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抗爭與藝術的探戈:匿名群體獲獎與共同的挑戰

「當科技普及,社會大眾發揮創意回應社會,傳遞訊息」,這就是藝術的定義啊!

隨身的數碼科技流動如水,一宗新聞,可連環變化成不同的創作或焦體行動,圖為去年8月21日,女急救在尖沙咀被手槍擊中眼睛,單手掩眼的自拍照徰動,馬上在網上如病毒式傳染

隨身的數碼科技流動如水,一宗新聞,可連環變化成不同的創作或焦體行動,圖為去年8月21日,女急救在尖沙咀被手槍擊中眼睛,單手掩眼的自拍照徰動,馬上在網上如病毒式傳染圖:受訪者提供

特約撰稿人 何兆彬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0-06-27

#媒體藝術#be water#科技與藝術

六月十五日,香港反修例運動一週年,就在黑衣群眾再次擁到金鐘悼念梁凌杰的那個下午,遠在奧地利的新媒體電子藝術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將年度媒體藝術金獎頒給了參與過去這一年來參與抗爭的所有香港人。這項大獎「數碼藝術金獎:電子社區項目」(Prix Ars Electronica Golden Nica: Digital Community),被譽為媒體藝術界(Media Art)的奧斯卡,每年頒發給跟數碼科技有關的藝術創新作品,今年得獎者是所有香港匿名抗爭者,而「代表」香港人、將過去一年事件發展及文宣寫成報告來參加比賽的,是香港的媒體藝術家蕭子文(Eric)及策展人鄺佳玲(Joel)。

雨傘運動啓蒙藝術家

「我記性差,但記得所有事情。運動期間我每天的生活,就是回家便看直播。Joel 身處風眼,我則身處外國,有不同的痛若。」Eric是香港人,但定居日本多年,他與身在香港的Joel 相識許久,合作無間。由香港的抗爭運動開始,Eric 便看着 Joel 常常參與遊行,然後二人就在電話裏討論局勢。每年三月,他們都會關注業界 Prix Ars Electronica 大獎的動向,今年三月某天,Eric 就突然起了個「天真的想法」——不如把運動寫成報告去申請這個獎項。

被譽為新媒體藝術界的最高殊榮的Prix Ars Electronica 2020 Golden Nica(金像),得奬者是香港抗爭者。
被譽為新媒體藝術界的最高殊榮的Prix Ars Electronica 2020 Golden Nica(金像),得奬者是香港抗爭者。圖:受訪者提供

做出決定時,距離截止日只餘三星期,方法被二人形容為像做大學報告,題為《Be Water by Hong Kongers》的報告全長40頁,單單是運動時序(Timeline)就寫了七版,「它是很客觀的,跟記者做的沒分別。」

五名審委一致通過香港人得獎的決定,評委表示:「香港2019民主抗爭運動的市民,是『數碼藝術金獎』史上首位匿名得獎者。如『阿拉伯之春』、『西班牙反撙節』及匿名的『佔領華爾街』等社會運動,香港人以科技開展了一場沒有領袖、沒有組織的抗爭。」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