道「非國與國關係」也是偉大蔣公漢賊不兩立的一部分吧。

  24. 想去台湾的内地人诚心发问:和台湾人结婚生的小孩都没法回去,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人想去台湾工作生活这辈子希望渺茫了吗??

  25. 挺离谱的,评论区一篇谴责人骑墙真是不知所云。说的很清楚,在欧美大爆发而大陆基本受控(求别扯什么老掉牙的瞒报捂盖子)的情况下,对欧美商务客大开绿灯而继续为政治利益而拒绝风险完全可控的“小明”(来自低风险地区,愿意接受防疫安排)回家,这不就是把所谓的国家利益凌驾于个人福祉之上?每次怼中共总爱说什么鸡蛋高墙论,怎么又不知不觉的为高墙站台了呢

  26. 要報復中國,那乾脆讓鴻海台積電聯發科都下市好了,出氣只知道要欺負弱者,卻對這些投資中國的大老闆低聲下氣,哈。台積電去南京設廠是蔡英文政府核准的吧?還什麼護國神山呢。

  27. ”小明與小明爸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放屁!小明都已經在台灣入學了, 爸也在台灣, 入境也不會增加傳染風險,台灣醫療能量也夠,幹甚麼鬼扯不讓他入境?我支持台獨,但我覺得民進黨在這方面很混蛋而且虛偽不仁。懲罰弱者幹什麼?今天假如是郭董的誰要入境你不讓他來嗎?我不相信,有夠噁心,明明是政治報復,鬼扯什麼科學?爛斃了。

  28. 没错,个人的选择需要自己承担后果。一个人选择从十七楼的窗台不加任何保护措施的往下跳,他就必须承担粉身碎骨的后果。这是自然规律,没有人可以阻挡。可是(被)选择在北京出生落户的小明,他/她需要承担什么后果,而这种后果也遵循物理规律吗?不,这些所谓的后果,不过是一部分无关人士的政治压迫。任何人都不是上帝,他没有权力给任何人的选择指定后果。
    当然,我不是无政府主义,我愿意让度部分自由,用必要之恶去尽可能的维护社会稳定。但是这必须符合程序正义与比例原则。试问小明以及他的台籍家人做了何种伤天害理的事情,要被剥夺骨肉团聚的权利?小明不是别人,而是台湾人的子女,他拥有台湾的长期居留权,并事实上在台湾生活学习居住,甚至正在进行入籍程序。这样的一个人被拒绝入境必须要有非常充足的理由,否则就有违程序正义,也存在人权被侵蚀之虞。禁止小明入境就是彻头彻尾的政治审核。在禁令颁布前期,政府尚且拿疫情做幌子,利用民众的恐慌情绪,到如今,早已图穷匕见,出身中国就是原罪。这种恐中仇中的政治操作已经从选举进入到民众生活,现在正实质地伤害人民权利。
    说到这里,争议中新科上任的国家人权委员会主任委员恐怕需要给她的国民解释台湾的人权是否只是局限于部分人?小明享有吗?他的陆配妈妈享有吗?他的台湾人爸爸享有吗?而居台的外国人和陆籍学生劳工呢?
    婚姻是私人的事情,也是幸福的事情。一个人民的政府理应帮助它的国民追求幸福,保障幸福,而不是相反,去替代人民去定义幸福,阻挠人民获得(不被自己认可的)幸福。人家两口子关上房门的事情,也需要你行政部门出指引规范吗?
    相对两千多万的台湾人,区区数以千记的小明,完全不值一提。可是对于少数人权利的捍卫才是伟大民族的象征。

  29. 看完還能維持這個結論的人,到底閱讀能力有什麼問題

  30. 看完之後的結論:
    當初國籍沒選台灣,現在應該自己承擔

  31. Nn̄g hòe i-hā--ê, pàng in kòe-lâi bô-iàu-kín--lah.

  32. 與誰相愛和組織家庭,是應屬於每個人的自由。至於配偶具體有何種不受社會待見的價值觀和政治立場,而要不要因此在政策上被區別對待,我覺得這在邏輯上是荒謬的。
    而本文中的「小明」問題,關鍵在於作為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兒童或少年能否跟隨台籍父母回台灣,這是個簡單的人道問題,但在中台兩岸問題未有定論,政治立場相悖的情況下,這些「小明」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
    這種涉及到不同社會和法律體制的婚姻和家庭關係註定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受到影響。類似的還有在全球化下anywhere people們在host societies生活時如何得到健全的保障。In normal times得益的人,在特殊情況反而變得vulnerable。
    人道問題會不會/該不該被日漸高壓的政治和意識形態矛盾下被compromised?
    My answer is NO.

  33. 。厭惡中共厭惡粉紅就有厭惡他們一句“屁股坐歪”否定一切,封殺一切與自己步調不一致的人,把因為各種具體原因而做出了不同選擇的人和自己思想不同的人都劃為敵人要麼招安同化要麼消滅的專制野蠻嗎。其實說到底是還是人類最初出於自我保護下意識地做出的這樣的認知劃分而已。。正因如此才需要更多理性思考的介入。即便夾縫中的人群是歷史常態的尷尬,但還是希望現在的人們能有更多換位思考和包容吧。雖然覺得我說的也都是廢話。以及作為在港內地學生。騎牆左膠帽子是戴實了。瑟瑟發抖。就想問一下怎麼找思想一致的對象哈哈哈哈。感覺好少啊好難的「。。。

  34. 口口声声说厌恶小粉红,自己却活成了小粉红的模样,不得不让人为此起立鼓掌

  35. 所謂的沒有做對選擇就是一種模糊的審查標準。如果現在要開始要這樣審查我們與家人的意識型態,眾人還視為合理,那跟共產黨的作法有什麼不一樣?當年因為家人跟著國民黨逃到台灣被群眾打為走資派,掛上牛鬼蛇神遊街的人也罪有應得?什麼時候,做為普通個人才能不受時代巨輪碾壓?不因意識型態而連累九族?使人信服困難重重,使人懼怕輕而易舉。

  36. 抽空一點而言 雙重身份對普通人的形響其實是極度普遍的事
    中港婚姻 中台婚姻 港台婚姻大家都聽過不少(或者政治正確一點 港中婚姻 台中婚姻)
    他們的後代在華人為主的社會中融合比較容易才不易發覺雙重身份的尷尬
    二戰期間在美日本人和他們的二世也曾被懷疑會叛國而被集中管理
    這件事還推動在美日本人為保障自己而選擇不再和日本裔通婚
    (甚至還有為表明忠誠而成立的日裔美軍在歐洲奮戰)
    從歷史觀察也可以看到類似的小人物的兩難
    只能說騎牆的行為在現在意識形態愈來愈分明的兩岸關係中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最初為方便而無傷大雅的騎牆也有可能在最後帶來沒法預料的傷害

  37. 粉紅配偶又如何?我還有不能選擇,不能斷絕的深藍家人呢,但我不認為因此我們就不能溝通,也因為這樣我知道很多事都是一生的課題,明白多元的聲音、異見在台灣社會很正常。

  38. 小明的定義是甚麼阿 這篇有點太刻意了 反而說服不了人

  39. 補充一下,這個事件其實包含四個問題。
    “沒有台灣戶籍也不想有的\"兩面人\"是否咎由自取?”“對於正在申請戶籍棄暗投明的空窗期倒黴蛋,是否蔡政府有責任要顧及這個制度漏洞?”“娶了個粉紅老婆的人是否要想清楚自己及子女的因此要承受的風險?”“婚姻是否應該以思想步調一致為最重?”喜歡自己打靶的人可以休息一下了。

  40. 一篇出色的深入調查報導。

  41. 不知所謂是因為懶得看內文,刻意忽略別人在2019年夏天就已回台定居,就學的事實。厭惡共產黨,厭惡中國,就用這種唯一標準去支持壓迫他人,也不過是在增加一分自己的邏輯思考屬於立場先行。
    無理可說時就來一句大愛左膠,或不愛台灣,輕鬆蓋牌⋯⋯國民黨在台灣喊中華民國萬歲,在中國看習近平閱兵;郭台銘在台灣揮國旗戴國旗帽,在中國就收起來時,我都覺得這些人所謂的忠於中華民國,忠於台灣很廉價,喊口號何其容易?愚昧地忠於什麼抽象的物體或人神,不是生而為人的價值,我願意忠於自己的良知,當別人遭受不公時,不沈默、不無視、不壓迫,願意用一生盡力確保我與我孩子成長之地是令我們驕傲,平等公義的良善之地⋯這是我所知道的最高形式的愛國表現。

  42. 兩邊好處都吃,哪裡有錢哪裡去,一出事就哭喪臉博取社會同情,想想還真有點令人反胃。
    別把小孩拿出來當擋箭牌。小孩是無辜的,而他的處境是父親害的,這麼簡單的邏輯關係一個老大不小的成年男人還要解釋嗎?
    中國對台灣是怎麼個態度自己不掂量清楚,為了當年一時方便做出的選擇難道就不是自己選的?國籍是別人逼你選的?是中國派人握著你的手簽字的?
    不知所謂。

  43. 留島不留人,有聽過嗎?

  44. 大愛左膠真恐怖,不歡迎他們這樣吃兩家茶禮的人回臺灣就是缺乏同理心、令人寒心呢——這樣對忠於中華民國或臺灣的人又公平了?還什麼深淵不深淵lol

  45. 不太懂為什麼中國籍配偶可以入境,中國籍子女卻不行。張晴如果2019年搬到台灣,拿的不是也是長期居留證嗎?

  46. 評論區很多只有「黨性」沒有「人性」的網民,顯然不會同理心什麼叫「夾縫中的人」的感受,令人心寒,你們和你們最討厭的小粉紅們的言論根本沒有區別,凝視深淵的同時,自己也變成了深淵的樣子。

  47. Nationalism over Liberalism,很正常。现在这个水平的社会要求相当一部分人产生共情,避免tyranny of majority,要求太高。如果能预料到这一点以及接下去几年两岸关系会持续恶化,基于自己及家庭的双重/模糊身份,还不如留在北京海淀区,给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

  48. 所以評論區的大家覺得這位小明爸爸遭遇這樣的事情是因為他「娶了一個中國老婆」嗎?所以大家看到這樣因為政策而受到影響的例子,可以用「只要我不去認識、不會不小心愛上中國人,就可以不必遭受這樣的事情」來讓自己安心嗎?這也是大家可以肆無忌憚譴責受害者的原因嗎?

  49. 很棒的文章,提供關於這些人的想法。

  50. 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他娶了一個粉紅太太。當兩人因為兩國打仗的問題吵架的時候,就說明兩者已非同路人。今天因為太太把子女變成北京人,明天太太要你舉血旗去當愛國背景板,你去不去?

  51. 政策的制定和施行本來就要確認合乎民情,法律和實際要求。建議這個小民父親就直接向陳時中提告,搏取關心於鎂光燈,終究會讓台灣政府動起來。但要小心公開的媒體操作,兩岸聯姻已不被祝福的當下,選擇的背後還要更多信仰。

  52. 說到底還是只想貪圖自身的方便,各國的公民身分取得都有其相關的規定,如果想念小孩就飛過去看他們,他們身為中國公民,在那邊生活也不會有什麼太嚴重問題,課業方面如果有疑慮就復讀一年,甚至直接在中國入學就好,中學課業就算差了一點出社會後還是可以好好的活著,別太擔心。
    另外,如果你們家人因為這樣分開就支離破碎,那你要檢討的是自身的問題,況且在這期間你也可以飛過去探親,平常也可以FaceTime視訊,你們到底是家庭關係有多糟糕,才會因為這樣的狀況就家庭支離破碎啊!

  53. 其實事情非常單純,
    小明爸爸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真不知道有一天需要跟一位已經52歲的人解釋,
    事情不能盡如人意這種簡單的人生道理。
    第一次包機引起的風波從來沒有人出來負責或檢討,
    臺灣的要求皆被已讀不回,
    不能自派飛機、提供的乘客名單跟實際搭乘名單不符,
    還想用濫情的攻勢要民眾們理盲的接受這些不合理的做法。

  54. 既要两边好处均沾
    又要完全规避风险
    有这样好的事情吗

  55. 一臉看似土地公,實則一口屁話!

  56. 為了方便、好處、安全而做的選擇不是選擇,做為台灣人要當世界孤兒的時候你不要,當了中國人又不願意付出當中國人的成本(被台灣放大檢視),孬種。

  57. 因為防疫控管邊境難免,但有居留證便可入境應該一視同仁、而非迎合瘟疫而生的怨氣獨獨排除特定族群
    希望陸委會和CDC快點放寬,台灣人已經差不多把這回事忘在腦後了,再提民意要求說不過去

  58. @anonymous3 探討居留身分一定會有人說疫情時期為特殊時刻,所以我只問,同為疫區,為何那些歐美人士可以來去自如。

  59. 對啊,都讓他們進來,像香港一樣,團聚團聚,然後.....

  60. @Liuhuiming 说得好!或者可以从法律层面探讨拒绝有居留权的人士入境是否违法。

  61. 天啊,原來那位自焚的劉伯伯就是他的外公......................

  62. @yfqh 其实分裂并没有什么值得悲哀的,悲哀的是战争。

  63. 陳時中做為領導者,花一點時間去瞭解前因後果是應該的,害怕因無知而起的民怨,選擇譁眾取寵,揮拳向弱者,而不是努力向社會大眾解釋實情,不是一個勇者仁者的表現,無法認同。關於選擇,如果意識形態是唯一裁定標準,那不叫民主,不叫自由。我認識一堆持雙重國籍,平時不住台灣,甚至不出生成長在台灣的人今年陸續全家返台暫居,等著歐美疫情消失後再回去,大家身邊都有,數量之多心知肚明,如果一切以疫情為依歸,那這些人也不該入境。
    民主社會需要用心維護,任何一個事件都是一次考驗,每一次結辯決定我們是向前一步亦或倒退一步,你拿什麼澆灌,它就長成什麼樣子,並不是滿足一次自己心中的小惡也不會對它有所損傷。走得辛苦也比走錯路強,願台灣能真正勇敢自信,世界同行!

  64. “两人原先预计待 15 天,但中间却遇上疫情与入境证件的问题,没想到就此天人永隔。” 天人永隔这个词可不是这么用的啊。。。

  65. 如果用孩子父母的選擇的話,另一個問題是你能選擇自己的父母?你能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這真是他作為一個個體的選擇?
    尊重個體的選擇,難道還需要以國籍的眼光去區分和個別對待?還是這些價值只在有需要才高喊,不必要時就棄之一旁?

  66. 我只有一個疑問,一個以民主自由多元包容為標榜的台灣社會,為什麼連2000個孩子都包容不了?我說的不是其他,是還沒有選擇權的孩子,而容納不下他們的,不是政府,而是這個社會,為什麼?

  67. 現在是個大選邊的時代,中美兩大陣營一步一步地壓著全世界做出選擇。小明2005年選了一個,還有再一次選擇的機會算是幸運的,只是疫情加速了選擇的時間壓力,而時間不站在小明這裡

  68. 拿多年前的「選擇」來當作藉口,強壓一個不平等的政策和作法,又有多「負責」?以政策來製造人民間的對立,實在不智。蔡政府處理兩岸的僵局若不能保有基本人權原則,再辣也是表面逞氣勢而已。

  69. 台湾是一个主权国家当然有权利决定自己的边境政策,台湾是一个民主国家自然要对选民负责(哪怕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非理性情绪)。但被阻断的跨国自由迁徙确实影响到了一部分人的生活,且让生活失去了预期,所以这也是政客的担当和智慧应该发生作用的时候。

  70. 圖示有誤,「江壇公園」應為「江灘公園」

  71. “自 2005 年开始,许志强前后共在北京工作十年,“当时我人在北京工作,又跟公司签长期约,一年之内回台湾不到十五天。如果小孩立刻报上中华民国户籍的话,接下来就医、就学、住宿都必须到涉外机构。我的想法很单纯,既然太太是北京人,那小儿子就先跟着她的身份比较方便。”许志强解释。”
    这就是已经选了吧,其实当初是为了避免在大陆这边生活的种种不便。

  72. 这个民族会永远因政治而分裂下去…这是所有炎黄子孙的悲哀!

  73. 2005年許志強打算在北京生活就是「當初的選擇」。為了選擇而承擔就是這個意思。其實北京生活應該挺好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