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香港立法會選舉反修例運動一年

【獨家數據】香港學者追蹤6000示威者:他們信任誰?還參與抗爭嗎?

今日是反修例運動一周年的日子,端傳媒從追蹤6000名示威者的香港學者取得獨家數據,從中窺見示威者的複雜面貌:他們變得無法信任機關,也無法與撐警人士溝通,同時又一致認為,這場持續進行中的運動相比香港整體民主運動來得成功。

2019年11月17日香港,示威者佔領香港理工大學,警察以水砲車驅散,一名示威者穿上雨衣。

2019年11月17日香港,示威者佔領香港理工大學,警察以水砲車驅散,一名示威者穿上雨衣。攝:陳焯煇/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 鄭佩珊、實習記者 陳欣其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0-06-08

#反修例運動一年#反修例運動#香港民主運動

【編者按】一場反修例運動,攪動香港裏外,牽動大國神經。與14年雨傘運動不同,反修例運動沒有明顯的地區和時間邊界,或許說,這場運動至今仍在不同層面延續。然而,香港再回不去2019年5月的樣子。短短一年間,人們在心態情緒,在消費習慣上都有了明顯變化,而中港關係、警民關係、管治問題更面臨難以拆解的危機。我們在經歷的改變到底是什麼?香港正奔向何方?「反修例運動一年」專題將為你一一道來。

一年前的6月9日,100萬人走上街頭,展開波瀾壯濶的反修例運動。就在這一天,由4間香港大學的學者——李立峯、袁瑋熙、鄧鍵一及鄭煒組成的研究團隊,首次在街頭進行問卷調查。其後他們奔波大大小小的遊行、集會,經過27次現場調查,訪問超過1.8萬人,學者們的分析早已散見於學術期刊、報道評論,是了解示威當刻群眾所思所想的必讀指南。

來到2020年,街頭示威活動因疫情暫緩,現場問卷調查一併停滯,惟團隊未有停步,還在4月啟動一項大型調查,研究示威者在街頭的經歷,對勇武抗爭的看法,對中國政府、香港政黨和警察的觀感等。學者們表示,這是針對香港社運的一項前所未有的大型調查,目標在往後5至10年長期追蹤同一批人,持續研究他們的變化。

這項研究由香港嶺南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袁瑋熙和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鄧鍵一主理。兩個年輕學人解釋,外國針對大型社會運動的持續研究眾多,如有研究發現曾參與1960年代法國五月風暴的社運人士,相隔幾十年,仍會熱衷參與LGBT、或工人權益議題;美國個案則顯示,抗爭者日後的生活很困難;也有研究指出部分女性在投身社運後,或解放了家庭價值,因而變得遲婚。不過香港以前未有類似研究,袁瑋熙指出原因很簡單,「因為沒有一個這麼大型的社會運動讓你可以找到這麼多人。」

今次追蹤調查,團隊透過去年在街頭累積的個案,以及香港民意研究所(PORI)的網絡發放問卷,成功從6017名反修例運動的示威者取得回覆。首輪調查結果近日出爐,他們向《端傳媒》獨家披露部份數據,從中我們可以窺見示威者的複雜面貌:對政府、警察等機構近乎全然失去信任,無法與撐警者溝通,勇武派在運動緩和之際,仍持續參與前線行動;持不同政治立場的示威者則一致認為,反修例運動相比香港整體民主運動來得成功。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